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的逻辑-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982年到2004年,国债余额的年增速在25%左右。如果再继续按照这一速度增加
国债并以此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在达到危机线之前还能维持多少年?如果这种持
续多年的财政赤字发生在王朝时期,那情况又会怎样?今天的选择跟过去又有什么区别? 
 
 第36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3) 
 
 朝代时期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存银子 
 不管是宋、明、清还是其它朝代,各朝都遵循一种基本的财政规律,朝代新起时期都是
国库储蓄丰盛,随后递减,再后就是财政日益吃紧,赤字越来越不可收拾,最终致使改朝换
代。以往,学者主要以腐败来解释这种周期性规律,基本认为朝代初期腐败不普遍,但正是
因为中国历来没有对权力的可靠制约与监督机制,随着专制体系的年龄越来越高,贪污腐败
也会越加猖狂,到最后国库空空,迫使朝廷在财政税负上狗急跳墙,然后便是官逼民反,朝
廷最终灭亡。——权力失控和贪污腐败肯定是改朝换代规律的制度性根源,但除此之外还有
国家理财策略以及金融技术上的差别。 
 由于清朝的财政数据相对较多,过去对其研究得也比较细,我们以清代为例,看看它与
当前中国的差别。 
 从统治者的角度讲,他们最怕的应该是在国家出现危机、社会动乱的时候,国库里没钱,
财政上入不敷出。事先规避这种危机风险的手段大致有两种,其一是事先多存钱,往国库中
存的越多则越好;第二种手段是靠事先尽最大可能地发展国力,不仅把到手的钱都花完用于
发展,而且还尽可能借钱发展,透支未来的收入先发展。这两种经济国策实际上类似于宋朝
王安石、司马光关于开源与节流的辩论,第一种策略强调“节流”,而第二种国策强调“开
源”。过去二十几年中国的发展国策以及美国历年的策略都属第二种,而以往中国各朝的经
济方针基本属第一种,这种国策当然也跟儒家理财思想非常一致。 
 图2给出了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道光三十年(1850)户部库存银两的变动情况 。
按照传统儒家评价国家财富的标准,可以说清朝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还
是非常富有的,这种富有在乾隆后期达到顶峰,1781年国库存银7000万两,到1789年为
6000万两左右!1850年时降到800余万两。太平天国起义对朝廷开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发生货币危机,但即使在1853至1863年间,户部银库仍然年增19万两。这不多,但对传
统的中国人来说,那至少比今天承担越来越高国债的中国要好,更比今天负债9万亿美元的
美国要富有。只不过,正如我在前面谈到的,那种国库财富只是反映过去收入的钱,它并不
能表示清朝未来也会富有。图2基本说明,清朝初、中期往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从那以

后就开始每况愈下,印证了朝代财政先富后贫的周期性规律。 
 我们也可从国家财政收支来细看晚清的发展经历。图3给出1838年后一些年份的财政
收支情况 。据史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
在1000万两左右。从图3看到,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
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
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按照传统儒家理财观念看晚清的结余可能还太少,但当时的经济国策从
根本上讲极其荒谬,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朝廷不仅不想法把未
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一心放在“节流”上,只想到往国库多存钱。结果是,
国力相对其它国家继续衰退。 
 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
1300万两 。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庚子赔款大大冲击了清政府的财政,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
万两!此后的清代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 
 
 第37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4) 
 
 两种国策,两种结局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看到,今天的中国和清朝中国所采用的两种经济国策带来了截然
不同的结局。在传统中国财富观念的主导下,清朝的国策是以最大限度存银子,“节流”。在
1896年之前的两个半世纪,清朝的财政基本都健康,很少有赤字,按传统的标准,那时的
中国应该很强盛。但实际的结果是它不堪一击,清朝很快垮了,守财丧命。 
 相比之下,在当代中国,自1982年开始,不仅年年有财政赤字,而且赤字由当年的18
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916亿元,财政赤字占GDP之比由1982年的0。33%上升到如今的
2。5%。正如前面讲到,在此期间国债也从几乎为零增长到今天的余额2。9万多亿元。这种靠
赤字推动发展的经济国策当然有悖于传统中国的儒家理财观念,但有了这些赤字和国债之
后,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反而比没有赤字的时代强。两种国策,两种结局,这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依照James Macdonald在《A Free Nation Deep in Debt: The Financial Roots of 
Democracy》(2003年)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我们按1600年时哪国能借到大量公债、哪
国没借公债将各个国家分成两组,那么你会发现,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
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既有民主和法治,又有发达的经济。像那
时的明朝国库藏银约1300万两,朝廷甚至储存了足够吃9年的谷粮!就怕天塌地陷。可是,
越怕天塌下来,天还真的会塌下,不久明朝就被改朝换代。当时的印度国库则储藏了近6000
万两金银,坐在那些金银上等着被殖民化。 
 当然,最有名的靠赤字增长的案例莫过于美国了。美国今天的9万亿美元国债使它在国
债竞赛中遥遥领先任何其他国家,但美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借过来别人不愿花的钱,他们是
透支过多,可正是这种经济国策使美国保持世界最强的地位。 
 晚清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对清政府是致命的冲击。日本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是任何中国
人都不能忘记的,那两次赔款是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如果我们暂时把对战争以及
赔款的道德评价放在一旁,那些赔款所带来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呢?假如中国当时的证
券金融业已很发达,清朝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 
 我们先看一些数据。按照陈锋先生的估算 ,由于这些赔款以及其它外债支付,清政府
在1902年后每年要付约4700万银两,这相当于1903年政府财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财
政收入为10492万两)。但是,1903年的实际财政赤字约30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28。6%。 
 跟今天中国的赤字相比,这种规模是否很离谱呢?2000年财政赤字是中央财政收入的

18。6%,从1999到2003年间,该比率维持在13。5%与18。6%之间。从这些比值看,晚清的
财政赤字并没比今天中国的高太多。如果跟英国早期比,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
支付是它的财政收入的3倍,1710年时是后者的近4倍 ,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
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 
 相对于GDP或国民收入而言,3000万银两的赤字、6。5亿两赔款债务并非像以往历史
书说得那么可怕。按照刘光临先生的估算 ,1880年代中国的国民收入约27。8亿银两,老百
姓税负约占国民收入的3。2%。以此税率推算,根据1903年的10492万两财政收入,那年的
国民总收入约为32。8亿银两。那么,3000万银两的赤字只是1903年国民收入的0。9%,低
于1998年后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比如,2002年该比例为3%,2003年为2。5%。 
 
 第38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5) 
 
 按照32。8亿银两的国民收入估算,6。5亿两赔款债务约为1903年国民收入的20%,比
今天2。9万亿元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21。6%)还低一点。从这一角度看,晚清的财政与
国债状况并不比今天的差。 
 作为比较,1650年时荷兰的国债总额是国民总收入的1。3倍,1715年之后是2倍多;
那时英国国债为其国民收入的80% 。但那些负债率并没有使它们灭亡。今天,美国国债余
额是GDP的70%,日本的国债余额是GDP的170%。单从这些数字看,晚清的负债并没有
以往说得那么可怕,关键在于当时缺乏缓和财政赤字危机的手段,问题出在在国家理财策略
上。 
 靠增税缓解财政危机的陷阱 
 财政危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像战争、天灾、人祸等突发或者一次性事件所至,这些事件
虽然不是每月、每年发生,但一旦发生,其成本开支一般会很高,容易冲乱正常的开支安排,
说不定还会将一个国家置于灭亡之地。这就像一个家庭,假如张三一家的年收入为5万元,
在正常情况下,这5万还够花,甚至还有一点节余;可是,如果张三生场大病,要花20万
元住院与手术费,这时问题就来了。当然,这种危机也可能因为车祸、地震甚至抢劫而发生,
等等。 
 对于家庭来说,一种事先避险的办法是多存钱,就像过去朝廷一样。但正如前面讲的,
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办法,一方面意味着牺牲今天的消费机会和创业、投资机会,让张三一
家无法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完全规避掉各类风险,特别是难以规
避低概率、高损失的风险事件。第二种办法是靠家族里的亲戚和亲人,这就要求张三平时投
入家族事务、给家族无私的奉献和帮助,以此来换取他们在你有需要时也给你帮助的隐性许
诺,依赖血缘关系达到互相保险的效果。但,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