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的逻辑-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庭、家族内的金融交易风险小,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体系能运作两千多年。 
 
 第6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6) 

 
 只不过,儒家的这种刚性体系过于偏重父母、兄长作为“投资者”的权利(甚至权力),
压制子女、压制年幼者的权利。只要你出生的时间晚,那怕是晚一点,你这一辈子就永远地
位低于先于你出生的人。以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着“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
特别是,在这样一种隐性金融交易安排下,“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
的建立、养子等等,都过多受利益驱使,使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
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 
 因此,虽然家庭、教会、金融市场都能提供人际间的跨时间利益交换,这几种交易安排
之间也的确有极强的替代性,但是,它们的利弊差异极大。比如,在儒家“孝道”体系下,
人更多是作为投资、保险、信贷交易的载体存在,人首先是经济工具,而人性价值、个人权
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一个人可以因为“不孝”而处死,等于说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
金融交易的载体,就是他的金融工具作用,就是体现“养子防老”,不承认超越金融交易载
体的人权。 
 相比之下,由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代替儒家“孝道”体系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
经济交易功能会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这就
是为什么我说,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
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主张的“打
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五 
 开始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我的思想世界顿时热闹
了许多,原来文化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
第一是最大化人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当生产能力低下、金
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比如,以前人们愿意
接受部落公有制、儒家“三纲五常”刚性社会秩序。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
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
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这是什么意思呢?刘教授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研究中国历代契约的变迁
史,其学问之深令在下佩服。2005年,刘教授来耶鲁大学访问一年。期间,他讲到自己的
亲身故事。2004年,在上海的内弟结婚,要花120万元买150平米的房子。他的内弟小王
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年收入加在一起18万,他们手头的积蓄有30万,所以,买房
子还缺90万元。那90万元怎么找到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小王从银行做按揭贷款,如果做30年到期、年息5%的按揭,小王今
后的月供大约4832元,年供不到6万,他们当然能支付,但占小王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
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不愿意做按揭贷款,他们跟父母说,如果做按揭贷款,让他们不是
一结婚成家就背上月供的包袱吗?小王的父母想想,觉得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上这么重
的担子!正好他的父母年纪60出头,已退休,手头有60万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
母拿出手头60万的积蓄,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20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亲戚出10万,
给小王买上150平米的房子。 
 
 第7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7) 
 
 当然,刘教授的故事对中国人很普通,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

的关系和性质。第一,刘教授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恼火,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不高,
20万的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他说自己在广州的房子还不到70平米,凭什么他要把自己
所有的积蓄供他内弟买那么大的房子?所以,从那以后,提起他内弟,首先想到的是他过去
的积蓄,而不是他跟内弟的感情有多么好,况且也因为那笔钱使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60万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再年老之后,自己能
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
女儿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
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看
别人的脸面养老了,不能有自己的自主生活空间,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 
 同样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这么容易就得到90万元的帮助,让他无法感受到靠自己劳
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90万,只会培养懒惰。 
 而如果小王是通过90万按揭贷款,表面看会给小王夫妇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
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同时,这也让其父母留
住养老钱、年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另外,对刘教
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紧张,也当然不让刘教授一想起内弟就想到自己失去的
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90
万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俩今后消费什么东西,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
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等小王父母更老、靠子女的钱养老时,他父母花钱也
会受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监督,花别人的钱能那么自由吗?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
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
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六 
 小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不能借钱花、要“量入为出”,还有就是要多存钱。在中国文
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
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这些年我学到,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
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就像小王买房要120万元,
这种开支的确很大,但买下之后,不只是今天享受,未来许多年也会享受其好处,所以,通
过按揭贷款把这些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30年,不是让“享受”和“成本”在时间上更匹配
吗?这本应该是一件纯经济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
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第8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8) 
 
 在国家层面,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库真金白银越多的国家,就越强大;要借钱花的国家,
是弱国。冲击我这种观念的是下面这段历史。如果我们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
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在那时国库藏银1250万两(尽管明朝当时快要灭
亡)、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
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各意大利城邦国家。那么,从400
年前到19世纪、20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于19
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而改变其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

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莫非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今天又是外汇储备数万亿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负债累
累,在未来几个世纪还要重演过去数世纪的历史?关键看中国今后如何利用债券市场以及其
他证券市场了,看中国是不是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因噎废食、得出“抑制金融创新是上策”
的结论了! 
 回过头看,正如我在《治国的金融之道》一文中谈到,我们中国是这么喜欢存钱,以至
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2至1848年间朝廷每年的财政盈余还在1500万两银子以上,
这种年年财政盈余状况一直持续到1895年。按理说,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即使没有逼着朝廷把未来的收入借过来加快国力发展,也至少使他们愿意把岁入都花掉搞发
展,而不是还想着往国库存钱!到最后,晚清也像宋朝、明朝末年那样,战争开支和赔款实
在太大,在历来因为不用发债融资而使中国债券市场没机会发展的状况下,朝廷无法用债券
把那些大支出的压力平摊到未来。过不了支付压力这一关,清朝就只好垮台。 
 这些历史不断引发我对金融的兴趣和思考。为什么借债花钱使西方国家不仅没垮,反而
强大起来?后来我认识到,美国就是近代最好的例子。不只是今天的美国虽然负债全球第一
却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立国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下来,这应该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
反(中国历朝之初国库满满,但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
就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