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控制术-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球场上的用语就是,你必须“始终盯着球看”。

然而,创造任务或做手头工作却不是你有意识理性思维的任务。忘了以它必定要运用的方式去运用有意识思维,或者企图以它必定不运用的方式去运用有意识思维,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我们都会陷入困境。我们无法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把创造性想法挤出创造机制之外。由于尝试过却没有做到,我们便变得担忧、焦虑、沮丧。自动机制是在潜意识中起作用的。我们看不到“车轮”是否在旋转,无法了解表象的背后在发生什么。由于它通过对当前和眼下的需求作出反应而自发工作,因此,我们事先没有任何迹象,无法保证它能会带来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的信任是被迫的,非信任它不可。只有通过信任和身体力行,我们才能接收到信号,才能创造奇迹。简言之,有意识理性思维要选择目标、搜集信息、作出结论、进行评价和预测,并让事态向前进展,但它并不保证结果。我们必须学会做自己的事、按照最理想的假设行动,至于结果,到时候自己水到渠成。

心理控制训练

1.和自己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诚实评价一下你有没有不打算解决的问题,而不打算解决的原因只是认为它们无法解决,从而作为“事实”加以接受;评价一下你是否生活在毫无建树甚至有损你形象的环境中,其原因只是你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它们。好好反思吧!运用当前的理性思维去挑战这些信念,然后运用想象力去“逛商店”、“货比三家”,去尝试新的念头,看看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想想我在本章提出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与你在内心发现的以上几个“事实”有关。

“为什么我相信自己做不到?”

然后自问:“这一信念是以确切的事实为基础,还是基于某个假设,或者说以错误的结论为基础?”

“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

“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误?”

“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

“如果并没有说得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和感受得像它是真的一样?”

2.除所有这些理性思维之外,你也许可以确定一个真正的“靶子”(或目标),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去完成。假如想这样,你可以复习一下前面每章结尾时提供的练习,作为起步的途径。

运用理性思维简要一览

1.检验和分析导入的信息、接受那些真实信息并排斥不真实信息,这是合理的有意识思维的工作。

2.形成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这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

3.搞清你想要什么、选择想要实现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于这些目标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上,这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

4.密切关注手头的任务、关注你在做什么以及周围在发生什么,以便这些输入的传感信息能让你的自动机制始终对当前环境了如指掌,并使它能够自发地作出反应。这些也是有意识思维的工作。

第六章|放松自己才能启动自动成功机制

◆多数人之所以感觉匆匆忙忙、筋疲力尽,是因为形成了对自身义务、责任和职责的错误心像。

◆导致混乱的原因除紧张、匆忙、焦躁等情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图一次做几件事。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习惯。

认定事情能够办成并且应该办成后,只用找出办成它的途径就行了。

——亚伯拉罕·林肯

“压力最近已经成为我们语言中的一个流行词汇。我们称现时代为压力时代。我们已经将担忧、焦虑、失眠和胃溃疡作为所处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加以接受。”我在1960年这样写。

1960年,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压力!

我们没有大哥大和BB机持续不断发出的噪音,没有电子邮件以及其他高科技使我们始终处于“想找就能找到”、能与别人随时通信、使自己总是处于立即对每个人作出回应的压力之下。我们根本无法预见多数企业文化中中级管理层的瓦解,这种企业文化迫使每一个人去做三个人做的事。我们此前甚至一直没有认为家务应该由两个人做。

如今,普通人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私人“休整”的时间,上下班堵车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信息流动规模更大、速度更快,需要应对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与我一开始把心理控制作为压力管理技巧而谈论的时候相比,如今,克服压力和焦虑心理,对我们生活施加控制的紧迫性要突出得多。

我始终相信,人生不必处在无情的压力和重压之下。

我们只要懂得这个简单的事实就行了:造物主通过提供一种内置创造机制来为我们的生活做好充分准备,使我们无论处在哪个时代都能成功地生活。我们无所不能的伺服机制能够不费力地应对社会或科技变革。实际上,伺服机制并不理解过度操劳或压力过大的含义,因为它能力有限。

我们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自动创造机制,企图通过有意识思考或意志力去完成一切任务、解决一切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本来是有意识思维的任务,但从本质讲,有意识思维自己从来就没有具备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你的压力便会与日俱增;学会将“问题”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去办,然后当“撒手掌柜”,你的压力就得到了缓解。

不要太小心

我在本书前面运用的例子是温纳博士提供的。这个例子是:凭借有意识思考或意志力,我们甚至无法完成从桌子上拿铅笔这种简单的动作。

当一个人几乎完全依靠有意识思考和意志力做事时,会变得过于小心、过度焦虑、对结果过于畏惧,此时,他会认为耶稣“根本不想第二天会怎样”或者圣保罗“对什么都不要小心翼翼”的教诲是不切实际的废话。

然而,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主任威廉·迪恩若干年前为我们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建议,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听进去。他在小短文《放松之道》中说,现代人太紧张、太在乎结果、太焦躁不安(此时是1899年),还说有一种更好、更简单的活法。“一旦某一决定做出,将决定付诸实施已经成为一天的正常内容时,我们就应该完全放开所有责任感,只关注结果。总之,松开智力系统和实用的机器,让它们自由运行,它们为你提供的服务质量就会提高一倍。”

顺便提一句,这种放松方式与简单的直觉有所不同。我非常清楚:许多人反对把重要决定和责任委托给某种像直觉那样虚无缥缈的东西去完成。在此我要提醒你,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种实用方法,它从有意识理性思维开始,然后通过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的想象,把任务交给某种威力无比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伺服机制,而后者则会帮助你在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解决任务和问题。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秘诀

可以说,刚才我们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其证据可以从作家、发明家以及其他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经历中看到。这些人总是告诉我们,创造性想法并非通过有意识思考在清醒状态时想出来的,而是自动、自发地产生,有点像“晴天霹雳”,即有意识思维将问题撇开,转而想其他事情。

这些创造性观点并非在不对问题进行初步有意识思考的情况下无序产生。一切证据都支持这样一个结论:要想接收某个“灵感”或“预感”,人们必须首先对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得到某个答案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必须对问题进行有意识思考,收集一切与主题相关的可用信息,考虑各种可能的行动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但是,对问题进行界定、在想象中“看到”想要的最终结果、得到所有信息和事实之后,又额外地对问题焦虑、担忧,那根本没有用,相反,这样做甚至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拿破仑·希尔在其经典作品和畅销书《思考致富》中,说到他的出版商给他施加了很大压力,让他在24个小时内提出一个恰当的书名。希尔对这本书的题目已经想了几个月(那时他已经完成书稿并交给出版商),但总是不得要领。截止日期那天,编辑对他说,他只剩下24小时想出好主意的时间,否则,这本书就会按照编辑推荐的最佳书名《用好你的智商,获得你的钞票》去付印。希尔反对这个题目,认为这一名称宣传意味太浓,有点像小报上的文章标题,说那样会毁了他,说之后没有人再看重他。“只有24小时”,他的出版商说。

这便是压力!简言之,希尔想有意识地想出新题目,但又很快放弃,因为他试了几个月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把整个问题交给潜意识,它想出什么结果,就用什么结果,随它去吧。接着他小睡了一会儿,醒来时想出一个题目。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自动成功机制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对那个“低劣”题目的重述。“智商”就是“思考”,而“钞票”就是“致富”。

我相信,每位作家都有过类似经历。有些人故意反复脱离正常思维轨道去获得它,往往在自己打盹、与孙子孙女嬉戏或者坐在船上手里拿着渔竿时,把整个章节或将要写完的演讲稿交给伺服机制去完成。本书编辑、心理控制基金会会长丹·肯尼迪写过9本书和无数文章(现在还在写每月通讯),创作出数十种录音带课程,而且还是一个忙碌的广告词撰写入。他一直重视将心理控制技巧运用于此目的,以便晚上就寝之后,能在醒来时立即坐在计算机键盘前,将睡梦中“为他”准备的写作内容“一股脑儿倒出来”。尽管其他人经常说写作是一件压力非常大、特别艰难的事情,但对他来说,写作一点压力也没有。

丹·肯尼迪说,他第一次受到启发想尝试这种做法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本书首版中描写了贝特朗·罗素的经历。贝特朗·罗素说:

“我发现这样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