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在司农寺和太府寺里两处官库的绢布丝纸茶盐铜钱,就堆积如山,数以亿万计,因为保管不善,最上面的开元钱坯都发了铜绿,织物的绢面都长满了霉毛。

大概因为自以为就此久居长安,叛军对这些视为囊中之物地库存,并没有进行另行贮放,这种类似左口袋搬到右口袋的多余事情。虽然被随性肆意取用,糟蹋浪费了不少,但不过才去之二三分,留存极多。

还有从卫尉寺武库、将作监诸坊,到南衙五府三卫,北衙六军,驻京十六卫衙门地驻地仓房,发现残留的大量成品、半成品的旗仗兵器甲衣具装,足够重新武装起三个军来。

另有各地输送的物产和原料,收罗天下的各种珍奇之物,外番进贡的奇异稀货,在宫内省五局二十四坊里,药物、香料、织品,被随意翻检出来,到处乱弃丢放,

我甚至在检查太医署的时候,看见里头药房整扎婴臂粗的山参,被老鼠啃掉半截,在沟渠里烂的发黑,显然这些东西,对大多数叛军士兵来说,是没有太多耐心和品位去欣赏其价值的。

这还仅仅只是已被清理发现的部分,长安号称百万户口,万商云集,谁知道还有多少密藏没有发现的。于是最终演变成异常龙武军内部的秘密寻宝行动。

当然具体的知情权只有极少数人掌握,大多数将士来说只知道收获不小而已。在这种背景下,我还特意召开一次团结而热烈的内部扩大会议。作为表现得力的集体奖赏,在会议上为了争取各区域优先寻获的资格,也免不了象刘昌周之类一些特别容易热情澎湃的将官,习惯性的用拳头和鞋底,相互问候对方的身体之类的一番亲密交流。

而这一切可是一笔糊涂帐,随我怎么算怎么去,反正最后都有在兵荒马乱中,叛军乱贼之流的替人顶缸和买单。其中收获之丰,让我连续好几天抱着温香软玉,屡屡直接从睡梦中笑醒过来。

反正慷他人之慨,也没有太多的顾忌,其中仅仅拿

部分来,就足够丰厚的全军上下从头到脚的犒赏一遍分猪肉也有分猪肉的艺术,不但要体现上下亲疏远近的价值和意义,显主官的威德恩信,还要能看起来,让大多数人都是心服口服,又不失赏罚分明。

出人意料的是,我把主持这件事情交给了行军司马岑参,他加入我这个小*时间尚短,也算是一种能力和控局的考验。他果然没让我失望,体现出一个长从边军老帅资深幕僚的老练和周密,最后拿出的章程中,反正有充足的底气。

按照军阶和等级分上一份,然后按照功绩和出力再拿一份,战死和伤者的烧埋钱,修养钱、安家费,养老钱再分一份,还有对那些曾经出工出力支持过龙武军的地方势力又分一份犒赏,解甲归田老兵的遣散费,安置钱也有一份,……

甚至还有余利专门拿一大笔出来成立一个老军合作社,按照最原始的保险模式,进行有限的联带保障,也叫报身钱,顾名思义报身以偿,所谓死伤难免家人固然有所得偿,就一辈子吃兵饭到老,也能拿上笔不错的养老钱。

当然作为一种等级分明常效的激励机制,不可能大锅饭式的无差别享受,只有达到一定功勋数和战场资历的老兵才有资格,这样即使普通士兵在长期从军过程中,没有晋升之望,至少也有一个长期地指望……

如此下来。

既体现了上位者的权威。又尽量顾及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且样样都出处有据,让人挑不出毛病来。于是,钱物如流水散,恩义结诚如潮,如此下来人人有份,连民夫杂役没有落下,一时欢声雷动。人人称颂,恩德铭内。

所谓带兵打战,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趋死卖命,所仗不过权威和好处,除了现代军队可以用理想和主义做精神动力外。历史上大多数的军队,不外呼荣誉和利益的激励。古往今来,追逐的不过是权利与财富,所谓有大好处就能人人发财,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是保持士气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

当然,面临城中百业凋零,然普通士兵这些财物拿到手,也没有多少地方消费,多数还是以存兑地形式。回到仓曹管理的帐目中去。

又取一部分现成的钱粮布帛来补偿给城中残余的居民,以及曾经协助过官军的百姓。谓之扰民钱,再用十足的铜钱布帛。兑换那些两府三军在观众活动时,以清野坚壁,征收征用等名义开具地白条,于是龙武军上下,就成了百年难得一见的仁义之师。

再预留一部分交给崔光远,作为长安重建规划的用度,再有一部分将分别送到成都和平凉去,自有一些代言人。打点那些朝中大人们之用。

龙武军独占如此贪天之功,眼红的只多不会少。还有那些种了半天树,最后被我们摘了桃子的西北军,就算没有看法也有想法。这些暗中的活动,虽然并不指望某些人说好话,也至少能让他们需要的时候保持相对的沉默和中立,这就是识国事知大体。

其他的物资。

除了把有宫制铭文的器物封存起来等待接收外,其他都可以算是战利品性质地意外之财。能倒卖的倒卖,能变现地变现,赶在朝廷正式派出中使和接管大员之前,都通过随军商人团体,迅速处理掉。

为此,我还特意破例用飞鸽传书,只写了“地大,人少,钱多,好赚”八个字。

在巨大期许的利之所趋下,赵合德之流地蜀中商人,不顾道路还未清靖的风险,再次组织起一只更大规模的商团,正引马驱车押着更多的民生物资,快马加鞭的向长安赶赴而来。以前方资军为名,运来大量的粮绵物资,回去又装上大量收购的金宝财货,可谓往返两不空。

再加上在山南道就近征集民力、物资的交换条件,与那位崔节帅关系密切山南地方地大户巨贾,也加入销脏下线的行列,长安城下之败,元气大伤地山南大营也需要更多的收入,来修养生息弥补损失。

其中自然也没少得了那位江南租庸调使第五奇一份,通过他的职权的关系,又秘密联结了一些有过良好往来的信用和干系的江南道商人,才勉强将头期的战获完全消化下去,并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条从长安到武关通过南阳,水运下江南的地下贸易线。

尽管如此,光处理这些财物,就用了整整一个半多月。那还是因为道路和输送能力的限制,至于销路,那绝对不是问题。根据那些江南商人的往来通信的透露。

由于那位守城专家的存在,顽强的堵住了叛军南下的要冲,战火一直未过淮南,江南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让人醉生梦死的太平光景,那些富室豪门奢事攀比,斗富之风尤然未绝,才不在乎什么逾制不逾制呢,只要处理的干净,越是出自宫中的事物,越有市场。将金银珍宝奢侈品销到地方,再换成急需的粮油棉布倒手回来囤积,又是一大笔差额巨利。

用大老远从成都带一大票人杀到长安来的赵胖子的话说。

将来天子还都,西京要重建,百官要安家,需要重新填充户口安置人民,需要有行市百业的服务和供应,所需所用的缺口巨大着呢。无疑潜藏着巨大而长远的商机。

他眉飞色舞的说到这些的时候,那因为奔波劳碌多了而胖肿的眼带,几乎抖荡的眯成一条线。

显然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契机,他们那群人正是信心满满,欲大有作为一番。

 第二百一十五章 长安过暮春

然而最吸引我的,还不是这些珍宝财物,而是宫殿省台署衙监院寺卫各有司,浩瀚如海的官藏书籍文典,历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这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要知道唐朝盛世百年,没有什么大的战乱和灾祸,因此历代帝王都喜欢收集天下典著,集大臣名儒宗师大家编书撰典,来昭显个人的文治昌盛之功,到目前可还是没有经过破坏和文化断层的完整承载。特别对我这种曾经的历史发烧友来说,对这个时代,实在有太多的疑问和细节被泯灭在历史中。

不过,因为书籍看起来既笨重不值钱,在弘文馆、丽正院、国子监这些馆殿监学号称“集天下文类”的许多藏书文集,都被叛军当作冬天取暖的燃料的,付之一炬,倒是一些相对重要的文件,因为保存的地方比较隐秘反而得以保留了下来。其中门类齐全,所涉及多,从军国政要到周易洛书,无不尽有。

特别是一些象历代帝王妃主起居注纪,专供皇族内阅的宫要密案、宰相才能看的大事记典、内札总讯等,相对机要绝密的文档书牍,对我来说,也有极大的用处。反正有叛军肆虐的借口,这个其中的东西多一点少一点,丝毫没有影响,现在也都便宜我了。

因此一边召集一些仅存的士子文人,以整理清点抢救保护公物为名。招募组织人抄翻印流世稀有地孤本典藏,一边是有针对性挑选一些内容重新密藏起来,作为战损逸失的结果,算是我个人的战利品。

公中,这种事情做起来也是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不出所料这种以公义赚名声流泽子孙的举动,得到从岑参到元结、常建这些文从佐僚一致举双手双脚赞成,邀约而踊跃从事。

然后。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手。

对照到手的《京畿防要略》《武库兵志》《军马概略图要》,以规划修缮为名,重新测绘长安城的详尽立体图样,规划布防,连同那些禁内的宫室殿堂,每一寸土地也没放过。虽然这是一个漫长和烦琐地过程,可毕竟以后就未必有这样得机会了。

只是很让我无奈的是,因为古时传统的特色,世上精通土木工程而有专长和心得的,主要是集中在风水先生和盗墓贼两个特殊行业上,一些暗室密道,也要指望他们才能探出来,因此命令一下,倒是让这些转职而来随军测绘师傅、学徒们的欢声鼓舞,对他们来说。能够亲手丈量一回京城,在皇宫林苑里观风看云望气。穿山打穴定位,这可是许多人累世的梦想和口口相传地成就。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也有人前职业毛病发作,惹出点是非来,若不是有严令在先,某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