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10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次带兵作战,都是让后头的一群人心急如焚,生怕他一不小就打了个大败仗,全军覆没之类的。
 哪怕是圣天子李轩爱惜他的才华,但是也只能是选择性的用他。
 郝柏年就不同了,这个人喜欢稳扎稳打,偶尔也用一点小计策什么的,很少去冒什么巨大的风险追求大胜。
 而这样的将领,更让人放心,因为不会出什么太大的差错,只要给他足够的兵力那么基本不会输。
 当然了,如果他手头上的兵力不够,实力不济的时候,郝柏年也会冒险玩一些奇袭之类的,但是这是不得而为之,和李春景天生就喜欢冒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康长宁,就是类似郝柏年这样,看似不太突出,但实际上让人很放心的将领。
 要不然,统一战争结束后这么多早期的将领都是那些新生代的将领代替,然后被迫转到地方预备部队或者是回到金陵城养老,而他自己却是能够一直待在北方边境带兵了。
 不过即便是已经五十来岁,性格也是成熟稳重的康长宁,面临着统帅大军北上作战,有机会建立巨大功勋的机会,也是激动不已。
 因为他知道,这一次机会,恐怕他就是这辈子最后一次博取陆军中将军衔的机会了。
 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恐怕几年之后他因为年龄问题,要给后辈们让路而被迫退出现役,最好的结束也是回金陵城养老。
 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他这样的老将不退下来,新生代的将领们就没机会爬上来。
 别说他这样的少将了,就连郝柏年他们,还不是一样要给邓喜德这些新生代将领让路,乖乖的回到金陵城养老!
 时不待我啊!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骑兵杀出长城
 康长宁今年已经足足五十三岁了,这个年纪在大唐陆军里头,都算是比较大的了。
 早年的大唐陆军一直都是非常年轻,当年的高级将领普遍都是只有二十多三十来岁,超过四十岁的都少。
 虽然说经过了多年的统一战争,又经过了统一后的数年和平时期,众人的年纪逐渐增大,高级将领的平均年龄大幅度提升了。
 但是这种情况在野战部队里却是不存在的,野战部队里的将领们,平均年龄依旧是非常年轻。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过去,原来在统一战争里的中低级军官也是逐渐成长起来,而这个时候如果上头的将领们一直霸占着师长、军长这些位置不肯让位,让那些年轻军官看不到希望的话,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
 再加上统一战争结束后,圣天子李轩也是有些担心那些高级将领们仗着功劳乱来,所以也是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方式,陆续把野战军里众多高级将领调回金陵城,甚至是为了安排那些郝柏年、李春景这些陆军上将们,李轩甚至都是不在限定枢密院副使这个职务的人数了。
 如今陆军里的十二名现役陆军上将里,除了雷万上将担任作战部部长,御书房值班大臣外,其他人都是担任枢密院副使这个虚职,当然了,虽然只给了虚职,但是为了补充他们,在爵位上还是很大方的,公爵,侯爵都是给了不少,甚至私底下也透出过口风,以后将会赐予贵族海外封地。
 多种情况结合下,也就是使得了大唐陆军里的高级将领虽然不算,但是野战部队里的高级指挥官们,依旧是保持了年轻化,二十个步兵师的陆军少将师长,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八岁,最年轻的甚至三十岁都不到,大的也不过四十来岁。
 而那些中将军长们,平均年龄也是四十岁左右。
 像康长宁这样的五十三岁的野战军陆军少将,其实是比较少的,他的年纪比邓喜德还要大足足八岁呢。
 康长宁也是知道自己的能够直到今天还在野战军任职,而没有和很多人一样被调回金陵城,或者干脆是赶到各省守备司令部去,语气是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的。
 这一次的河套战役,算得上是他在野战军里最后的一次机会了,错过了肯定就没有下一次了,因为那时候,他不是被迫退役,就是被调回金陵城,或者是赶到地方守备司令部,至于想要待在野战军里或者是枢密院里的实权部门,基本上是别指望了。
 而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康长宁才是会如此激动,激动中又是带着谨慎。
 接到任命的当天晚上,他找到了邓喜德,向这个比自己还要小了八岁的顶头上司请求战术上的指导,至于仗着自己的年龄和资历乱来,这不是康长宁的风格,如果他真的是这种风格的话,宣平八年的时候估计就被逼着退出现役了,那里还能留到现在。
 对于康长宁的态度,邓喜德还是比较欣慰的,他看重的就是康长宁的成熟稳重,同时资历也足够深,这大半年来给自己当副手的时候,康长宁就像是一个大管家一样,把军中的诸多杂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不用他邓喜德操心诸多乱七八糟的事。
 这一次,邓喜德也是没有对康长宁这个副手提出什么太严厉的眼球,而是说让他放宽心,摆正心态,遇到危险了,该避让就避让,但是抓住机会了也要果断坚决的打击敌人。
 其中分寸该怎么详细判断,这个邓喜德自然是没办法详细说的,只能是靠着康长宁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
 邓喜德相信,这个从军十余年的老骑兵,哪怕军事才华不太出众,但是该有的经验和军事素养还是有的,只要他规规矩矩的指挥部队打仗,不搞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
 对于邓喜德的信任,康长宁却是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因为邓喜德让他自行判断局势,什么时候撤退,什么时候打,怎么打,都是让他自行决断。
 说的直白一些,邓喜德到时候只会带领步兵部队进驻东胜旧址,吸引敌军,同时保障后勤补给线,而打击敌人这种事,就全部交给康长宁了。
 为此,康长宁也是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带着这种压力,他在九月初离开了大同府城,随后两天,把他自己麾下的骑兵部队一一收拢,紧接着就是隐秘行军到长城边上,下一步,他就要率领这一万五千名骑兵杀出长城了。
 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他率领的骑兵兵团将会先一步杀入草原,这一方面是为了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打鞑靼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先手优势。
 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侦查鞑靼人的具体情况,同时吸引鞑靼人的注意力,间接掩护后面跟上步兵。
 后方的步兵们,任务更加繁重,他们需要一路杀到东胜城旧址,这沿途可都是一马平川,随时都会遭到鞑靼人的骑兵袭击。
 所以,这些步兵们在出征的时候,后头还有从北方各部队抽调出来的总数超过三千人专业工程兵部队,而且征召的众多用来运输辎重的民夫里,还有一部分征召来的工匠,这些工匠和普通民夫们一起,将会成为辅助工兵修建堡垒的主要劳动力。
 数量达到两万人的民夫,除了运输辎重外,还需要在沿途修建堡垒,一路修道东胜城去,最后在东胜城插下一颗超大的钉子,足以刺死鞑靼人的钉子。
 而要想在敌人的虎视眈眈的下修筑堡垒,难度自然不是一般的大。
 为了快速施工,军方甚至都是动用了大量的水泥,而运输水泥等物资的各类马车,更是清一色的四轮重型马车,这些四轮重型马车,不仅仅载货量大,而且还可以良好的抵抗骑兵的冲击,陆军那边再在统一战争期间就开始大规模在平原地形里使用这些四轮重型马车了。
 北伐战争、辽东战争里都是可以看见这些四轮马车的身影,不过和现在大规模的运用,却还是头一次。
 后方的步兵大军,那就是一个超级大兵团,兵力总数就超过四万人了,还有两万民夫,这么多人杀上草原,鞑靼人要是不进行阻拦是不可能的。
 因此,前期康长宁的任务就是,干扰鞑靼人的视线,迷惑敌人,达到间接掩护后方步兵行动的目的,等中期隐瞒不下去了,那就是直接发动袭击的时候了。
 有自己的骑兵兵团在,那些鞑靼人也就不敢轻易的对己方的步兵部队发动进攻了。
 而等到步兵部队掩护工兵修筑好了防线,那么河套地区的战略主动权,就可以直接回到大唐陆军手上,到时候,依托东胜城,己方完全可以进退自如,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骑兵兵团在康长宁的率领下,正式离开了长城,这一万多骑兵越过长城,朝着草原杀了过去,对面的鞑靼人又不瞎,肯定是第一时间就是看到了。
 紧接着,众多使者骑着快马在草原上飞奔,他们需要第一时间把大唐陆军大股骑兵杀入草原的消息告知部落!
 康长宁也是知道,自己一杀入草原,不用几天时间,恐怕方圆数百里的所有部落都知道了,毕竟大唐帝国里有驿站体系,可以做到三百里甚至五百里加急。
 但是人家鞑靼人大多也是有着类似的通讯体系的,而且草原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马,同时地形又是平原,使者传递消息的速度更加快。
 不过有那么几天时间的缓冲也就足够了,他们就算明天知道了自己带兵杀过来又能怎样,这些游牧民族平日里都是分散在各地放牧的,想要集中起来打仗,需要的时间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他估计着,自己至少也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半个月里,敌人尚未大规模集结,己方的步兵也能够得到安全,同时自己也能够先先下手为强,给部分鞑靼部落造成重创。
 抱着这样的判断,他杀入草原后,并没有太过谨慎,而是迅速北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箭头向草原腹地横扫而去,他希望趁着这个时间尽可能的削弱鞑靼人的反抗能力,为半个月以后的大战做准备。
 不过,康长宁显然是低估了俺答汗的能力以及他统帅的鞑靼人的军事动员能力,更低估了鞑靼人对长城防线上的情报刺探能力。
 实际上,在康长宁出兵之前,草原上的俺答汗就已经是得到了诸多预警,知道了大同府那边大唐陆军重兵云集!
 为预防万一,俺答汗在数天前就派遣了使者前往各部落,征召各部落的士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