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1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国对国内各省份的人口迁移,也就是国内移民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基本原则就是从人多地少的地区,迁移民众到人少地多的地区。
 主要迁出的区域,集中在江北、皖北、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此外江西、江南、浙江的部分区域也是人口迁出地。
 而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则是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辽西、辽东、东北、西北。
 其中大体上是山东、河北、山西的部分民众,迁往辽西、辽东、东北,其目的除了开发东北区域外,还有充实边疆人口的考虑。
 江西、皖北、江北、河南的部分民众、主要是前往湖广,目的自然是为了开发湖广。
 而其他部分地区的小规模迁移也有很多,迁入地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地形良好的可开发区,或者是出于军事需求进行屯垦戍边。
 比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广西的几个小平原,这些地方都是为了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而对云南、四川临近藏区、西北甘肃、东北、高丽半岛等区域的移民,更多的是出于统治当地以及军事需求。
 此外还有一个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种事主要是发生在上海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城市,农村的劳动力进城务工赚钱,城市里的工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如此相互结合之下,就是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现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移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农村人口去了城市后,相当多一部分依旧会回到农村地区。
 这种不确定性,受到经济影响非常大,经济好了,就业机会多了,就会留下更多人,经济不好,就业机会没有了,人就会走。
 洪泽湖的人口迁移,倒是没有众多的困扰,官方对移民给予了丰厚的补偿方案,土地、房屋、耕种的工具以及现金补贴,都是不缺的,所以大部分民众还是愿意跟随官府的脚步进行迁移到新地方开始新生活。
 当然了,也有不少人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只是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再深厚,也抵不过一粒子弹!
 洪泽湖地区的迁移工程,是政策性工程,不管当地民众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都是无法阻挡帝国要对洪泽湖进行扩容的意图,愿意走最好,不愿意走直接抓人,反抗就地枪毙!
 大唐帝国,说到底还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做起事来是不会有太多的顾忌的。
 同样的事其实也是发生在洪泽湖大堤的修筑当中,修筑洪泽湖大堤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工程,仅仅是今年所需要的工人数量,就是超过五万人,而且这还是直接工作的工人,后方还有至少十几万人为这个工程提供间接服务。
 比如石条,除了在大堤上进行石条的安装外,后方还得采集、打磨、运输石条啊,这些都是需要人去做的。
 而为了降低,成本,帝国也是不可能说全部采用雇佣的模式,那样的话花费的钱太多,帝国财政撑不住。
 因此,工人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征召!
 官府从周边区域里征召劳动力,然后去工作,当然了,为了避免民众大规模的反抗,这种征召是有条件征召。
 首先,包吃!
 其次,会发放补贴!
 再次,轮流以及限时
 包吃不用说了,大唐帝国毕竟是个正常的王朝,不可能和一些残暴无比的王朝一样,让民众服徭役还要民众自带口粮的。
 补贴的话,其实也就是工资了,只是这个补贴的金额比较少。
 最后,这种强制性征召是轮流并且限时的,按照三丁抽一的模式进行抽丁,服徭役三个月就可以回家,当然了,如果你有钱,也可以直接缴纳钱财免除徭役,这个钱自然是比较昂贵的,因为缺额的人,官府需要雇佣其他顶上去。
 即便是用徭役的方式,只给少量补贴以及吃住,但是花销依旧是非常的庞大,数万人在大堤上工作,后方还有超过十万人间接工作,光光人人员开支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数字。
 更加不要说,材料的花费也是非常的庞大!
 石条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一条大堤所需要的石条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哪怕是采用了混凝土用来降低成本,但是因为水泥的产量有限,更加重要的是,这年头的水泥质量还比较一般,要面对常年的洪水冲刷,其实是力不从心的,因此这个时候的混凝土,更多的是用在一些非重要部分,而在直接面临湖水的一面,基本不采用大面积的混凝土,而是采用石条。
 如果不是因为如此高昂的成本,帝国方面也不会仅仅是第一批资金就是花掉了三百多万元了。
 洪泽湖大堤为了赶工期,春节和元宵节日都是在赶工,而其他地方的防洪工程同样也是不例外。
 尽管规模无法和洪泽湖大堤的工程相提并论,但是同样非常重要,黄河以及淮河流域的一部分危险河段,都是展开了紧急的加固工程。
 这些工程里同样也是大规模的使用了水泥!
 国内大量水利工程都采用了水泥,也是使得了帝国的水泥产业真正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春天!
 别说是在上海、当涂这些具有重工业基地的地区了,就算是在徐州、淮安这些原本属于工业蛮荒区域的地方,都是有着大型的水泥厂拔地而起!
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爆炸的水泥产业
 帝国的皇家理工学院研发出水泥来也有久了,而且也没有对水泥技术的授权进行太多的限制,基本上只要你出得起专利授权费那么就能够获得授权生产,而且这个价格也不算太贵。
 但是早期水泥受限于成本较高的缘故,一开始只是少量用于建筑,而且主要还是军事建筑,只有财大气粗的军方才不会顾忌水泥成本高的缘故而大量采购并使用。
 而民间,只有少量建筑使用,但是这些少量使用很难带动水泥行业的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的商人,都是逐利的,而且是短视的,当看不到赚钱的希望后,他们会投身进入其他行业。
 当然了,这也和目前大唐帝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开端,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是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便搞点什么都能够赚钱。
 而相对于水泥这样的投资大,回报慢的产业,商人们更加愿意投资投资小,回报快的行业,尤其是有其他人大赚特赚的行业。
 跟风,这就是资本的最大特性!
 同样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资本非常青睐于纺织行业的缘故。
 纺织行业投资小,而且容易操作,基本不用什么技术,只要注册个公司,找个厂房,然后购买纺织设备,然后随便招一批工人就能够进行生产,甚至相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一抓一大堆。
 更加重要的是,现在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对纺织类产品的需求依旧非常旺盛,国内有超过一亿五千万的人口,哪怕其中一大部分依旧还是保持着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不会去直接购买布匹或者衣服,但是城市人口却不是个小数字啊,他们对布匹以及成衣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而且商人们看到在农村卖不出去成衣,甚至连布匹的销量都很小的时候,他们干脆直接卖棉纱。
 农村的妇女虽然也会自行纺织,但是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棉花出产的,直接卖给农村的妇女棉纱,然后她们自行织布,再做成衣服。
 国内庞大的人口,以及加上帝国发展国内民生十几年,使得国民的口袋也是逐渐丰厚了起来,而国民有钱了也就代表着消费力。
 依托国内庞大的人口,纺织行业得到了绝佳的发展机会,而帝国鼓励海贸,逐步开阔的国外市场,也是让大唐帝国的纺织产业找到了销路。
 在国外市场,大唐帝国的商人们也不会管那么多,为了抢占市场,他们采用各种乱七八糟的方式,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来打压当地的相关产业都是最低级的手段了,消灭当地产业后获得垄断后,在大幅度提价也不算什么。
 最关键的是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当地的政局,迫使当地放开市场,或者干脆是帮助他们垄断市场。
 通过各种手段,大唐帝国的纺织产品和其他的工业产品一起,大量涌入了扶桑、南洋各地、印度、乃至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至于欧洲,这个市场比较特殊,距离实在太远了,运输成本太高,所以依靠廉价的工业产品很难打开市场,大唐在欧洲市场主要依靠的是丝绸以及瓷器这两大法宝,至于茶叶,欧洲地区还处于茶叶消费习惯培养期,出口量有限的很。
 此外,欧洲市场基本被葡萄牙人以及奥斯曼帝国所掌控,虽然最近这几年有西班牙人加入,但是西班牙人的船队来的次数太少,难以运输大量的商品。
 至于大唐自身的船队,虽然也去了几次,但是每次都是属于小规模的试探性贸易,并不成气候。
 因此如今大唐帝国针对欧洲的贸易,大体上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把货物卖给葡萄牙人,然后葡萄牙人绕道非洲南部,一路直接运回欧洲。
 而另外一种方式,则是经过大唐西洋贸易公司,把大唐特产货物先运输到印度,西亚等地,然后卖给奥斯曼人,再由奥斯曼人通过陆路运输到地中海,通过地中海销往欧洲。
 这两条路子,大唐帝国都是只能充当生产者的角色,很难直接参与到渠道,更别说是终端销售了。
 乃至现在和西班牙人的合作,也是这种模式。
 在印度西部海岸、西亚以及非洲等地区缺乏殖民地,从而没有足够的补给港口,这是阻碍大唐帝国直接参与欧洲贸易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即便如此,大唐帝国的海外贸易也是红红火火的,纺织产业更是持续保持着极高的增长速度,不少人都是判断,纺织产业至少会连续保持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期,甚至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大背‘景下,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的资本这么热衷于纺织产业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都是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有从事纺纱的,有从事织布的,有从事印染的,有从事成衣服饰的,有从事被服等,还有从事毛呢的,从事生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