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1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靠华亭县县财政,再加上松江府补贴的一些财政,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前期投资,只能是小打小闹,到现在,连可用的沿江码头都没有搞起来,也就是搞了几条煤渣路作为联系第二工业区的主要交通要道。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故那就是,华亭开发区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支持,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开发区并没有获得税收政策上的优惠。
 大唐帝国里各地为了招商引资,往往会用税收补贴的模式来吸引企业入驻,但是补贴的力度是不同的,而且这和地方自己的意愿无关。
 因为税收优惠政策分为好几个部分,比如有中央规定的税收优惠措施,也有省级财政的税收优惠措施,还有府、州、县等各级的税收优惠。
 其中,中央的税收优惠政策是非常难以获得的,目前来说,有少数特定行业、特定工业区才能够获得了这种来自中央的税收优惠政策。
 行业来说,主要是也高科技产业、特定企业为主,这种税收优惠政策,不管企业在那里,只要通过中央的审核,并获得批准,那么就能够享受到最高级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基本的都是三年免税,五年半税,然后是免费送地,免费修好各种基础设施等等,然后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特定的补贴,不一而足。
 不过能够直接获得中央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其实很少,全国范围内不超过一百家,而且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不涉及的重工业为主,比如说民营企业最喜欢投资的纺织业,这个行业基本别指望能够直接申请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了。
 唯一的渠道就是入住能够享受这种政策的工业区。
 自从制定了工业区政策之后,大唐帝国里其实是冒出来了一大堆的各种工业区,基本上是个府县都是不敢落后,多多少少都会去搞一个工业区。
 但是这些工业区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入驻不同的工业区,能够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有些工业区,能够享受到来自中央、省财政、府/州、县等各级财政的财政补贴,能够做到彻底的三年甚至五年免税,五年半税之类的。
 但是这样的工业区很少,满打满算八个!
 分别是上海的第一、第二工业区、北岸开发区。广州的番禺、佛山两大工业区,再加上太平府的当涂工业区,武昌的汉阳工业区以及天津的大沽口工业区。
 就连金陵城里都没有这种能够享受到所有优惠政策的工业区。
 全国各地里剩下的其他工业区,还有少部分是省级财政支持的工业区,比如说浙江几乎用了全省财政打造的宁波工业区,又比如说江西的九江工业区。
 至于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只有州府级别,甚至只是县自行搞的工业区,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临高工业区了,这个依托临海二九渔业公司这个全国最大的渔业捕捞、加工企业所建立的工业区,如今是整个琼州府全力支持,并为琼州府贡献了几乎所有的工商业产值以及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税收。
 华亭开发区,很不辛,就只是一个县级工业区,它甚至都没能获得来自于松江府的财政支持,至于江南道和中央的就更别指望了。
 因为不管是中央还是江南道,他们的目标都是放在了上海,想要集中大力办大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限发展潜力大,前景良好的上海,至于隔壁的华亭县,很不巧,就是成为了牺牲的对象。
 华亭县的一众官吏们,自然是不甘心的!
 上头不支持,他们就自己搞。
 临高渔业工业区的例子就是全国绝大部分府县自行办工业区的最佳例子,哪怕是上头不支持,但是只要找对了路子,一样能够搞起来。
 最重要的不是没有政策,而是要找对路子!
 因为各地的官员们也是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地方有的东西专门发展一个行业,比如说浙江湖州,他们有丰富的优质蚕茧资源,而且当地的丝绸本来就很出名,所以开始发展生丝产业,上海那边缫丝厂多而且技术含量高,成本低,和他们竞争压力大,所以湖州当地干脆是直接走高端路线,直接发展高档丝绸,错开竞争。
 又比如某地发现辖区里有不找竹木资源,这就发展相应的造纸或者是竹木家具等产业。
 临高渔业工业区,专精一行的模式,也是给众多地方上的小工业区极大的企业。
 大而全他们是搞不来,但是依托当地的特产等优势,发展某一个行业还是有搞头的。
 不得不说,其实很多地方工业区虽然规模小,不起眼,里头大部分也没几家上规模的企业,但是有一些还是活的很滋润,并且往往成为了当地的工业支柱以及财政龙头。
 但是这些,和华亭开发区都没关系!
 上头不支持,华亭县本身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唯一的优势就是临近上海了。
 但是靠近上海是优势,也是他们最大的劣势!
 因为华亭开发区和隔壁的第二工业区一对比,但凡是不傻的企业家,都会选择去第二工业区建设工厂。
 如此折腾了好多年的华亭开发区,如今也不过是小猫两三只,还都是本地的士绅们投资搞的,至于外来的投资商,人家直接就去上海了,根本不会去只间隔了几个公里之外的华亭。
 不过企业虽然没几家,但是华亭开发区的人却是不少,毕竟距离第二工业区也就几公里,第二工业区里的工作人员超过十万之多,需要庞大的生活居住以及消费配套区域,当周边的区域住满人后,自然也就有大量在第二工业区工作的人跑到了隔壁的华亭开发区生活居住。
 因此华亭开发区也是越来越热闹,但是这种热闹,却不是华亭县官员所愿意看见的。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第二更)
 纵然这些在第二工业区工作,但是在华亭开发区生活的民众也是能够给华亭开发区带来了一些消费,进而提供部分商业产值和税收。
 依托这些,华亭开发区也还算过得去,收的税其实和其他的县级开发区之类的横向对比,那也算得上是中等水平了,但是,这依旧不是华亭官员们所希望看见的。
 因为一开始的华亭开发区,是作为工业区来开发的,当地官员是希望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给上海的各大企业做配套,从而提供就业、税收等。
 进而让华亭县从一个纯农业地区转型为一个工业城市!
 但是现在这,被寄予厚望的华亭开发区,却是变成了生活居住为主的区域,看似人多也兴旺,但是却是很难给华亭县带来太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更关键的是,税也是收不上多少来。
 这里住的人虽然多,但是他们都是不给华亭县交税的,因为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在第二工业区,他们的工作所贡献的税收,那是交给了第二工业区。
 这也是让华亭县的一群官员们郁闷不已!
 这辛苦闹腾好几年,最后还是给隔壁的第二工业区做了嫁衣,好端端的一个工业区,最后愣是变成了给第二工业区配套的生活居住区!
 他们都有些不服气!
 去年的时候,一度萌发了重新开发华亭开发区的勇气,但是最后还是没成型。
 没办法,口袋里没钱!
 那些商人们又是不愿意来,在这些商人的眼中,华亭开发区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大型生活区,至于在这里开公司办厂之类的,别开玩笑了!
 而且,连个府级财政补贴政策都没有,在隔壁就有一个上海的情况下,他们犯不着跑到华亭来折腾。
 最后,就是变成了现在陈立夫所看到的华亭开发区:街道很宽敞,可以看的出来,这以前是华亭县花费了大力气整修的道路,但是道路两旁的却不是工厂,而是一片片的居民楼,偶尔有大片的空地被荒废,长满了杂草。
 大片长满杂草等待开发的工厂用地,把旁边大片人类人亡的居民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华亭开发区的所有土地,其实也是属于官方的,这些居民楼同样也是属于官方所有!
 一开始,开发区那边是准备引进投资建设工厂的,但是工厂没有,反而是不少地产公司提出,希望获得一些土地用来建设居民楼。
 不过这地方到底是工业区,自然是不能把土地直接卖掉的,但是土地这么一直荒废下去也不行,所以当地的官府就是和地产公司合作,在部分区域修建了居民楼,现阶段可以容纳普通民众居住,以后也可以作为开发区里各大工厂的员工居住。
 这开了头后,就是越演越烈,最后,小小的开发区里有过半的土地都是被开发成为了居民楼,至于工厂用地,依旧是荒废着。
 陈立夫带着一票官员,坐着四轮马车巡视这个开发区的时候,心里头也是琢磨着这个开发区的。
 发展工业,那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国家政策,没有道政策的支持,就算是松江府财政支持也没卵用,上海那边的优势太大,华亭县根本就竞争不过。
 如果是距离远一些,还可以错位竞争,但是奈何就在边上,躲都躲不了!
 陈立夫巡视完后,针对华亭的问题召开了会议,听取了华亭县的县令等主要官员的一些意见,不过这些人都是老话重提,只说什么要财政补贴之类的……
 对于这些话,陈立夫都是懒得搭理他们!
 财政补贴这事,华亭县这些年获得的一直都不少,隔壁的上海贡献了这么多的财政收入,虽然他们也用掉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但是多出来的一小部分,也是足以让周边的三个县获得一些好处了。
 三个县的水利设施建设经费,基本上都是上海那边补贴的,去年,还援助了华亭县一大批经费,用来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
 当然了,上海那边要求把这一笔补贴的大部分,都是用在华亭开发区的道路交通上,主要是用于连接第二工业区的几条主要道路上,把原来的泥土路改为煤渣路、碎石路。
 这种援助,人家上海也是为了自己考虑,援助水利建设,是因为上海需要周边的水网保持畅通,输入输出大量的物资。
 援助交通建设,同样也是有着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