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17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唐帝国范围内的所有公共载客马车,都是需要登记注册,同时车夫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考核,发放驾驶证才能够驾驶,这是为了保证乘客以及路人的安全。
 而船只方面,帆船时代就已经是开始施行了,船只需要登记注册,而船长以及大副等主要人员,是需要考取专门的执照,才能够有驾驶船只的资格。
 如今,只是把汽车也纳入管理范围之内而已。
 大唐官府的举措,再一次证明了大唐帝国官方对新技术,新事物的重视以及扶持。
 而汽车行业,也只是大唐帝国扶持重视的新产业之一。
 大唐帝国扶持重视的新产业多了去,比如说农业方面的化肥产业,大唐帝国可是破天荒的,针对化肥行业推出了特定的税收优惠措施。
 这个优惠措施,比其他行业的优惠措施都要高。
 基本上一家化肥企业,只要达到了官府的制定标准,那么建厂五年内一毛税都不用交,五年后的税收也会极其优惠。
 化肥行业,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而民以食为天,大唐帝国可是一直都是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扶持的。
 尽管目前的化肥产量还是比较小,成本也比较高,但是大唐帝国依旧是积极推动化肥产业的发展,和扶持偏僻,落后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一起,保障食物指数的持续下降。
 为了响应帝国号召,国企部以及皇室资产科下属的一大批企业,都已经是先后在中部等地区投资建厂。
 江南纺织公司,这家大唐帝国规模最庞大的纺织类企业,就是大手笔直接在成都投资建成了一家预计直接雇工人数超过万人的大型综合类纺织厂,以生产各种半成品布匹,同时还生产大量成衣。
 以便就近供应西南地区,同时提供大量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千六十五章 再接再厉
 成衣市场,是最近几年大唐帝国崛起最迅速的一个纺织市场的新市场。
 以往的时候,大唐帝国的纺织工厂们,都是生产布匹、丝绸等售卖,普通人自己买了布匹、丝绸后自己缝制,或者是找裁缝缝制。
 除了特定的制服,比如军服,工作服之类外,市面上其实很少有成衣。
 不是说商家不卖,实际上也有各种成衣店,关键的是早期的民众不习惯买成衣,都是自己买了布匹自己做衣服比较多。
 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民众收入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城市民众的收入增加,也就有了直接购买成衣的需求。
 这个时候,商家们也是与时俱进,有机械公司研发出来了专门的缝纫机,效率可比人手工缝衣服快多了,这也就大幅度降低了成衣的制作成本,同时为了吸引顾客降低成本,对衣服的款式不断的推陈出新。
 这些年市场孕育下来,也就逐渐上来规模,很多城市家庭都已经是开始直接购置成衣,而不是说购置布匹自己缝制了。
 这种新型市场自然是被那些大企业看在眼里,江南纺织公司早几年就是设立了服饰子公司,生产销售各类成衣,市场销量也是相当不错。
 成衣行业的发展,也是进一步带动了纺织行业的发展。
 而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影响可是巨大的。
 大唐帝国工业化数十年,各种行业都有,几万吨的轮船都能够造的出来,但是纺织行业在大唐帝国的经济体系里,依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步。
 纺织业是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棉纺,毛纺,丝纺的各个环节,从种植棉花桑树,养羊养蚕再到纺纱、织布,印染,再到成衣诸多工序里,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岗位。
 这也是大唐帝国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时候,优先选择纺织业的缘故,因为这个行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样的,在落后地区扶持发展的行业,大多也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反,你要是重资产,但是雇员没几个的行业,大唐帝国还不扶持呢。
 帝国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的工商业,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这个也是有不小的效果。
 宣平四十二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工商部报告,过去一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增投资中,在落后地区的新增投资占据了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只有百分之八!
 新增的百分之三十投资里,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投资,包括各类工厂,同时还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这给各地带去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针对这个情况,李轩批示: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
 宣平四十三年春天,春节刚结束,大年初三,蒋晓东就是背着一个大包,和几个同乡离开了深山之中的老家,前往襄阳府城。
 这是蒋晓东离开家乡最远的一次,之前最远的时候,是他以前到县里应募参军,但是没能选上。
 和很多农村家庭里的孩子一样,蒋晓东很小的时候就是帮着家里务农了,后来哪怕是上了小学也是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务农,自小就是知道了生活的艰难。
 他们家分到的土地不算多,早些年的时候也能养活一家老小,但是现在已经感到比较吃力了,因为他有兄弟三人。
 而长兄三年前就已经是娶亲成家,已经是养有一子一女,他二哥也已经成家,这一下子多了好几张嘴后,家里的日子过的就是开始有些紧张了。
 为此,他二哥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县里一家商行工作,后来把妻子也接了过去,算是自力更生了。
 其实去年他刚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就是说过了,让他努力,看能不能参军。
 但是后来没有选上,后来他父亲又和他商议,商议什么?
 商议他的未来,问他以后怎么打算,是去大城市闯荡,还是说报名移民,又或者是去当学徒学一门手艺又或者是做其他的?
 诸多选项里,他父亲没有给他留在家里的选项!
 这并不是他们家独有的情况,而是现在大唐社会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嫡长子集中继承制。
 不仅仅是贵族家庭如此,实际上在农村地区更加严重。
 农民们一个家庭的土地本来就是有限的,传给一个儿子还好,但是如果分家了,那么土地就不够用了。
 因此很多农村家庭里的次子们,都是需要自谋生路的,要么是去大城市闯荡,要么去当学徒,要么是移民,要么参军,要么做其他。
 但是,别指望能够留在家里等着分家产!
 蒋晓东的二哥前年的时候,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后来他选择了去商行当学徒工,如今已经是正式转正,收入虽然不高,但是也能养活妻儿了。
 蒋晓东是个幼子,哪怕他的父母也没有亏待他,但是家里这么个情况就算不亏待也没办法让他留在家里了。
 家里的土地就这么点,不够吃有什么办法!
 春节的时候,他二哥带着妻儿回家看望老人,也是和他谈过,让他尽早做打算,不管是干什么,总归是要出去闯荡的,总不能和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哥抢那点土地不是。
 做人要知道感恩,当年大哥把上学的机会都让出来了,现在更不能和大哥抢那点土地了。
 当年家里穷,兄弟三人哪怕只是上小学,也是花费巨大,后来他大哥只上了两年学后就主动退学在家务农,供养两个弟弟上学。
 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有的大哥,除了在家务农,农闲的时候做点零工外,已经是不太可能在外头找到什么正式的工作了,很多地方招工,都是要求小学毕业的。
 所以,蒋晓东其实不怪父亲要把土地都留给大哥!
 他只是对未来感到有些迷茫!
第二千六十六章 蒋晓东做工
 之前,他考虑过移民的,但是对太遥远的地方始终心怀恐惧,而去其他的大城市,这倒不是说他不想,而是路费也挺贵的,而且人生地不熟,这去了都不知道去那里落脚,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
 过年的时候,二哥对他说,听闻府城工作的人回来说,府城的郊区兴建了好几家大工厂,说是年后要大规模招工,预计招工人数会有好几千人呢。
 而且都是大企业,福利待遇肯定是按照官府标准走的,比在其他的小工厂做工要强得多。
 考虑一番后,他决定去府城,并且还约了几个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好友一起前往。
 这一路上,自然是走的不太轻松,为了节省钱他们甚至都没有乘坐公共马车,而是徒步走过来,这可是大几十公里呢,他们走了三天才走到。
 到了府城后了,天色都比较晚了,他们都没舍得住客栈,只是简单的找了个避风的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简单买了点东西吃后,就是一边打听一边找到了城郊的工业区。
 这刚到工业区呢,他们就是看到了一大堆在排队!
 一问才知道,这是工业区里的一家机械工厂正在招工,而且这家工厂还是官府工厂,各方面的福利待遇都是不错的,这才会有这么多人一大早就过来排队。
 看到这种情况,他们那里会犹豫,直接排队。
 排队的时候和前后的人简单聊了两句,发现很多人都是和自己一样,从周边的县镇过来找工作的,闲聊之中,又是知道了的更多的情况,说是去年开始,朝廷扶持地方发展工商业,府城这边也是得到了政策和资金扶持,这搞了一个工业区,铺设了支线铁路,搞好了基础设施,这才引进了多家工厂。
 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是招募了一批工人了,今年春节刚过呢,各大工厂继续陆续招工。
 不过虽然招工的工厂不少,但是来应募的人更多。
 蒋晓东排队了半个多小时后,发现自己的后头又排队了两百多人。
 而且不止这么一个排队的队伍,实际上招工的企业有好多家,每一家企业的招工摊位前面,都是有着少上百,多数百人在排队。
 放眼放去,至少有两千多人在排队。
 不过虽然人多,但是整个场面却是丝毫不乱,人人都很自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