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十九章:大权转移

    【今天的猜谜是,请问:山东与河南两地包税的银子数目是多少:】【回复谜底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几字微言,即可获得微言准备的红包哟。还请大家多多支持,外站的同学也请支持一下微言的写作吧~】

    “终究是有些风险……有些风险。眼下内忧外患,禁不住折腾了。”朱由检亲政以来,是真的感觉到局面一点点坏下去,不知何时才能挽起。在原定历史上,更是逼得朱由检一点点走上极端与绝望,最终才在李自成的进攻之下仓皇走上煤山。眼下见朱慈烺收拾了局面,已然是没有那种破罐子破摔,豁出一切的勇气了。

    朱慈烺闻言,却没有见有几分胆怯,而是更见笑意,道:“父皇。这份风险,不如就由我承担吧。”

    “嗯?”朱由检愣了下,忽然间便明白了过来。

    眼下的大明,悄然间已经有了两个权力中心了。一个皇帝,一个太子,其实都有了自己的基本盘。在朱慈烺出宫之前,不管他说得再天花乱醉,风险总是要由朱由检去承担的。但而今朱慈烺出宫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盘,成了一方权力中心,这风险如何,朱由检已经悄然之间没有了决策权。

    显然,朱慈烺说的风险就是这个要自己承担。

    “烺哥儿说说罢。”当周皇后离开后,两人的气氛已经缓解许多,朱由检已经内心平静许多,渐渐接受了朱慈烺已经成一方格局的事实。

    “财政之法,不外乎开源节流。开源。就如同孩儿所言兴工商,安百农。带民有余财,则财赋渐盛。节流。便是……改漕运为海运。漕运虽然比较陆运而言是节省的。但比起海运,成本又是差得太多了。而且漕运之上,积弊甚多……”朱慈烺侃侃而谈。

    “烺哥儿……”朱由检却忽然打断了下来:“你看上了河南、山东对吧?”

    “孩儿一心为国,只想为陛下做点实事,别无他念。”朱慈烺轻声道。

    “我相信的。”朱由检说不清楚什么情绪,朱慈烺其实戳中了朱由检的一个最关心的地方。那就是财政问题。

    一个帝国的崩溃,最先发出预兆的肯定是财政的问题。比起宋朝这个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不提,就说比起元朝,明朝的财政都是十分简陋不专业。甚至可以说在顶层设计上就有缺漏的。

    但朱由检却不想动,问题还是和之前一样,他怕乱子,更怕朱慈烺一动,就让士绅不再支持朱家皇朝了。但同样,严酷的现实与缺乏财源的现状让他无法维持旧有的军队,也难以打造更强大的军队。

    想到这里,朱由检沉声道:“大明既有体制上的东西,不动为好。添砖加瓦可以。但不许动摇基底。原有财赋之政就不要动了。你要开护工坊,要兴商贸,朕都允了。但大运河之事,不必再动。如士绅田税。更是不要在朕面前提。另外朕问你,若这两个地方朕交给你代朕监权,你能否保证税赋的问题?”

    “算上辽饷等务?”朱慈烺问。

    “这是自然。”朱由检着急的就是这个。

    “河南为李自成所患。摧残殆尽,百姓耕作刚启。田赋之事恐怕无以为继。山东一地亦是被建奴摧垮,百姓不得稍歇。若田赋可免……儿臣以为还是可以试一试的。”朱慈烺心道。大明鼎盛的时候全国天赋也就三四千万石。朱慈烺的斩获都能顶得上小半的全国税赋了,还担心不能玩一个包税?

    只要撑过头一年,到时候朱慈烺甚至还能大赚特赚。

    果不其然,朱慈烺这么一说,朱由检顿时喜上眉梢:“朕可以免河南五年田赋,免山东三年田赋。如此一来,你能否给朕一个保障?”

    “儿臣算了,河南与山东两地,去年不计田赋一共是一百六七十万三千八百十九两。儿臣可以下军令状!今年开始,这个数字上缴毫无问题。”朱慈烺心中顿时一喜,看来这两处的实权从今往后,就可以由朱慈烺自行安排了。至于那么一点钱财,在朱慈烺看来反而是毫无问题。

    朱由检一听,顿时大喜过望。

    此刻,他站起身来,绕着桌案拿起一封奏章,来来回回翻阅,芳霞,然后又拿起一封奏章,继续来回翻阅。

    如是过了小半个时辰,朱由检也不知道绕着桌案转了多少圈子了,这才开口道:“烺哥儿,你现在以为当今时局,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攘内必先安外?”

    听朱由检这么疑问,朱慈烺顿时凛然。

    一开始,朱慈烺是打着用内寇练兵去对付强敌的。

    毕竟,最后真正得了大明天下的还是建州女真人,而不是李自成这个独眼龙。

    当然,朱慈烺很清楚大明君臣的心思。在他们看来,外患只是一群强盗,抢完了就跑。但纵观史书,夺了自家天下的唯有内寇。

    按照朱慈烺熟悉的历史,大明也的确是被李自成给攻破了京师,逼得崇祯皇帝上吊。

    这么一个死仇在,以至于其后南明建立也不忘记给朱由检报仇雪恨,硬生生以一个三家之中军力最弱的政权顶着强大的两家为敌。

    在后世看来,南明这样做委实不智,但换做朱慈烺去做,这样却有不得已的考虑。杀父之仇不报,天下人如何看待他这个位置的合法性?朱慈烺也一定会坚定举起剿灭大顺的旗帜,至多在军事上联合后来的大顺军抵抗清军。

    这样一来,接下来的战略到底是“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攘内必先安外”就显然是国策的抉择了。

    思量良久,朱慈烺却突然响起了一个名字:“左良玉。”

    不仅如此,还有这个平贼将军麾下糟糕的军纪。

    大明起了内患,贼寇固然是杀人盈野,但比起贼寇,官军拉的仇恨更是一点都不少,甚至逼得地方百姓反而投效贼寇。

    一念于此,朱慈烺坚定道:“若依儿臣看,清军始终是头号大敌。至于内寇,儿臣有信心轻易平定。反而是……我大明内部,有太多太多需要整肃的地方。现在,官逼民反的例子太多了,以至于多到人心丧尽的地步。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这个前提,无论是攘外安内都无从提起!”

    朱由检听着,怔怔无言,良久,仿佛又挣扎了一下,他终于下了决心。(未完待续。)

第一章:太子监国

    【关注微信公众号:几字微言,晚上就可以参与微言的抢红包活动哟。赶快关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若是朕让你去南京监国,你能确保税赋的问题吗?”朱由检目光沉沉地看向朱慈烺,眼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重视。

    朱慈烺却猛地一个激灵打了起来。

    南京!

    那里有什么?

    南京六部啊!

    大明开国之后的第一个首都啊,这也是南明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建立的资本啊。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六部政悉移而北”,正式以北平(朱棣继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为都。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出于得位不正,出于种种历史遗留问题,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

    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虽然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职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后世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这也意味着,一旦朱慈烺去了南京,立马就能复活出一套除了内阁以外的完整行政班子。

    比如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帝国的一半)。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明朝从始至终,南京户部一直负责这一事务。其中只有2年南京户部不负责这个事务:正德三年,刘瑾变法。由中央户部负责,“南京引板,俱令销毁”,但在正德五年,刘瑾被诛后户部奏请“刷印盐引,仍隶南京户部”,获得批准。此后一直未变)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存于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户部侍郎因此经常兼任总理粮储。

    南京兵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备,南京地区的49个卫,都隶属南京兵部尚书指挥。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会同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务。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明史上刘瑾就曾经因为南京刑部尚书吴洪依法断案不合其意而矫诏令其致仕。可见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权力。

    南京工部的职责与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辖地区限于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负责部分南方的税收(名义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税权,并非户部独有)。另外,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要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

    除了南京礼部没有太多职权外,南京可以说是天然的一个权力中心。

    同样。让太子监国南京这也并非是没有成例的事情。明成祖朱棣北伐的时候,就是由太子朱高炽监国,稳固后方。

    更何况……

    很快,朱由检将一份份走上递给了朱慈烺:“去南京监国可不是去玩的。应天府我给你了。你想要怎么做,都自己去随手施展。但是!除非你能证明应天府在你手中可以治理好,不然。出了应天府外,就不要乱伸手。南北二京职权分清楚了。许多误会也就没有了。臣下们才能用心做事而不会只想着捉摸上意。这里有一封军令状,你看了这些奏章。再决定签不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