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3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不轻一个不小,如果是用在形容自家的战果上,那当然可以用谦虚来理解。可此刻用在了敌军的战果上,那只能说还多有隐瞒,真相更加惨重了。

    “臣下有一策,不过心有一虑未确证之前不敢乱言。还请摄政王准许臣下细读战报。”洪承畴又道。

    多尔衮没有多言,很快便抽出袖子从里面拿出了一封战报,看着洪承畴道:“洪学士看吧。”

    洪承畴仔仔细细地读了起来,待到其中一段话时突然念出了声:“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冒雨回京……

    念到这里洪承畴就收了声,随后又仔仔细细默读两遍,然后转过身问向多铎道:“敢问豫亲王,这蓟镇下雨几时了?”

    “已然两日了。”多铎不明就里,但还是配合地回答了。

    洪承畴笑容浮现,道:“臣下在京师对十月天气也有些了解,后来经略辽东,亦是明白辽东气候。臣下观京师天候,料想不过再等一两日,这京师之中便能雨过天晴。可京师在南,辽东在北,**自南往北,却说明辽东十月之雨,恐怕非一两日可以停止啊。再加上京师官道众多,行途方便,纵然一时大雨滂沱,待两三日雨停了,路也就干了可以行走。可辽东之地……”

    辽东那鬼地方可不是后世的东北,工业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这会儿的辽东可真是穷乡僻壤,让建州鞑子占据以后更是没做过什么修桥铺路的好事儿,如同蛮荒原始森林一样。一场大雨滂沱下来,就算皇家近卫军团认得官道。可三十年前的辽东官道现在如何还能用?

    就算是现代高速公路三十年下来也破烂得不好行军了,更别说大明这会儿低劣的道路建设以及几乎不存在的道路养护。

    “若我估料不差。这明军应是紧急行军,试图以远征奔袭威胁盛京来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只需这天气一如既往暴雨滂沱让明军迟滞几日,便足以让明军陷入缺粮少力之窘境。待这时,我大清兵临京师,书信一封,让那明廷杀远征之将议和。如此,摄政王只需将此信原样快马传于辽东,盛京之危自然开解。”洪承畴谈笑自若,仿佛是在书院之中讲学一样,言之有物,侃侃而谈。更是透着对朝廷的熟悉,挖空心思,妙策迭出。

    只可惜,都用在了曾经同胞的身上。(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章:明清对局

    崇祯十六年十月七的蓟镇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阴云滚滚,暴雨如注。位于蓟镇总兵府内的花厅里,门窗紧闭,光线黯淡以至于都需要在这会儿点起蜡烛,才能将整个室内照明。

    就在这样忽明忽暗的烛光里,洪承畴神情自若地将一番巧思妙策献出,弹指之间将海内群豪揉捏于掌心之中。气势勃发,透着一种比率领千军万马冲锋更加强大的气场。这是智慧的力量。

    只不过,这样的力量运用起来,听在多铎等人的心中却是一股不寒而栗的情绪瞬间滋生。转而,又是难言的窃喜。

    多铎心中不住感叹道:“先帝真是英明无双,能够将这样的大才招揽进我大清之中。这般聪明的脑瓜子要是被那个不晓事明理的小兵一骨碌打碎了,那可就真太可惜了。只不过,比起直接杀了更可惜的,是那大明皇帝吧?也不知道明国上下怎生想的,内外逼迫,生生逼得这般大才深陷死局,给了我大清机会招揽人才。”

    洪承畴没有觉察到多铎的心中话语,依旧侃侃而谈:“除此外。盛传明军所依仗向来都是火器。此刻暴雨一起,火器威力顷刻间就大降。所谓远征明军威胁盛京之举就不攻自破。盛京之危自然开解。”

    听到这里,多尔衮激动得难以自已。

    只见多尔衮一把冲过去挽着洪承畴的双手,死死捏着,笑容如同老菊花一样化开,声音洪亮好似吃了十全大补丸一样。精神头瞬间昂扬:“好啊!洪学士说得好啊!这般天候,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般妙策。我怎么就没想到?我大清有洪学士真可谓如鱼得水,洪学士真乃吾之子房啊!”

    “摄政王恩重如山。臣下岂不效命?”洪承畴叩拜而下。

    听完,多尔衮顿时大笑,又是好一番封官许愿,不仅当下就给了洪承畴领礼部承旨的事情,还提了封爵的好大愿景。说得洪承畴亮眼泛着泪光,激动得再三拜谢这才退了出去。

    待到洪承畴走后,多铎幽幽地道:“汉人还真是厉害啊。洪承畴不愧是明国大才,通宵军略亦是通晓天文。一会儿,我就去多寻几个在威宁营左近的兵问问天候。这十月大雨若是能下个三五日,打不到草谷的明军就只能不战自退了。到时候,将这讯息传回去,让城内将士好生守城。待到大军回援,哪怕天晴了,又何愁不能击败明军?”

    “更紧要的还是这杀将言和……”阿济格此刻也感慨了起来:“这得多狠毒的心思才能想出来?大明朝廷真会答应?”

    “朱由检应是不会答应的。”多尔衮很熟悉这个明国皇帝的性子,但同样,他也和洪承畴一样明白在京师里面的当朝肉食者都是些什么德行。崇祯皇帝当政以来历尽四十余相还真是没几个能耐的。

    尤其是这几年,一个比一个不顶事。要他们想个什么破敌计策英勇抗清是不行。可要是有什么捷径只需要坑一下自己人就能立下大功解决危难,那一定是争先恐后,绝无疑虑的。

    多尔衮与阿济格啧啧称奇,也是见怪不怪了。

    这时。多尔衮顿了顿,道:“若是我们在私下寻几个明国大臣,言语之中许了他们将这退我大清强兵的功劳让给他们。明国内阁里那帮子人自然会费尽心思施压。让那远征我大清的明将好一番蹂躏。”

    多铎与阿济格纷纷颔首,笑容欢畅。

    多尔衮眯着眼睛。目光迷离,仿佛看到了一举杀败朱慈烺时的镜像。幽幽地道:“比如那岳飞的十二道金牌,比如多发几道命令,乱了军中次序,拆解逼迫,硬要那所谓明国近卫军团来回京死战我大军?哼……左右那领兵远征我大清的不是甚么虎大威便是徐彦琦。一个是差点死在民贼里的过气边将,一个是险些落榜的武进士,这般人物,那明国大臣有几个会吝惜的?”

    听多尔衮这样说,屋内顿时露出了欢快的声音。依着他们对明国大臣的了解,这样的事儿还真少不了。

    多铎更是一旁帮衬道:“既然威宁营的战事消息穿了出去,那我们也来一个还施彼身。将大雨倾盆,明军深陷泥潭,再无力进军反被我大清回援之兵围杀的消息。真真假假,看那明廷还有何底气抗拒议和?到那时,再将这消息散播出去,何愁杀不掉一个虎大威?”

    多尔衮更是笑了起来,显然,他们并不明白……远征清国的主帅到底是谁。

    毕竟,谁能相信,到了朱慈烺这般地位竟然还会亲身涉嫌,亲率大军呢?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一番畅谈,再回首时,竟然又是新一天的天明。等到多尔衮终于感觉乏困的时候,忽然听阿济格兴奋道:“天晴了!”

    “我大清强兵终于可以兵临京师城下了!”

    ……

    辽东、太子河北、威宁营。

    朱慈烺揉了揉脑袋,有些昏沉也有些头疼。军中最近消息很多,好消息当然是大多数,坏消息也暂时没人说。

    好消息么自然就是一场大捷,众人欢畅。借着大雨清军毫无余力进攻,军中还办了庆功宴。

    但坏消息呢,朱慈烺也没和人说。他只是命人统计着军中的粮草问题。

    说起来,朱慈烺的大军行动本来是朝着远征奔袭过去的,但从九连城、凤凰城一直到威宁营,却都没断过战斗。激烈的战斗一起,粮食消耗的压力也就倍增。哪怕军中后勤军师们绞尽脑汁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万幸的是,皇家近卫军团是胜利者。

    一场场大捷与斩获对这一支远征军团而言真是太重要了。建奴的八旗村落城镇虽然不事生产,但好歹口粮是有的,尤其眼下十月,是刚刚过了收获的日子。朱慈烺把人都杀了,口粮也顺理成章落到了明军的头上。

    朱慈烺虽然十分担忧,但最关键的关口也不再这里,吩咐了任务也就没多想了。

    最难的关口是,也是让朱慈烺最头疼的是另一桩事。

    “大雨倾盆,道路难行。”(未完待续。)

第四十六章:创造奇迹

    “大雨倾盆,道路难行。”

    朱慈烺拿着小树枝在营外的地上划着,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还好徐鸿动作快。”

    徐鸿是辎重营千户,夺了威宁营后就开始挖沟疏通排水。要不然,太子河一轮暴涨河水漫过就能将威宁营的军营都淹了。

    只是,徐鸿动作虽然快,辎重营的将士也很努力,甚至连俘虏都用上了。可架不住接连大雨,地面都泡得酥软了。

    朱慈烺拿着树枝就能轻松写字。

    行动不便生活不顺对于朱慈烺而言不是问题,但要命的问题却这样的不便扩散到全军以后就意味着行军艰难,对沈阳的威慑力量自然也是大降。

    为此,朱慈烺只好蹲在军机处里,每日听着军机处将左近的汉人奴隶、山民俘虏一一问遍,然后得出了一个被封锁消息的军情:这场秋雨最少还得再下两日。

    听到这里,朱慈烺只觉得脑袋一晕,

    “国内的消息,可要怎么说啊?”朱慈烺扶着额头,他明白,皇家近卫军团陷入到了一场两难之中。

    原定的计划的确已经达成,按照原来的计划,位于威宁营的皇家近卫军团已经有了威胁沈阳安危的实力。朱慈烺只需要缓缓保持着行军对沈阳施压,就会让在京师的清军难安,逼得清军回国。

    可眼下,大雨一起,皇家近卫军团短时间就失去了继续进攻威慑的能力。清军也可以继续安心在国内肆虐,朱慈烺的计划纸面上完成,实质上却意味着失败。

    “必须加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