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惊宋-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我大宋境内,俘我二帝、占我土地、抢我财物、杀我百姓,令我大宋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岳某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中原,解救二帝回国,让我大宋百姓安居乐业。现在眼见他们在金人治下饱受欺凌,岳某怎能忍心?想来官家也是疼爱百姓之君,应能理解岳某苦衷……如若官家因小人蒙蔽,未能体察百姓疾苦,怪罪于我……岳某就解甲归田以息圣怒罢了。反正我大宋还有韩将军、吴将军、刘将军在,金兵也未必就那么容易南下的!”

这最后几句话,岳飞当真是说得嘘唏不已,但话中语气却是斩钉截铁,显见决心已定。

岳云这时却是心乱如麻,他不禁深为岳飞的爱民之心和无惧牺牲的想法所感动。不过他这个穿越之人却是知道,岳飞可是大大低估了赵构对他的忌惮,以为顶多不过是被罢官,却根本没想到赵构会杀了他。

而且岳云更知道,赵构是比秦桧更心恨手辣的人。在原本的历史上,秦桧调查完岳飞之案后,上报给赵构的拟定判决是将岳飞和张宪斩首,而岳云只是徒刑,但赵构观后却大为不满,将岳云也改为了死刑。从这点上看,赵构是比秦桧更凶残之人。

岳云当初之所以极力想延期撤军,也是想拖点时间想出一个保命之法。但如果这延期撤军之策反而会让风波亭的悲剧提前爆发的话,那岳云也不能不为保命着想,反对撤军了。只是,看今日岳飞的态度,他貌似已决心一意孤行了。

“唉,如何劝说这死脑筋的便宜老爹呢?看来他比我想象中的固执得多啊!”

岳云心中惶急:“他也太异想天开了吧,虽说用心是好的,但他根本没想过,这赵构躲在临安城安全的皇宫内,过着享乐的生活,怎么可能知道此地的真实状况呢?就这样报上去十有八九认为岳飞是假借护民之举,企图拥兵自重,违抗军令,向朝廷示威呢。”

就在岳云心中焦急不已时,却脑中灵机一动,想起曹公公之前说过,已派使者和金人商谈议和一事。

“有了!朝廷之所以要求必须撤军,主要是想和金人谈和,所以必须将各路宋军撤回来。企图以土地换和平!如果由岳飞上奏,多半朝廷会认为是岳飞找的借口,而如果由百姓自己请愿,不走枢密院这条线,恐怕效果会好得多吧。再说了,岳飞就算真的把几十万百姓撤回去了,他们如何安置也是个大问题啊。这包袱还是得交给朝廷的。”

想到这里,岳云不禁喜出望外,立刻大声说道:“父帅,孩儿有一计,或许可以让朝廷主动提出,要我们延期撤军!”

————————————————————————————————

新的一周到了,《惊宋》正在冲榜之中,为了咱们的岳小哥,大家都把推荐票砸上来吧!没收藏的朋友也请注册一个帐号收藏一下吧!

!!!

 第九章 群体性上访

(感谢孟筱初mm投的评价票)

“什么?要朝廷主动让我们延期撤军?”众将一听,都愣出了。 /

他们均脸上不以为然,心想连李若虚都没想出办法来,你岳云才二十二岁,就能想出妙计来?

貌似以前岳小哥儿也光会上阵冲锋,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猛将,就算前几天显示他有些口才,也不至于还能有军师之才吧。

“云儿,你有何计让朝廷主动下令缓期撤军呢?”岳飞依然不动声色地问道。

“父帅,您打算将这数十万百姓撤回后,上报朝廷安置在何处呢?”岳云没有说出自己的计策,反而先问岳飞道。

“这个第九章 群体性上访……”岳飞一下子眉头一蹙,这问题倒还真的让他很为难。

之前他也和李若虚商讨过这个问题。李若虚提出过可以将百姓暂时分散安置在荆楚一带。但是,安置的费用及粮食却还没有着落,因此具体的安置计划还没有正式确定下来。

岳云这时侃侃而谈道:“父帅担任的是湖北、京西路宣抚使,我岳家军的驻地也是在鄂州。不过荆楚之地基本上未被战火波及,此地人口密集,各处田地尽皆有主,不象中原及江淮一带,因连年战争,原住民大多逃亡,田地荒芜,只要为百姓搭起简易棚屋,着令其屯田,即可安置下来。如若将百姓撤回荆楚一带,就算分散安置,亦是拿不出多少无主田地供百姓种植的。况且,这数十万百姓涌入我军驻地后,他们的吃穿住行,所需费用尚不知几何,恐怕仅靠我等是解决不了的。”

岳飞听闻之后,亦微微点头。他前几次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主要原因就是军中缺粮,导致无法更进一步。这几年他在荆楚一带加强屯田,才算改善第九章 群体性上访了粮食紧张的局面,能够支撑他打到朱仙镇。如若这数十万百姓涌入,则必将拖累岳家军的存粮,到时连军队的吃粮都成问题,还谈何继续北伐呢?

虽然岳云刚才也提及,江淮一带因连连战乱,土地荒芜,有大量的无主之地安置南返百姓,但那里可是张俊的防区,自己和张俊的关系极差,想要说服他几乎不可能,且依张俊的个性,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同意接下这一包袱的。

想到这里,岳飞不禁沉吟了片刻,然后和李若虚对视了一眼,微微一笑问道:“云儿,那依你之见,我们现在应该如何行事才好呢?”

其实他心中已有计划,只是对自己这只知道冲锋陷阵的大儿子突然能运筹帷幄了大感好奇而已。

岳云这时却狡黠地一笑道:“父帅,依孩儿看来,一个月期限到后,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开始撤军。这样便可向朝廷表明,我行营后护军是服从官家和枢密院指挥的,不会违抗军令!避免一些奸佞小人以此为由,恶意中伤我军不听号令,擅自行动……”

然后,他又接着说道:“不过,我军虽然遵从军令,从中原撤回荆襄一带。但撤军总需时日吧,不可能今日方撤,明日十几万大军就已撤回鄂州了吧!况且,眼下宋金还在交战期间。在金军虎视眈眈之下,我军即使撤军亦只能分批撤退、预留断后军……呵呵,我们安排第一批撤走的军队自然是那些生病、受伤,和一些老弱的军士……”

“另外,安置百姓之事终究还得上奏朝廷解决才行!只不过,如由我们上奏的话,官家和朝中大臣说不定还以为我们夸大其词,想违抗军令,企图以百姓来要挟朝廷,拥兵自重。因此,孩儿之意,是让百姓们自己去临安上访比较好!”岳云解释道。

“上访?”听到这个词,不光岳飞一愣,就连李若虚也一阵愕然。

“嗯!”岳云这时便将“上访”是怎么回事大致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解释了一遍。他可太清楚了,前世那些领导最怕的就是百姓上访了,而且对于规模越大的上访越头痛。

“应祥,你这办法,的确比我们自己上奏要强上不少,亦让官家能体察到民间疾苦,明白我们的苦衷,实是一举两得之策。只是这上访之人由谁去比较合适呢?下官想,总不可能让这些百姓们都去吧!”

李若虚是岳家军的参议官,又是文人出身,头脑反应最快,自然一下子就看出了岳云提出的“上访”会让朝廷处理起来多么棘手。

岳云微微一笑,方说道:“上访的人数,依我的想法,以两三百人左右为佳,人太少了影响力小,声势不够大,无法引起轰动效应;人太多了一路上安顿和吃饭都是个大问题,行动起来也不方便。当然,这两三百人自然得挑选一下,不可能是随便找些大字不识的佃农就行!我建议多找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和商人,这样他们见到官家及朝中的大臣才可以侃侃而谈,将这里的现状讲述清楚。”

岳飞和张宪听后都点了点头。他们也知道不可能叫些只会种地的农民或者工匠去和朝廷交涉。大宋重文轻武,让文人作代表上访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李若虚心中却是有些疑惑,他问道:“大公子,让文人前去临安自然可行,但为何还要找些商人随行呢?”

岳云先是一愣,但随即就明白过来了。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最低,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人是排在最后一位的,即使在宋朝这个最重视商业贸易的朝代也是如此。所以李若虚才有此一问。

不过作为穿越者的岳云却是深知商业的重要性,更了解商人的价值所在。他之所以要让商人一同前去上访,乃是因为一个很现实的因素。

这时,岳云方微笑着说道:“李军师,上访的代表有数百人,他们到达临安最快的途径就是向南行,到达鄂州,然后再坐船沿长江到达建康,经常州、苏州、抵达临安。末将亦知文人大都视金钱如粪土,不愿和商人多来往,但一路上大家坐船、吃饭、住宿总还是要钱吧。这些钱自然应该是那些商人出了。”

“哦,这倒也是!商人一向逐利,这次想要延期撤军,他们自然也应该多出点钱财了!”李若虚倒是点头称是。

岳云微笑不语,其实他还有一个理由没说,那就是:游说朝廷下令不撤,不对朝中大臣甚至内廷的宦官嫔妃打点一番怎成?只是这理由却是不便在这会上说出来而已。

岳飞又问道:“云儿,你这计划倒是可行,不过上访的数百人总得有个承头之人吧,你心中有合适的人选吗?”

岳云早就在等岳飞问这话,听闻之后,立刻行了一礼,然后说道:“父帅,孩儿心中已有一合适人选,乃是朱仙镇上的私塾教师王童。此人是名秀才,年纪虽轻,但头脑灵活,反应机敏,熟悉附近情况,言谈举止也十分得体,足以担当组织上访请愿团的大任!”

“哦?王童?此人名不见经传,真能担当如此重任?”岳飞有些疑惑地问道。

他原本认为派个年长稳重,最好有过功名的名士。没想到岳云却推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私塾教师,还只是一个秀才。他心中着实有些不放心。

“是的!”岳云这时微微一笑道:“不瞒父帅,几天前说服曹公公同意我军缓期撤军一个月,就是王童和孩儿一起前去才说服的,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