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鳞开-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嫣刚要启口说话,崇祯已经起身转向门口,故做不见,道:“太子出宫虽然莽撞了些,但勇于任事却是好的,而且也正好做了个表率。”

“太子若有不测,于国本何!”张皇后跟着站起来,厉声喝道。

“慈烺若有不测……”崇祯声音中带着悲腔,突然昂头振声道,“以定王慈炯为太子,给慈烺‘刚毅’二字为谥号。”

砰!

此言一出,张皇后气愤难抑,随手抄起桌上茶盏朝皇帝足下掷去。

青花瓷杯碎片飞溅,茶水打湿了龙袍下摆。

周皇后闻声醒悟过来,登时大哭。

崇祯为也刚才的口不择言心生懊恼,但既然狠话都撂下了,更是覆水难收,只得快步冲出坤宁宫,逃也似地走了。

大内的这场家庭会议看似激烈,但是五个时辰之后,崇祯帝就发现真正激烈的还是在外廷。

翰林院、东宫属官、六科廊纷纷上书,从各个角度各种典章议论太子出宫的非法非礼。大明官场以言官词官为清流,事务官亲民官为浊流。能够进入清流之列的,都是考试成绩在全国排进前三十名的牛人,写文章打笔仗战斗力惊人。

这些人自以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又事发突然,颇有些胜券在握的自得。

殊不知李邦华连夜奔走,亲自关说,都察院的御史们也已经连夜做好了战斗准备。

讴歌太子出宫意义重大,为天下表率的奏疏,同样如雪片一般飞向了御案。

大明的言官有两大组织,一者是都察院统领下的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以及御史兼任的各地巡抚、巡按。另一者则是对应于六部的六科给事中。能够封驳皇帝圣旨的,便是这些给事中。

御史被称作道官,给事中被称科官,故而言官也被合称为科道官。又因为御史为台,六科为垣,所以也称为“台垣”。

台垣便是大明言路,上正帝王,下纠百官。

明初之时,六科给事中与翰林院、尚宝司官“常朝俱在御座左右侍立”,是为近侍,政治地位超然。永乐之后,七品言官也排列在五品郎中之前。又典曰:“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小小七品官,能与阁辅并论,可见国家的重视。

如果将朝堂比作战场,都察院与六科廊无疑是两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

一般而言,宰辅若是强势,台垣必然一体,都听命于内阁。许多大案也都是在内阁授意,言官开火而引起的。然而如今内阁疲软,台垣各自为战,整个朝堂上看起来都是乱糟糟一片。

不过六科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平常考核却归于都察院。故而许多科官发现自己突然站到了上司的对立面,纷纷偃旗息鼓,乃至有转变风向的。这自然引起了之前盟友的愤慨,再次上书纠弹。

事情的发展很快就回到了正轨:争议的焦点从太子是否能出宫,变成了君子小人之争、清查阉党余孽之案。

各种黑材料纷纷出炉,再一次刷新了无节操的下限,让皇帝对自己曾经信任的官员也失去了好感。

刘若愚身穿火者服饰,带着乌木牌,在尚膳监外装模作样摘菜。

不断有人过来打个招呼,同时扔下小盒子、小手帕、小竹筒……这些都是内监传递消息的常用手段。刘若愚收到这些消息之后,一一检视,互相勘合印证,总结成文,亲自交给等在宫外的宋弘业。

最后通过宋弘业的手,交到太子手上。

 第30章 好风明月自将来(1)

有了刘若愚替他交通纵横,朱慈烺即便身在宫外,对宫内之事也了如指掌。这让他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之前可完全享受不到。虽然绝大部分的情报并不需要朱慈烺做出什么反应,却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毫无后顾之忧,一门心思扑在东宫卫队的建设上。

刘若愚的建言十分有效,弹劾周镜的奏疏刚上去半天,便有中旨允许朱慈烺扩充一个营的东宫卫队。按照明朝官方军制,一营约有三千到四千人。按照戚家军的编制,一营人数稳定在两千六百至三千二百人之间。

虽然与朱慈烺最早设想的万人侍卫队相去甚远,但也算不错的开头。何况他现在手下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征兵、练兵。按照所有人想的,太子应该是从京营以及御马监统领下的腾、武两骧左右卫中挑选侍卫,这样无论是军官还是军士都是现成的。

然而朱慈烺再一次证明,皇明帝国有一位不怕折腾的储君。他并不排斥京师三大营,也不排斥御马监,但更倾向于选择出身清白、吃苦耐劳、服从命令的兵员。

戚继光在他的兵书中推荐了义乌矿工,认为他们英勇善战,而且容易操练。崇祯初年时候,也有总兵从服从口号和注重协作出发,喜欢征招运河纤夫加以训练。

朱慈烺并不清楚到底哪者更好,不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天下矿工大约都有不错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下井时间一长就崩溃了。眼下这时代的矿洞保护措施可比后世的黑煤窑差远了。

作而且为大运河的终点,北京和天津都有一大批纤夫。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到漕头恶霸的压迫,几乎被视作消耗品。别说军饷,只要管饱,在他们眼中就是无比诱惑的美差。

既然不知道水深水浅,何不都找来试试呢。

第一次东宫扩大会议就是为了征兵而召开的。会议由皇明太子朱慈烺亲自主持,左庶子吴伟业记录,刘若愚、宋弘业、周镜、田存善列席听事。

看着下面这寥寥四五人,其中吴伟业更是一脸茫然之中夹带着忐忑不安,这让朱慈烺暗暗叹了口气。不过他很快就驱散了负面情绪,以罕见的欢快声调道:“如今东宫班底也就在座诸君,人手虽然少了些,却是要把事情做起来。今日议题乃是东宫侍卫选锋,孤先定个基调:一应侍卫皆当以善战之士为标尺。主要从沿河纤夫、矿工、苦力中选出。现在,你们议个章程出来听听。”

众人飞快地互相扫了一眼,吴伟业觉得自己是进士清流,此间品秩最高,理所当然应该先出班回话。他轻轻抬了抬衣袖,正要起身,突然听到一声干咳,吓得双腿发软。

正是太子要发话了。

“你什么都不懂,做好记录就是了。”朱慈烺毫不客气地堵住了吴伟业的嘴。

吴伟业眼前一黑,得了“什么都不懂”的考语,这辈子的仕途顿时黯淡下来。

“宋弘业,你先说。”朱慈烺点名道。

其他人望向这个兵马司出身的小吏,目光中多少夹杂着一些羡慕嫉妒恨。在明朝官场的习惯中,地位越高越受重视的官员,拥有先开口说话的权力。这样的人往往也跟皇帝有过沟通,等于是替圣上立言,代表着暗藏的风向。

然而朱慈烺的习惯却是从地位低的人开始发言,这样可以让他们不受到高位者的影响,更容易说出内心真实看法。

宋弘业心头直跳,正要上前行礼,又听太子道:“坐着说。”

“是。”宋弘业强吸一口气,脑中一转道:“东宫侍卫只有三千,即便是百里挑一,也不是不行。只是派什么人去选锋,这更为重要些。”

“殿下,臣愿往!”周镜不想沦落到田存善那般地步,自然希望新的东宫侍卫由自己选出,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不从京卫、三营中选人,怕的就是积习难改。”朱慈烺冷冷看了一眼周镜:“新选来的人,要身家清白,没有家眷,吃苦耐劳,服从号令。生无可恋自然悍不畏死,但凡有一线生机就会勇猛拼杀。如今身着甲胄口吃皇粮的,有几个能做到?”

周镜垂下头,不敢再说什么了。他心中颇为委屈,以前在宫中,哪怕言语冲犯点,太子都只是呵呵一笑而已,怎么一出宫就变了个人似的?这显然是想以新换旧,将东宫老人一举驱逐啊!

宋弘业听了太子更明确的要求,心中已经勾勒出了一个标准形象。他想想这应该不难,又见周镜被太子驳斥,牙关一咬,上前道:“殿下,卑职愿往!”

“三千人不是小数目,我的要求又高,时限又紧,你有何打算?”朱慈烺口吻顿时温柔下来,倒像是慈父与爱子说话一般。

“卑职孤身一人自然不行。”宋弘业脑子转得飞快,额头隐隐发红:“卑职在兵马司时,市井中三教九流认识不少,其中有一类叫做牙行。”他生怕太子长在深宫,不知道牙行是什么意思,又挑着说辞简单明了解释了一番。

其实牙行就是经济公司,做居间生意,或是赚差价,或是赚佣金。其中又分门别类,每个行业都有官牙、私牙之分,在大明的商业环境中充当着润滑剂和老鼠屎的双重角色。

宋弘业说的牙人,主要是指人牙。

这种类似合法人贩子的职业,在大明并不受人待见,故而也最为封闭。他们通过故老相传的口诀,迅速分析一个人将来的身材、长相,从而判断是否值得入手。若是判断失误,这“货”就砸在自己手里了。

听起来有些类似奴隶买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明的确存在这种贩卖人口的陋习。无论是扬州瘦马,还是健仆家丁,绝大部分都是交易来的。寻常佃农只要有一口饭吃,怎么肯入奴籍?须知一入奴籍,三代不能科举,再无翻身之望。

俗话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这个“牙”,人牙居多。

 第31章 好风明月自将来(2)

宋弘业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太子要扩充卫队,和大户人家买家丁护院便没有不同。

既然人牙能帮着买家丁,为什么不能挑卫队?若说阅人无数,京师之中还有谁能比这些人牙子更有经验么?

宋弘业叫了武长春,让他带人往天津、畿南、山东去挑选人马。自己也带了人牙往河南、河北去挑矿选人。朱慈烺为了让他们方便行事,派了锦衣卫大汉将军和小太监当背景,再加上东宫令旨和皇帝圣旨的抄本,地方官员无不好生招待,派人派马帮着选人。

短短十日,宋弘业已经完成了大半的选锋工作,带回了整整两千人。

……

这十天里,宋弘业和武长春在外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