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鳞开-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你买不起。”朱慈烺道:“宝和店是皇家六店之首,现在资产尚不明晰,但在我想来,日后大开海贸,恐怕收入不会少。”

沈廷扬暗暗吸了口气。跑海利润之丰厚他自然了然于心。如果皇太子也要跑海,谁能跑得过他?岂不是专利?这样算下来,这股份非但他买不起,而且也不敢买啊!

这世上难道有人会愿意到手的银子白给别人么?

“这个店的收入分配我大致算了算,”朱慈烺掰着手指道,“圣驾南幸,京师不少人给银子买了国债,虽然利息不高,但这笔钱是得还的。”

沈廷扬微微颌首,他也知道皇太子在北京堆了银山给百姓买平安的事。不过他没想到皇太子竟然还记着,而且像是真的打算还钱,这令他有些意外。

“到了山东之后,几位亲王、郡王是给了银子开矿、修路、劳军的,所以这算是他们的投资,总共算下来分出百分之五的红利。”朱慈烺在“红利”上加重了语气,与刚才说的股权分开。

沈廷扬自然会意,点了点头。

“至于股权,”朱慈烺道,“只有功勋卓著者才能分到。拿了股权之后,非但可以分红,也可以参与宝和店的运营决策。若是儿孙守不住,还能转卖……当然,原股东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权。”

朱慈烺拍了拍沈廷扬的肩膀:“你的功劳我很清楚,从未忘过。没有你,山东就不可能有底子撑过这一年。所以,我给你百分之一的股权。虽然不知道现在对日本的贸易总量是多少,但是郑芝龙一船抽三千两,一年能有千万两的收入,想来这百分之一还是挺值钱的。”

关于贸易总量的数据,朱慈烺不知道,沈廷扬当然也不知道。但是有笔帐谁都会算:如果被抽了三千两之后没有足够高的利润,也就没人往日本跑了?现在沈氏跑日本的船,每艘大福船都能获得超过一万两的净利润,如果由朝廷的力量进行海贸,收益会是多少?

 第357章 不知有月空中行(6)

“殿下,如此一来,恐怕会逼反郑芝龙。”沈廷扬忧虑道:“此人本是李旦的义子,在日本势力极大。此番也正是郑芝龙开口,方才买到了一万斤倭铜,幕府是禁止对外卖铜的。”因为日本提炼技术落后,无法提炼出铜矿中的白银,所以倭铜也就成了最受欢迎的物资之一。

“日本闭关锁国我是知道的,但德川幕府不是允许大明海商和荷兰人在长崎交易么?”朱慈烺问道。

“殿下,日本人在长崎港外建了个小岛,允许荷兰人在此岛装卸货物,并不允许他们登陆日本国土。”沈廷扬道:“至于我大明,也只有拿了德川氏颁发的朱印状才能在长崎入港交易。”

“朱印状给的多么?”

“极少。”沈廷扬摇头道:“所以在长崎港外的五岛有许多私港,都是日本本国豪强、幕府官员,以及如郑芝龙等有朱印状的海商所设。他们在五岛收购往来货物,然后用自家的朱印船运进长崎。”

既然有地头蛇参与,那幕府肯定是不会多发朱印状的。

朱慈烺面色深沉,道:“若说朝鲜是孝子,那日本就是逆子!如今我大明有事,待过两年我平了内乱,少不得发兵日本。”

“可是殿下,日本是太祖高皇帝钦定的‘不可征伐国’啊。”沈廷扬话虽如此说,但却是颇为期待。日本是产银大国,光是那么几座银矿山就是多大的利润!而且一旦要对日本用兵,水师必然要去,事后谈判、占领土地商埠、收取关税都能捞到极大好处,作为江南势家的沈廷扬,怎能无动于衷。

朱慈烺只是冷笑一声,并未多说。

虽然《皇明祖训》中的确规定了不可征伐之国,但日本在万历年间侵略朝鲜,公然与明军对敌,犯了十恶重罪,足以发兵征讨其本国了。再者说,日本的银矿大开采是弘治、正德年后的事,高皇帝若是有先见之明,说不定早就打过去了。

“关键还是在你,”朱慈烺道,“渡海作战绝非易事,登州水师能否控制海权是重中之重。训练水手、培养船长、改良战舰,这都是得立刻着手的。”

“殿下,臣自受命以来,也是日日苦思冥想,收罗东西海船、战例,编成一书,正想献于殿下。”沈廷扬见皇太子来了青岛不去港口看船,就知道太子殿下对现在的登州水师没存什么期待,只得将自己的心得拿来充数。

“取来我看。”朱慈烺道。

沈廷扬很快命贴身奴仆去取了厚厚一叠手稿出来,上面还有所涂改,显然并未定稿。

朱慈烺站在寒风中,并不是很有兴致当场翻看。然而沈廷扬在开篇的总纲中说得实在太漂亮了,几乎有《海权论》的味道,这种宣扬大海权思想的论述格外珍贵,使得朱慈烺一发不可收拾,竟然站着翻阅起了这部尚未定稿的著作。

沈廷扬观察着朱慈烺的神情,心中忐忑不已。他说是从受命以来才想着写这部书,其实早在他刚刚执掌家业,谋求兴盛沙船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思路。尤其是关于各种海船的比较,以及海战思维的阐述,都是多年的底蕴。

然而正是这两部分,最容易给他惹来祸事。

因为按照他得出的结论,非但朝廷的水师缺乏战斗力,就连郑芝龙也是强弩之末,势必会被新兴的海权国家如西班牙、荷兰等国击败。

自古以来忠言逆耳,这个论断本就不好听,外加至今为止,大明对欧洲国家的海战记录还不曾有过败绩,所以贸然地做出战败的预言非但不合情理,也会被人指斥为愚昧胆怯。

手稿中夹杂了大量的图画、战术阵型,朱慈烺并没有细细研究,只是问道:“你说的这个英国与西班牙的海战,确实么?”

沈廷扬道:“此战发生于西历一五八八年八月,为我朝万历十六年。距今不远,而规模宏大。臣虽得闻于澳门葡人,即便在数目上有些出入,但战法上却未必会差。而且从今日海上情况来看,泰西海船、战术的确尽仿英人。”

这场沈廷扬觉得数据有问题的海战,正是一五八八年英国舰队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虽然英国在这场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西班牙人的海上霸权只是被微微动摇而已。在一年之后,西班牙新组建的重炮舰队击溃了数量更为庞大的英国舰队,并在一六零四年强迫英国签订了《伦敦条约》。

“这就意味着,”朱慈烺叹了口气,“在海战上,我们的确落后一个时代了。”

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反扑的西班牙人,在海战中获胜的原因都一样:重火力打击。

为此,英国人和西班牙人将舰船造得越来越高大,火炮安置在侧舷,摒弃了直线挺近战术,而改为横线迎敌,远程炮火打击战术。在这种条件下,火力强大的一方自然拥有更大的优势。

“我朝仍以接舷登舰为主要手段,或是放小火船烧其大船而胜。此正是西人数十年前的战法。”沈廷扬道:“臣以为,水师胜日本不难,但遇上西夷恐怕会有损失。与其走人家的老路遭败,不如改弦易张,造西式战船,以火炮取胜。”

《皇明通报》上屡次登出官军打败东虏的消息,沈廷扬自然会去找人打听。只要是有点消息渠道的人都知道,现在大明作战动辄就用三五门火炮,多的更有十数门。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

只要有足够的火炮,那么扩建一支大型舰队,难度自然也就不高了。

朱慈烺没有着急下结论,道:“无论什么样的船,都需要水手操作,所以水师人才培养仍旧要放在最上面,再多都不嫌多。”只有大基数,才能优中选优。就算超出了军事需要,民用领域还有极大的缺口。

而且只有大量的人才涌入航海业,才能打破传统父子、师徒相传的航海术垄断,避免技术陈旧落后。

“你还要做一件事,”朱慈烺道,“总结明船与西船的优劣,最好是自己造一艘西船。能找到造船工匠么?”

“南洋许多造船工匠都是我大明子裔,可请朝廷命两广聘请。”

“可。这事交给沈犹龙去办。”朱慈烺点头答应:“银两方面,我先拨给你三万两。这笔款子只能用于战舰改造上面。”

“臣遵旨!”沈廷扬当即拜道。

隆庆开海之后,全世界的白银都在向中国涌入,直接成为大明的流通货币。尤其是沿海地方,白银已经几乎取代了铜钱。对于江南豪富人家而言,三万两白银简直做不了什么事,由此而提高了所有贪官的胃口。万历末年给内阁辅臣的行贿只不过千、百两银子,到了崇祯朝已经上涨到了五千两。

再加上每年九百万两的辽饷,京官要分润一半,也就是四百五十万两白银散入贪官污吏手中。在这种局部性通货膨胀中,崇祯拿着不到二十万两的内帑,竟然什么事都做不成!

然而白银真的贬值了么?其实不然,只是因为财富的过度集中,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朱慈烺在山东平清吏治,也是一个均平富的过程,白银从势家手中转移到了东宫手里,然后换成物资,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配到了百姓手中。

加上会计审计制度的推行,地方官员行政开销必须表格化,大大提高了贪污难度和成本,白银的货币价值很快回到了正轨。这三万两白银仍旧是一笔巨款,能够办不少事了。

 第358章 欲牵青色上柔枝(1)

一辆四轮马车碾过聊城城门口的石砖,径直往城里去了。

马车车厢上悬挂着“大明礼部”的官牌,显出它公车的地位,沿途官民人等无不退避。

作为东昌府的府治,本也有六部公车往来,但这辆公车却没有去府衙,而是在进城之后便转了弯,直到惠安坊的坊门前才停了下来。

一个老妇人站在坊门口,见了公车过来,吓得差点回避,但猛然间看到马车车窗里紧贴着一张熟悉的面庞,连忙凑了上去。

车门吱呀一声开了,从车上跳下一个身穿鹅黄衣裳的女子,那女子先朝老妇人抿嘴一笑,旋即轻快地跳转身,对车上的同伴们道:“我先回趟家,吃了午饭便去府衙找你们。”

车厢里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