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鳞开-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东楼曹宁都是刚被敲打过,不敢不服,躬身谢了朱慈烺,仍旧不肯对卢翘楚正眼相对。

卢翘楚心中略略有气,也存了要压他们傲气的心思,脸上严肃起来。

朱慈烺却更希望看到一出前倨后恭的喜剧,忍住笑意道:“卢训导,可有话与他们说?”

“回殿下,卑职暂时没甚话说,等日后阅历了营中,自然有话说。”卢翘楚抱拳道。

萧东楼眉头一皱,望向曹宁,见曹宁也是一脸惊骇,知道自己没有听错。

这分明是女子声音!

卢翘楚原本声调高亢,与宫中唱戏的宦官并无二致,是以连秦良玉一时都未曾听出来。在辽东磨砺了两个月后,声带受损,声调低了两个八度,反倒跟太监尖锐的嗓音区别开来,成了颇有磁性的女低音。

一时间,两人不知道是太监更让人讨厌,还是女子更让人忧虑。

“殿下,我第二师是主力野战师,女子来担任训导官,如何跟得上大队行进。”萧东楼道出了自己的疑虑。

“萧将军,”卢翘楚抢道,“卑职来之前已经看过了我师行军规范,自信可以押后队行进。”

秦良玉摇了摇身子,制造了些许声音,提醒卢翘楚:上司在说话的时候怎能够随意插嘴?

这姑娘家学是好,可怎地这般不懂规矩,岂不是拿自己前程开玩笑?

卢翘楚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索性紧闭秀口,显然还是有气。

“训导官是有马骑的。”朱慈烺对萧东楼道:“而且各营文职军官与军事官本就有体能区别,你这个理由可不成立。”

曹宁心中默默将师训导官的待遇过了一遍,发现师训导官有自己的帐篷,有自己的侍卫,有自己的坐骑……果然是不用跟男兵混在一起的。这种待遇可比花木兰那时候强多了。

“但是……”萧东楼还要辩解,却被朱慈烺抬手止住了,道:“她是卢督的嫡亲女侄,自幼受卢督教诲,也是为了尽卢督未尽之志才投军报国,你等就这般不能容人么!”

萧东楼和曹宁闻言,不自觉地去看卢翘楚正脸,这才发现果然有当年卢督的影子。两人心头一热,尤其是萧东楼,乃是卢象升亲兵营家丁,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移到了卢翘楚身上。虽然卢翘楚是个女子,远不如卢公子有号召力,但秦良玉就站在这里,谁敢说这位女公子不能成为第二个秦良玉?

“殿下教训得是!”曹宁到底是读书人,变脸如同翻书,当即道:“日后还请卢训导严加管教,只为我第二师能练成强军,再复天雄军威风。”

卢翘楚知道伯父带的便是天雄军,只是不知道二师这些山匪跟天雄军有什么渊源,又见两人前倨后恭,变脸飞快,毫无操守,反倒是提高了警惕。

朱慈烺难得起了童心,也不插话,笑眼旁观刚才还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两人,此刻一副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表情。而卢翘楚却是自我保护起来,将这股突如其来的热情挡在外面。

“二师虽然有各种毛病,但还是能打的。”朱慈烺对卢翘楚道:“你在这儿大可施展抱负。只是你也该知道,训导官不同军事主官,惊涛拍岸不如水滴石穿,飞沙走石不如聚沙成塔,要戒急戒躁。”

“卑职谨遵令旨。”卢翘楚躬身行礼领命。

朱慈烺又留了秦良玉说话,让二师这三人自去做事。萧东楼走在前面,曹宁退了一步,让卢翘楚走在第二位,倒是颇有谦让之风。

三人到了外面,萧东楼转过身,道:“卢训导,照营中惯例,新官上任是要聚餐庆祝的……”

“无妨,我能喝酒。”卢翘楚豪爽道:“只是军法规定战时不可聚饮,还是得打完此役再说。”

曹宁暗道:我们也没准备请你喝酒啊。

“卢训导,”萧东楼嘿嘿笑了两声,“是这,有个兄弟因为犯了军法,要流放去辽东充军,我们还要为他饯行,你看能否放在一起?”

卢翘楚虽然在辽东磨砺了两个月,仍旧不失天真,玉手轻挥:“无妨,一起便一起罢。他是甚么罪过要流放去辽东?”

“代人受过。”曹宁飞快说了一句,将话题引入了第二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安排上。

卢翘楚对这“代人受过”四个字颇为敏感,若是仔细品读,岂不是说军法不公么?她本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但想起刚才皇太子殿下的劝诫,终究还是忍了下来,准备了解情况之后再慢慢“感化”他们。

城外又传来战士的欢呼声,正是打退了满清的又一轮进攻。卢翘楚按照工作要求,得去慰问伤兵;曹宁也要去清点战损和歼敌数目;萧东楼得召见下属军官,听取战斗汇报。三人正好各行其事,分了三路,约好晚间再一同聚餐。

相比第二师在天津城内的从容不迫,已经盘算着战斗结束后的安排,满清帐中却是一团压抑晦暗之色。

先是过年之前在京师发生了京观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满城惊恐。济尔哈朗怎么都猜不透,五千首级在十天之内就飞越了三千里,而且还没惊动沿路守兵。若是明军有如此大能,为何不潜越三千战兵呢?活人总比死人头更容易运动吧?莫非真有鬼神之力?

凭他的智商见识自然无从看透曹宁的计策,也难以回复多尔衮派人指斥他的书信:“……国防重地,使敌出入无碍;一辱再辱,乃至于此,尚可加乎?……”

这封由多尔衮口述,文吏操刀的书信肯定经过文饰。照多尔衮的原话,其实是:“你们列兵十数万,竟然让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连个鬼影子都没看见!被人羞辱到这个程度,怎么不去死!”

虽然同是摄政王,但济尔哈朗终究是理亏在前,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直到鳌拜被明军送到阵前,济尔哈朗终于能够回答“尚可加乎”这个问题了。

事实证明,的确可以更羞辱一些。

鳌拜身套女子衫裙,头上戴了假发套,脖子上挂着满汉双语写成的“满洲第一巴图鲁”牌子,被人抬到清军阵前。

非但鳌拜受了辱,济尔哈朗受了辱,所有被赐予“巴图鲁”称号的诸申勇士受了辱,整个满洲都受了奇耻大辱!

按照满洲军法,鳌拜应该被斩首,然而济尔哈朗实在不愿意对这员猛将下手。如此一来,就连先帝当年定下的规矩都受了辱。日后将领更不会拼死作战,反正现在不同往日,吃了败仗也不会被处死。

“求王爷许奴才戴罪立功!”鳌拜除去了女装,跪在济尔哈朗面前。

济尔哈朗看着鳌拜头上的伤痕,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明军用鱼鳔胶将女子头套黏在了鳌拜光溜溜的脑袋上,一时间也刮不干净,倒弄得像是狗啃过一样,就连毫无审美能力的满洲人都看不过去。

“王爷,京师又信来。”戈什哈站在大帐门口,为济尔哈朗和鳌拜解了围。

济尔哈朗宣信使进来,验了印信,取出多尔衮的书信。原来是听政太后就放弃北京来咨询他的意见,希望他能暂时放下军务,回北京参政议政。

从这书信中看,却是听政太后对多尔衮已经极其不满。不过济尔哈朗也谈不上让她满意,只是两个果子里选个不太烂的罢了。

 第452章 但得饱掠速飏去(8)

崇祯十九年悄然而来,只是这个纪年在北京不能大声喊出来,除非是活腻了想让清军砍头。然而经过了血腥劫掠之后,北京的老百姓们对满洲人已经深恶痛绝,再不肯用“顺治三年”的叫法,于是更为书面和正规的“丙戌年”就成了普遍说法。

在私底下,更有不少人以“狗年”称呼这个倒霉的年份,同时在“狗”这个字上加了重音,颇有些暗指的味道。

多尔衮在大年初一入宫与皇帝一同接受了百官朝贺,旋即又去了内宫与听政太后商议国事。这种行径对于满洲人而言不算过分,但在汉人眼里却是有悖伦常。而道德具有传染性,所以就连许多汉化程度较高的满洲人都难以接受。

只是眼下济尔哈朗因为天津之败和京观失察之罪抬不起头,使得多尔衮权倾朝野,没人敢于置喙。

其实多尔衮倒真的是去找布木布泰商议国事的。

而且是关乎整个满洲的命运:是否放弃北京,退回盛京。

布木布泰自知没有先帝那样的雄才伟略,对多尔衮这个“聪明王”的名声也充满了怀疑,于是她想起了祖制。

祖制是以四大贝勒南面并座,不分高下,共同议政。后来黄台吉花了大力气,将旗权拢到自己手里,终于实现了单独南面问政,贝勒赐座,其他人侍立的规矩。即便黄台吉称帝之后,满洲的旗权和政权仍旧相互抵触,尚且不能算是完全的封建政权。

从黄台吉死后来看,满洲人争夺帝位的方式也是比谁的牛录更多、拳头更大,仍旧是传统部落时代的习俗。

此时既然没有人能够独当一面让大清统一起来,那最牢靠的办法还是请来各亲王、贝勒,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民主”讨论,最终达成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决议。

因为豪格被俘,所以正蓝旗归于济尔哈朗,然而正蓝旗下的牛录却被阿济格和多铎瓜分。多尔衮为了拉拢阿巴泰这个先汗庶子的支持,又将镶红旗的旗权从代善手里挖了出来,交给阿巴泰的儿子博洛。

如此一来,八旗议政的时候,坤宁宫太后高高在上,背后有蒙古八旗撑腰。满洲八旗这边有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代善的正红旗;贝勒博洛的镶红旗;济尔哈朗的两蓝旗;以及名义上是顺治皇帝亲领的两黄旗。

为了让决策更加正确,多尔衮又提出了让汉军旗与会,发表意见,但没有表决权。话虽如此,汉军八旗却只有三顺王中尚且活着的智顺王尚可喜和怀顺王耿仲明能够出席。

洪承畴作为多尔衮仍旧看重的智囊,也参与此会,让苏克萨哈、索尼、武拜等满洲重臣颇为眼红,而且愤怒——坏了祖宗规矩。

洪承畴却是有苦难言,自从丢了保定之后,他又身兼多尔衮的怀疑,小心翼翼到了极点,就连母亲都送进宫去成了人质,哪里还敢在这种场合说话?

顺治三年正月十四,这场几经磋商的会议终于在紫禁城武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