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烽-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鞴幕跋蚱渥觯⒖桃笄袄矗宦飞喜欢洗叽倏熳撸蛑惫秩艘桓觯〗肟こ呛螅そ浒才旁诳驼辉葑 !

高勇闻言大喜:“好,赵兄一路辛苦,今日会后立即去拜望这位怪人。”

沮授见高勇心情大好,说道:“半个月了,总算再次看到主公的笑容。”

高勇微微点头,将自己撰写的三本《育人纲要》分别交给荀彧、沮授和赵胜,说道:“勇想按此方法创建全新的教育体系。即推广普及全民义务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希望以此给他们成才的机会。”

沮授翻阅细看,不禁激动道:“倘若此设想成真,主公必将被后人千古传颂。”

话音未落,荀彧皱眉道:“‘大学’之名摘自古籍圣典,怎可与商、工相连?况且,士农工商,这工、商如何登得圣雅之地?”说道最后竟有些气愤。沮授被这样一说,也急翻数页,看到大学内竟开设工学院、商学院亦面露不悦。

高勇正襟危坐,严肃道:“荀兄,还记得你我初次相遇时的事情吗?世人皆以为‘工者,奇淫巧技而已;商者,走卒贩夫之流。可是你看,没有工匠,如何做出精美瓷器砖瓦水泥,没有商贾何来税赋维持郡府运转。家师曾言:天下万民皆平等,士农工商如兄弟!国家如同一个完整的人,士好比脑,农如四肢,工似心腑,商为血液,必须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才有国家繁荣富强,离开了谁人都会死,国家亦将败亡!既然都是不可或缺,又为何非要分出高低贵贱?”

沮授神情肃穆凝神静听,不悦之色逐渐消散,代之而起的是感悟与钦佩。荀彧仍紧皱眉头,但眼神中混杂着犹豫与不惑。

赵胜打破严肃的气氛笑问:“主公,学堂易建名师难寻,按照七岁标准,三郡当入学者达万人,授业先生当如何解决?”

高勇斜望屋顶分析道:“教书先生吗……文学院交给沮公、荀公,物理、数理、化学这三科暂由勇来教授,商学院由赵兄负责,工学院以及技校可请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军校由高都尉牵头率领众武将合力完成。此外,请诸公推荐一批聪明才智、品德优良的青年作为首批学员,由高勇亲自教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合格之后他们将成为首批教师!”几人应诺,荀彧以事情繁忙为由先行离开。

高勇心中略感惆怅,随后将《新军纲要》交给沮授、高顺,嘱咐他们按照上面所载筹建新军。散会之后,高勇立即赶赴客栈拜望三国第一铁匠——郑浑。

踏入客栈,高勇直奔郑浑房间。此时郑浑正在午睡,鼾声如雷倒也与他第一铁匠的身份相称。

王信见状眉头微皱当即便要上前喊醒郑浑。高勇却将其拉住,细细打量起来。郑浑看上去三十五六岁的模样,相貌憨厚肤色黝黑,身材明显较同龄人消瘦,唯手掌比常人足足大上一圈,手掌骨节突出,显然是常握铁锤锻打所致。

高勇静立屋内,在鼾声中欣赏窗外初春的景色。不多久,郑浑悠悠转醒,睁眼看去,正与赵胜满是怒意的目光相对,吓得打了一个冷颤。视线移向别处,才发现赵胜身前还站立着一个朴素衣着的少年。

郑浑虽不认识高勇,但赵胜却是老相识了。来此路上嘻嘻哈哈平易近人,为何现在竟如换个人一般?一个翻身站立起来,顾不得衣衫不整,立刻深施一礼。

高勇不等他说话,抢先道:“恕在下无礼,打扰郑大师休息。”

郑浑反应奇快,立刻接口道:“无妨无妨,倒是郑浑累两位久等,惭愧惭愧。”

三人各自落坐,高勇首先开口:“久闻郑先生在冶铁锻铁上颇有造诣,在下不才,想借助先生之力试验一种新的炼铁方法。”

郑浑闻言当即精神大振,身体探前急问:“请速速将来。”

高勇微微一笑,粗略说出高炉炼铁法和平炉炼钢法,并拿出事先画好的高炉与平炉示意图递予郑浑。“高炉选址应在水流湍急处,其盖炉所用炉砖需专门特制,在普通砖坯内加入煤渣等物,并用焦炭烧制,如此才能够耐住高温。高炉烟囱需三丈,直冲云霄。平炉旁边还需另建水塔,用机关控制冷水的流量以便控制铁水冷却。”

郑浑听完大呼:“妙哉!妙哉!如此方法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听上去似乎可行,郑浑自愧不如!”

高勇介绍两种方法之后,话锋一转,说道:“炼钢炼铁最主要的是炉温的控制问题,现在之所以无法炼出优质好钢皆因炉温过低,也即是说若要提高炉温,木炭已不堪用!”

“正是正是。”郑浑一幅欲听下文的表情。

“在下于前些天发现一种煤石,此石既可以用来燃烧取暖,也可烘烤焦化。乃是炼钢的最佳原料!”

郑浑听完,立即起身央求高勇带其看看煤石。高勇拿出包好的煤块让郑浑细看,另将一部分投入火盆中,不久,煤块受热燃烧,火势猛烈热浪滚滚,看的郑浑心痒难耐:“请给在下调配些人手,浑要立刻建造炼铁炉。”

高勇笑看赵胜:“既然郑先生如此性急,郡府一定全力支持!”

第二卷 立足东北 第九章 整军经武(上)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二月五日,抚平乡东部密林中,一座高炉与一座平炉开始动工建设。在此期间,郑浑着重利用已建好的普通冶铁炉检验煤炭的使用效果,当然,结果令人喜出望外。煤炭燃烧提高的炉温比木炭高出不是一点半点,冶炼出来的铁锭质量大为提高,堪与同时代的百炼精钢相媲美。

负责商业的赵胜不断送回好消息,瓷器、布匹已经开始在幽州、冀州贩卖。根据高勇指示,赵胜送给州府主要官员及病重中的幽州刺史每人一件上等瓷器,一则获取他们的支持,二则通过他们的炫耀为瓷器作宣传。当然,为求保密,只对他们说这些瓷器乃是从极北之地的部落手中购得。

布匹小规模量产,随着女工熟练度增加,产量日日攀升,由最初的每日一二匹升至现今的五匹上下,且质量亦随之提升。虽然反对之人仍在唧唧歪歪,不断上书陈情恳求高勇关闭纺织工坊,可高勇依然一笑置之。最初几天荀彧仍频频试探,希望改变高勇的主意,并以瓷器高价做比。怎奈高勇铁心不改,反而告诉荀彧:“每匹布的利润在八百钱左右且供不应求,瓷器虽然价高,可销量较低,总收益上与布匹相差不大。况且瓷器是奢侈品,新奇感过后销量下降迅速,比不上布匹拥有持续稳定的收益。”

一月底,女工首次拿到工钱,还有高勇特批额外奖励产量提高的奖金,多者一百五十钱,少者也在百钱上下。这么多钱只有在卖出辛苦耕种一年的粮食后才能看到,当然也仅是看到,眨眼间就会被税吏收走。如今凝望手中捧着的钱,许多女子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只得呆板的高呼“感谢太守大恩大德”,然后飞奔回家向亲人报喜。随后这些工钱很快换成米、肉、布匹并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看到女工欣喜家人庆祝的场面,反对的声音变得软弱无力直至销声匿迹。贩卖瓷器、布匹所得钱财大部分用来购买粮食、铁、铜、棉、麻、丝等物资。运出去的是商品,运回来的是原料,仅看表象与以物易物一样。产销步入良性循环,三郡仓库日渐充盈,府库资金的收支逐渐平衡,除维持正常的行政支出、生产开销、维护、投资外开始有少量结余,高勇知道打造新军装备的时机到了。

二月十日,第二间纺织工坊投入生产,同时新的工作制度试行,包括奖惩、分工、管理等,高勇亦推行流水线作业,把相应数量的纺线机与织布机组成一套生产线,该生产线女工工钱与布匹的产量和质量挂钩,以此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陶瓷烧窑的规模也扩大一倍,瓷器的花样品种渐渐增多,成品率提高很快。虽然取自当地烧瓷用的粘土并不是很好,但是由于产品多样色彩丰富款式新颖,同样拥有独特优势。赵胜推行高勇传授的管理方法:将陶瓷制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采用流水作业,每个工匠仅负责一个环节,生产出来的瓷器虽然样式单一,却拥有高产量低成本的优势,可以让瓷器走进寻常百姓家中,成为大众消费品;另外一部分则是专人专工,每件皆需精工细琢,当然价值不菲,主要卖给大户赚钱。

因为瓷器本身拥有高贵典雅的特质,州府官吏干脆借花献佛,纷纷送入洛阳。幽州刺史更是直接送至汉帝刘宏手中,不但博得汉帝下旨赞赏,还被要求尽量收集更多进贡,最好是弄到烧瓷方法!于是,自作自受的幽州刺史下令要求商人无偿送上,并想尽办法弄到生产方法。

高勇得到消息哈哈大笑,心知暂时无法触逆顶头上司,只好告诉商人以路途遥远转运困难为借口无法保证定时送上,而且那个部落对烧制方法保护极严难以偷出。幽州刺史无奈,只好到富户家中强索,使得本就伤病的身体越加消瘦。

由于皇帝的“宣传”,瓷器很快在洛阳达官贵人之间传播开。他们争相到幽、冀二州购买以示身份,更多的人则争相攀比看谁的多谁的好,如发疯般毫不吝惜钱财。常侍们更是厉害,借着各种机会*不断向刘宏进贡,弄得近九成优等瓷器集中到了洛阳。

洛阳的抢购哄抬导致瓷器价格在司州富人集中的地区越来越高,三郡官派商贾赚得盆满钵满,大量五铢钱就地变为各种物资分散流回三郡。大量物流和来往蓟县与右北平的商贾令公孙瓒大赚一笔过路费,本来他还想参奏高勇一本,可看到府库日渐充盈也只好打消念头,安心的在府内数钱。

辽东公孙度一直冷眼旁观,起先拒绝出兵救援闹得双方很不愉快,随后的上奏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现在玄菟郡于官道设卡严格控制出入。考虑到双方不和谐的关系,公孙度不方便派人询问,而原先派去的细作相继联络不上,诡异的气氛使公孙度渐感不快。

时间在春暖花开河水解冻中流逝,高勇检查土地分配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