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汉-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陵(房县)属于边县在县令王梓的努力维持下,县兵倒是有近千人,奈何兵器落后,城墙常年失修,加之自刘表入住荆州一来,就从来没有动过汉中的心思,因为县中县兵也是常年未曾训练。
而从地理位置上看,房陵是进入大巴山和秦岭的入口,离汉中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十分南行,倒是离襄阳、宛城颇近,而且一马平川。
王梓现实召集县中官吏商议对策,众人一听刘琮来犯,都低头不语,房陵县虽然是归属汉中郡,但前年秋天,曹操和刘琮在樊城的这场大战,房陵百姓也是有所耳闻。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都被刘琮击败了,区区一千疏于训练,武器落后的县兵能有什么作为,他们自然没有办法。
而县中的豪族更是干脆,纷纷劝王梓开城投降,以免伤及无辜。看着同僚和县中豪族的反应,王梓也是有心抵抗,却是无力实行。下定决心的王梓,便是令县尉整顿城中兵马维持治安,同时派出哨骑沿途打探刘琮部队的动静。
待到先锋魏延出现在房陵近郊,王梓便是带着城中大小官吏和户籍簿跪迎。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魏延和庞统早有预料。两万荆州兵对一千县兵,王梓能做的选择并不多,要么弃城逃离,要么出降。王梓选择了出降,说明他还是个识时务的长官。
关于刘琮与刘璋联合势力和张鲁的对比,只怕不难分出高下。而如果王梓选择弃城逃离,就可能造成县内混乱,如果县兵与其他匪徒趁势打砸劫掠,王梓便会成为罪人。
王梓出降,魏延一面派人报知刘琮,一面领兵入城接管房陵县。登高望去,魏延、庞统等人也不得不感叹刘琮的选择。这县,古称“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
县域居南阳郡与汉中郡结合部,东扼荆襄,西望长安,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交地武当山,真不愧“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大巴山脉和武当山脉在此交汇,形成了著名的青峰断裂带和西高东低、南陡北缓的地形地貌,中为河谷平坝。
如果在这里部署重兵,荆州想要拿下房陵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新亏它是东、北两面是坦途,要是换做西、南是坦途,想必张鲁一定会派重兵扼守此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房陵离襄阳的距离不及房陵到汉中的一半有莫大的关系,这样一个偏远而且又需要翻越千山万水而临近敌区的县是很难受到重视。
巡查了一番房陵,魏延和庞统就再也没有刚出征时那么轻松。房陵选择投降,原因是东面和北面无险可守,可再往前的上庸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当刘琮的大军赶到房陵时,魏延便提出,必须迅速抢占上庸,不能等到张鲁派人从容派人驻防。听完魏延的陈述,又参考了庞统的意见吗,刘琮决定让魏延星夜赶路,不过为了防止魏延争功冒进,还是继续让庞统、于禁随行。自己则留在房陵稍作整顿,毕竟房陵此前一直是隶属益州汉中郡,要让人心归化,不至于让房陵将来再出现叛乱。
县令王梓自然受到了刘琮的接见,对于王梓的行为,刘琮并不觉得王梓懦弱,相反,他欢迎这种识时务者。如果这一路过去,每个县都拼死顽抗,只怕不等与刘璋会师,这两三万人就消耗殆尽了。所以在房陵广施仁政,让大家告诉大家才是最佳选择。

第229章上庸初败

刘琮一如既往的施展仁政,对此他并不陌生,当年初到这个时代,秭归剿匪就遭遇到李严。虽然王梓以前不属于荆州,但这个乱世张鲁之过是一郡太守,比起刘琮的身份来,几乎可以被忽视,刘琮也不用担心城中百姓不服。
倒是王梓,刘琮让其仍然担任县令,不过县尉则换成了军中的一名军侯,而先前的县尉则带着一千县兵加入了黄射的后勤部队。同时从黄射部队中抽调出五百人作为县兵,将房陵打造成后方,同时划入新野郡。
且说魏延、于禁、庞统三人领兵前行。这三人这回总算是带着机会了。魏延想着借此次攻蜀建功立勋超越甘宁甚至文聘,而于禁则是归降一来的第一仗自然想打的漂亮不辜负刘琮的信任,同时也让荆州将士信服。
庞统更是憋了一肚子气,如今诸葛亮已经是荆州三号人物,而他自己因为当初不愿意跟随刘琮,后来又在江东漂了两年,要不是马良力荐,此刻只怕还在江夏做主簿。他不知道刘琮故意如此,只当是刘琮入蜀,诸葛亮、徐庶等人力荐,刘琮才带上自己。
本来刘琮此次出征只带了庞统一位军师,但从刘琮与法正的关系来看,只怕将来法正的地位都要超过诸葛亮,所以庞统也非常珍惜此次西征的机会。要知道法正归顺刘琮势必也时刻想着立功。庞统很自然的将法正当做了竞争对手。
一路急行军两天,当先锋部队快抵达上庸城郊时已是傍晚十分,哨骑来报,上庸已经有防备。守城部队不多,却是全副武装。原来正如张卫建议的那样,张鲁一边遣杨任、杨昂前往驻守的同时,飞马报知沿线各县,全力支援上庸。
只是刘琮来得太快,传令官未曾抵达房陵,王梓就归降了,而上庸县令接到命令之后随即组织县内豪族家丁和原有县兵上城墙防备刘琮军队,准备支撑到杨任等人前来。
魏延然部队在上庸城郊五里之外住下,自己和于禁骑马前往上庸查看地形。不看不要紧,一看两人一路上无不感慨,心中同时不安。因为上庸的地势太不利于攻击方了。而且远远望去,城墙上的守军更是非同常人,一个个威武雄壮,让魏延等人想起了上古强国庸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庸国位居八国之首。春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上庸”一名的由来固然神奇,但能够懂得这个名词所象征的文化学底蕴的人也许不多。众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华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学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庸人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极必反的深层真谛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善不恶的解脱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趋升华的一条捷径,是人类智慧峰顶上的灿然常开的一朵雪莲。惟有中庸,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和合通变、直人大乐的永恒幸福。
堵河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虽然居于文明的峰顶之上,仍然守着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脱,数千年如一日,冷眼看历史沧桑变幻,一如既往地守候着这方创世的圣地,这块流浪者们最初的旅行驿站。居上而庸,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词义上的大智慧。
如今虽然庸国早已不复存在,但上庸城却继承了当时庸国都城的各种地理优势。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方城天险之保障”。
如果不是到达现场,魏延和于禁都无法想象上庸之险。虽然城墙上只站着区区一千余人,但魏延的先锋部队五千人想在短时间内攻陷上庸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如今已是傍晚十分。但魏延就是怕张鲁的援军抵达上庸,到时候攻城变得更加困难。
一时间攻是不攻,让三人有点为难。
夜幕下,疲惫之师攻击上庸,,上庸守军无疑更熟悉地形,擅长野战无异飞蛾扑火。但刘琮的大军来到上庸起码还要两天,张鲁的增援部队随时都可能抵达上庸。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魏延决定就地扎营,天明之后早攻城。
是夜,军士疲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魏延和于禁等人被惊醒时,立即感觉到了不妙,这是敌军趁夜劫寨。而且敌军居然兵分两路。饶是于禁这个老军事专家都是一头的雾水。敌军只有区区千人居然选择劫寨,莫非其中有高人?
魏延、庞统等人急匆匆的上马组织抵抗和撤退。由于夜色加上地形不熟,又经过连续两天的跋涉,那里还有力气,只顾着逃命。好在魏延和于禁在军中素有威严,平时治军有方,等所有的将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