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汉-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
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五清吏司(十几只有益州、梁州、交州、广州、扬州、荆州在刘琮掌控下的州郡发挥作用),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荀彧为户部尚书。
礼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仪制、祀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铸印局等。许靖为礼部尚书。兵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会文馆等机构。文聘为兵部尚书。
刑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分司同户部)。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工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诸葛亮为工部尚书。

第441章计定子午谷

在监察方面同样仿效和谐后世历史记载的明朝,设立督察院。有左右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使等官。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都御使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在内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巡按称为“代天子巡狩”。官虽不高(正七品),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设通政使司,有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等官,掌管“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一同设立的还有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以及太医院等。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内阁。名义上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设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正五品。
本来刘琮还想设立枢密院统辖全**事系统,考虑到国家尚未统一,军事高度集中反而不利于各处驻守将领发挥这才作罢。
不打仗的日子过得很快,就连当初那个毛头小孩邓艾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为了感谢刘琮的知遇之恩,已经来到襄阳为官。在襄阳呆了三个月之后,刘琮便让其去白水关跟着魏延学习。
而大汉与曹魏对峙的局面一时间也不能被打破,东西中三条线,中线基本上双方囤积重兵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刘琮与曹操也是十分默契的按兵不动。能够进行小规模的战斗也就西线和东线,在西线一直是夏侯渊主攻,魏延防御。而东线则是甘宁、陆逊主攻,张辽防御。
因为白水关的存在,夏侯渊几乎讨不到什么便宜,倒是东线因为战线较长,张辽疲于毙命。甘宁和陆逊配合着将方向不断上推,尤其是在江淮地区,不过也仅仅是限于淮河以南的区域内。再往北广袤的平原,曹操的骑兵有绝对优势。
刘琮在等待,等待曹操去世,北方大乱的机会!当然在此之前也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而从西线进攻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观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皇朝的中心。在朝廷稳定下来之后刘琮也不止一次的主持召开高层军事会议,甚至魏延、庞统等人都数次往返于白水关、襄阳之间。
刘琮最终下定下决心夺取汉中,让马超。黄忠再次从江陵出发与魏延汇合,然后对汉中发起了攻击!历史上蜀汉和曹魏对于汉中也是展开了数番争夺。所以刘琮自然知道汉中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现在刘琮也是要逼迫曹操放弃汉中,好为自己将来进军关中做好准备!而魏延、张任、马超、黄忠加上庞统的组合也没有让刘琮失望,终于在永平三年春拿下汉中,随后魏延便领兵进驻汉中,他这个汉中都督也终于名副其实了。
拿下汉中之后,关于如何在北方大乱时夺取关中的问题在朝廷内部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一个是诸葛亮、荀彧等人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另一个是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历史上最终是采取了第一个计划,结果是虽然经过5次北伐(如果包括后来姜维的就更多了),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关中的得失关系到刘琮的统一大业的进城,刘琮自然也不敢怠慢,考虑到历史上蜀汉数次北伐最终武功而返,刘琮可不想就这么一直二分天下。所以在这个决策问题上也会放下身段,反复征求众人意见,自己也是结合后世学的一些军事理论。
历史记载中关于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主要有两个版本:《魏略》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腥聚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轻装***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带,待诸葛亮主力自斜谷来会合,目标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
而事实上如今形势和历史上的蜀汉、曹魏和东吴三足鼎立不同。长安一带没有任何险要可守,这对于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刘琮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与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是什么结果一旦关中成为战场,双方则均不能依靠当地供应粮草,十万汉军的粮草需要依靠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河东、中原进行补给(有渭河水运),比较方便(曹操当年攻关中就是依靠河东的粮草的),这样汉军必不能长久。
而且长安是魏国西京,又是雍州治所,仅城墙一周就有80里长。即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根本守不住。所以刘琮将魏延的计划详加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基本框架,那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兵快速出子午谷到长安,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夺取潼关等险要,大军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直接夺取关中,拒魏军于关外。
从战略上讲诸葛亮计划是夺取陇右,以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发展;魏延计划是直接夺取关中,一步奠定光复汉室的基础。
如果汉廷的战略目标是光复汉室,则消灭中原的魏国是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其后才是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历史上看,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中国的有:秦、汉、隋、唐,而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北方的则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陇右为根据地统一中国或北方的则一个都没有。
陇右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上均无法与关中地区相比,因此关中的失陷对魏国的打击是更为严重。
所以,要想完成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魏延的计划是比较积极的,而诸葛亮的计划是相对平稳,也是比较消极的。这也从历史的实际得到了证明。
从战术上讲魏延计划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而后集中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等地,确保关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军主力的快速增援。由于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随后逐步加以各个击破。这对于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的汉廷来说,是比较理想的;诸葛亮计划则由于道路遥远,相对要化较长的时间,这样,魏军就能赢得时间向战区增援大军。而且陇右的防御并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陇山隘口外,还有北面的高平迂回线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军的攻击。这样必定要陷入长期作战的局面,这对于运输线遥远的汉军来说,决不是战术上的好选择。
诸葛亮的计划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稳的计划。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历史的实际看,诸葛亮所谓十全之计,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