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关健这些粮食能不能省下来,北方入口增涨得快,必须要南方粮食支援。还有大量的运输,产生的一些贪污官员。地主阶级的利益。哦,大范同志,这么多受益者,你有没有做好与他们作斗争的准备?

范仲淹也看到了问题所在,又说,国家以馈运数广,谓之有备。然冗兵冗吏,游惰工作,充塞京都。臣至淮南,道逢嬴兵,自言三十入自潭州挽新船至无为军,在道逃死,止存六入,去湖南犹四千馀里,六入者比还本州,尚未知全活。乃知馈运之患。其害入如此。

直接指出了冗兵冗吏,可怎样去解决?

又说,今宜销冗兵,削冗吏,禁游惰,减工作,既省京师用度,然后减江、淮馈运,租税上供之外,可罢高价入籴。国用不乏,东南罢籴,则米价不起;商入既通,则入中之法可以兼行矣。真州建长芦寺,役兵之粮已四万斛,栋宇像塑金碧之资又三十万缗。施之于民,可以宽重敛;施之于士,可以增厚禄;施之于兵,可以拓1日疆。自今愿常以土木之劳为戒。

估计当时范仲淹上书时情绪很激动,于是写了一个错别字,将第一个削写成了销,大范,别,难道你想要将这些冗兵来一个活埋?养着这些闲官闲卒,是无所事事了。可将他们削去,如何安排?削不去,何谈罢籴?不过最后的话,是针对刚刚回朝吕夷简所作所为的,国家那么困难,吕夷简居然怂恿皇上修长芦寺与洪福院。

可这是千什么的?

刘李二位太后无法入陪太庙,于是修长芦寺与洪福院,对两位老入家做补偿的。只不过小小的三十万缗钱,对宋朝来说,还是钱么?

因此想法不同,范仲淹想的是这三十万投下去,会使多少老百姓受益,吕夷简是考虑如何在群臣与皇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将太后之争弥解下去。于是范吕矛盾自此开始!

小皇帝也没有办法。

都是无法破解的大课题,现在让他想,小皇帝还嫩着,但看到自潭州三十入挽船到安微无为,这才是潭州到京城的一半路程,三十入或死或逃,只剩下六入,小皇帝难过了。

有可能会有的,这是个案,不可能性是整体的案例,否则早出了大事。

但范仲淹既然提出来,不可能撒谎的,小皇帝看到了心情很沉重。可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从自己开始,严重自虐开始。

大家是好心,然而逼得太紧……所以郑朗春夭时替他弹弹琴,说说话,有时候想一想这个小皇帝,很可怜,现在唯一的乐趣,就是宫中几个小美妹。就是这个乐趣,很快也要被群臣阉割,差一点连小皇帝那根小嫩针都让大臣拽了下来。仅剩下练飞白体这个不是乐趣的乐趣……但折腾没有完。

老夭爷也来凑热闹,我降给你们宋朝那么多入才,他可不管这么多入才一起投入下来,是正面作用,还是负责作用,于是为了平衡。小皇帝刚刚即政,京东、江、淮有灾没有完,那一个玩意到来了,蝗虫!

小蝗虫飞o阿飞的,连郑州农田里也飞起了小蝗虫。

旱灾加上蝗灾,这就是小皇帝即政第一年的征兆。

“大郎,好多蝗虫。”

实际郑朗很少过问外事了,范宽在身边,机会难得,要抽出空来讨教画艺,还要替两位太后作画,自己学业时间更紧张。一篇篇花团簇簇的文章背后,是辛苦的汗水堆砌出来的,没有半份机巧可言。

听了四儿的话,郑朗走了出来。

外面不远处就是稻田与高梁地,在半黄的稻穗与高梁穗,以及豆秸上飞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蝗虫。对郑家的影响不大,他家的收入来源渐渐脱离了农业。

可是郑朗神情严重起来,对自家影响不大,而且大旱必然伴随着蝗灾,这两者几乎是相伴而生成的。但它们对现在脆弱的农业影响有多大,甚至说严重一点,在凡事喜欢往夭灾上引的今夭,对小皇帝影响会有多大?

村头飘着袅袅的香火与烟雾,对这个小东西,农民很害怕,遇到了皆烧香祈祷。

一团团烟雾随着烈烈夏风飘散在青色的夭空里,郑朗皱了一下眉头,轻声道:“陛下,让我再帮你一个小忙吧。”

权当上辈子欠了小皇帝一个债务吧。

 第一百七十二章 走钢丝(中之下)

“大郎,你帮陛下什么忙啊?”四儿兴奋的说。//

若以前四儿不相信的,现在却相信了,咱这个小主人很有本事!

不过郑朗心情有些沉重,虽在帮忙,可会引起争议,一样是在走钢丝。他这种温润,或者说温吞安静的性格,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为了友情,他还是出了手。

回到了书房,提起了笔,在纸上写道:

臣村首有岗也,下临溪渠,每烈夏之时,草木际天,臣喜于此仰望瀚空,历数繁星,或观月出东山,蹰踌青宇之间也。清思飘发,恍若趁羽而起,御飞龙云气,游于四海之外者。

这是起首一句,但非是品性高洁之辈,勿写,人家会笑话的。不过不是说自己多放达,而是为了引出正文的。

一日寐之,有白衣仙子驾鹤而来,吾起之仰首,曰,汝乃自藐姑射山来乎?

一问不但引出了正文,更是恣肆之极,充满了想像。

曰,然。

吾复曰,汝何之来也?

答曰,汝之常寐吾,之所以吾临此观之。

就是这一句,引起了很多的传闻,是后话。继续写下去。

吾曰,然吾不喜,七月之交,稻米始香,而酷日无情,焦土龟裂哉,蝗之贪籍,竹叶殆尽,树木蔽零,旷野萧瑟,汝来时未来,未来时来也。

子嗔而,汝主乃是何主如也?

吾主仁爱朴质,纳谏如流,非汉文景不足以所称也。

何如?

非吾所悟也,汝自藐姑射山来,当知者,请诉于吾,以晓吾困乎!

汝等俗夫也,吾一念,尔等青发成雪丝是者,故老子曰,天地视万物若刍狗,汝何哉也痴?

这一句没有敢多写,怕麻烦,一掠而过。我一念之间,世间已经是万物沧桑,你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老头子,有这么多闲功夫管你们凡间的事吗?你们也太自作多情了吧?可以多写,必然会有争议,所以不敢写下去,仅一句转向了下面。

吾上一念间,开元三年是哉,乃盛世乎?

然。

奈何山东大蝗?

吾不能言。

彼时民以为焚香膜拜设祭蝗去也,然不能禁。姚崇乃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之,议者以为蝗多不可尽也,明皇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明皇乃从之,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王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乎!岂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乃蝗去也!

然。

汝枉读诸书者,常右、蛮蛮(二古兽,所至之处有洪灾)肆虐之季,禺疆(风神与瘟神)猖獗附伴也。而旱魅纵时,多有蝗虫鼓之也。千古使然!然西方几万里外有国名曰大食,其地居然极南之所,黄沙万里,寸草不生,飞鸟隐匿,赤山炎炎,热气蒸天。魅之更盛,蝗之愈众,而民安者,何故也?

吾不知也,请仙子赐。

曰,其民者,以蝗之为美食也,其肉也嫩,其味也鲜,若佐以饲之禽畜,尤胜于饲之于米粮哉。之于蝗虽众者,犹不足以为害哉。

仙子何如言!

汝又痴,大食立国几唐同载也,唐今何在?五代已更,大食仍立于西方哉!汝君若不敬正神,不敬于民,而敬于魅神者,敬于蝗者,吾为汝国恐也!

语罢瞬失。

吾亦醒,夜白风清,月渐西斜,落叶萧萧,清空余里,恍若余香犹存,然吾冷汗涔涔,茫然不觉也。

一气呵成将它写完,并没有立即送到京城,而是喊来了肖伯,对他说道:“肖伯,你去替我办两件事。”

“大郎,请吩咐。”

郑朗此时十六岁了,连老肖也渐渐将称呼从小郎改成了大郎。

“你在后面率人多盖一些鸡棚子,里面放上石灰,然后向乡里多收一些小鸡子过来饲养,价格贵一点问题不大。”

放石灰是简单的防止鸡瘟措施,收小鸡子,也不是谋利的,仅是做一个标率,否则他说,若有祸,朗请当之。请问你一个小举子,有什么资格当之?不能言,但我能行。

肖伯不知道他的用意,自家小主人要做,不管对不对,不就是花一些小钱嘛,现在的郑家也不是过去的郑家,每月收益就达到了一千缗钱以上,不用在意。

说道:“喏。”

可接下来郑朗一句话让他有些毛骨悚然了,郑朗说道:“你对乡亲们说,我将会收购蝗虫,凡将蝗虫捉来的,我会按二十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

“大郎,你要做什么?”肖伯吓住了。

“听我的话没有错。”

“不可啊,几个娘娘不同意。”

别说朝堂,就是家里也没有人会答应。

但郑朗想到了一条办法,将四儿喊来,说:“四儿,你回家去一趟,让你家人替我办一件事。”

“好啊。”

郑朗说完,四儿也犹豫不决了。

“你答应,我就让你替我生几个乖儿子,不答应,我就不让你生。”

这都是什么……但实际就是这样,思想观念很难转变。

“大郎,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后你就知道了。”

四儿不情不愿的回到娘家,四儿的娘家人也不乐意,可四儿很委屈的说若不答应,自家小郎以后不与自己同房。一家人无奈了,本来以后注定是小妾的位置,只有有了孩子后,在郑家才能有地位保障。为了自家女儿,只好受着。一边焚香祈祷神灵恕罪,一边盖小鸡棚子,然后放出风声收购蝗虫。

这玩意儿很小,一斤要称很多的。不过现在蝗虫多,捉一捉,一天捉一个三四斤的不成问题。换成了粮食,那就是近一斗粮了。一开始没有人敢捉,但有人因为家中贫困,逼得无奈,只好一边跪头烧香,一边到田间去捉。有人开了头,更多的人加入进去。

用这些蝗虫喂小鸡子,至于喂不了的,放在晒谷场上晒,好在天气干,没有什么雨,几天就晒成蝗虫干,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