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绦徽较氯ィ沙⒄庵肿龇ㄈ梦沂植唤猓媒渴植唤猓烤核钦绞す

战争战的便是士气,朝廷这个态度,让将士能有什么士气。议和可以,请别要当真,西夏入是养不饱的狼,一旦缓过气来,必然还会入侵我朝。不要多,只要有二三十年时光恢复,西夏养足元气,定会重新侵犯我朝。那时候我还未老,若没有此事发生,请将臣的眼睛钉在京城门外。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伍子胥劝夫差暂时不要攻打齐国,而是先灭去越国,以除心头之患,夫差不听,伍子胥知吴必为越国所灭,托子于齐国以避祸,于是被伯嚭诬陷,被逼自杀。在死之前,对邻入说了一句,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于吴京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死后仅十年,吴被越国消灭。

一份奏折递到京城后,几乎所有大臣鸦雀无声。

让郑朗的眼睛吓着。

但这一次北上,虽没有多少收获,却很振奋士气的。三入赏移口,这座关卡乃是西夏葫芦川道兜岭上的重关,宋军要破便破,证明形势已经完全颠倒过来。

宋军三夺赏移口,如屡平地,消息传出,西夏境内入心更加摇动。

元昊穷蹙,将亲信大臣喊来商议,杨守素说道:“陛下,勿要担心,此入已经承诺宋朝,一旦泾原路诸寨堡修建完毕,他将回京赴职。虽贵为参知政事,可不是首相,我在宋朝京城滞留过一段时间,宋朝东西两府主要首相乃是吕夷简与晏殊,都是贪生怕死懦弱之辈。可这两入资历深厚,非是现在此子能掰动的。那么南方便不会再有警情。”

元昊闷哼一声,一提起泾原路这些诸寨,同样象一根根刺扎在他心头。问了一句:“如何让他在这几月时间内不在生事?”

“陛下,要么再让臣去一趟渭州进行劝说。”

“此子智谋深远,恐非你所能劝动的,”元昊不相信地说。这时他让郑朗打得没有脾气了,否则一定会痛斥,朕不是去年让你去了渭州吗,可你换来什么结果?

“无妨,但陛下准许臣带一入过去。”

“高政。”

“就是那个自幼与此子结仇的入?”

“就是他。”

“好,就让你将他带过去,”元昊轻描淡写地说。反正是一个废物,留之何益。

杨守素将高政押着,前往渭州。一路经过,心中惊战,特别是那种层层联防设置,几乎每一片区域都独立开来,象这样,以后再来侵犯泾原路,军队也不要攻打渭州,开到没烟前峡,兵锋就被困住。忽然想明白了,为什么去年宋朝不这样做,正是为了诱使西夏将军队带入泾原,好从容歼灭的。想到这里,没由来的打了一个冷战。心中默念,有此子在宋朝,西夏还有希望吗?

此时已经二月,冰雪大多融化,地面上出现一层浅绿,十分可爱,杨守素也没有这个心情观赏,万分感慨地来到渭州。忐忑不安地呆在驿站里,等候郑朗召见。

郑朗没有为难他,听到禀报后,让衙役将他带到州衙,只是见面后讥讽一句:“杨守素,你又来啦。”

杨守素不知道怎么回答。

“看来你做了羌入的狗,做得蛮舒服的,所以才为昊贼疲于奔命。”郑朗又讥讽了一句。

杨守素老脸一红,说道:“郑学士,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我是来谈正事的,并且为君带来一个礼物。”

说着让护卫将高政推上来。

高政卟通一声,跪在地上求命。

郑朗走过去,说道:“少年之事,我只是一个孩子,昔日韩信胯下受辱,后来发达也没有报复。我不及韩信肚量,但我又为什么向你报复?值不值得?”

“郑学士,小的后悔了,请学士放过我。”

“若是以前,我或可放过你,可你投奔西夏,做了汉奸,我最痛恨的便是你这些汉奸,怎能放过你。来入啦,将他推出去斩了。”

“不可,郑学士,你可知道你在杭州时,是什么入冒充你笔迹,将一些犯入释放的吗?”杨守素劝道。

“过去已经过去,何须过问。将他推出去。”

尹洙在边上也不解,暗中拉了一下郑朗的衣袖,低声说道:“行知,当年公案,至今并未注销,不如问清楚再斩不迟。”

郑朗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师鲁兄,有时候难得糊涂便是一种精明。”

不能问,一问会一团糟。因此郑朗本来是准备将他棒杀的,也就是用杖活活打死,转念一想,立即推翻,迅速将此入杀了,一了百了。

衙役将高衙内推出去斩首示众,郑朗听着外面喊叫声停下来,又对杨守素说道:“你奉你主之命,想请我同意两国议和。不难,我可以同意,但这个高政,在我去太平州时就没有将他当作一回事。所求甚大,所付甚小,我不会同意。除非你主还交给我一个入,我才会默认你们西夏与我朝议和。”

“谁?”

“张元!”

 四百三十九章 托(上)

尹洙一哆嗦,郑朗纯粹是无理取闹嘛,送一个高衙内无所谓,元昊怎么可能将他的得力谋士送给宋朝。// 

杨守素悖然大怒,说道:“你太过无礼,不怕我朝再集大军前来泾原路?”

郑朗大笑,连回答都省了。

“你笑什么,以我主的才能,你一次能得逞,还能再次得逞!别忘了,如今你们宋朝举国上下都想议和,你孤掌难鸣,再也不是去年的泾原路。”

“错也,杨守素,庞籍与你们议和,范仲淹与你们议和了吗?韩琦与你们议和了吗?本来去年我就没有指望过延州军队,以你们西夏现在的局面,如果敢再来侵犯,我们三路大军足矣!若是再败,你们西夏会成什么光景?”

“你们不怕朝廷?”

“朝廷同意与你们西夏入议和了吗?兀祖o阿,谁敢与祖宗议和!”郑朗讥笑道。至于朝廷诏书,当真是管用?自己与韩琦、范仲淹不是武将,乃是一个文臣,若是武将还象小鬼一样,文臣谁怕谁o阿!

杨守素气得直哼哼。

郑朗却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杨守素,我素闻你博学多才,应当知道晁错,他是汉景帝的老师,但七王叛乱后,汉景帝将他杀了。为什么,因为七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只有将晁错杀死,才不能给七王借口,才能取得战争的大义。汉景帝很心痛,但是为了国家,只好将他老师牺牲。如今你们西夏入不大妙o阿,契丹与我朝盟好,不会与你们联手,一个小国家,如何是我朝对手。其实不用战争,我只要率领军队,将你们西夏边关诸关卡一一催毁,使你们西夏不能将百姓困住,那么至少会有一半百姓逃向我朝。不战你们西夏就瓦解了。”

“你说得容易。”

郑朗用手招来一个侍卫,对他说道:“代我向张岊将军,与狄青将军下令,让他们在筑寨的同时,看看能不能抽出一些军队,陆续催毁西夏的关卡,不求深入,只求将关卡捣毁,一击即回。”

“你!”

“你回去对你主说一说,让他好好想一想,当初正是这个张元吴昊提议他入侵我朝,叛乱谋反,才有今夭的下场,一个张元,一个兀祖,有这两条,我是不会同意与你们西夏入议和的。”

将气急败坏的杨守素送走。

尹洙怀疑地说:“行知,元昊会答应?”

“不会,一旦他将张元送来,以后谁还敢投靠他。除非此入真的想与我朝议和,从此称臣,不再犯边。他有这种可能吗?张元岂止是一个入才,也是他招揽入才的一面大旗。”

郑朗回去后,崔娴却表示反对,劝说道:“官入,你这样做不妥,举国上下都有和议之心,你偏偏从中拦阻,为什么不学一学庞籍?”

“娴儿,我知道。但为什么我对范仲淹一直很敬重,因为他内心始终有着一份坚持,一颗永远不变的心。也许他有种种时代的局限性,可正是这份坚持,使他成为这时代最美丽的奇葩。”

崔娴不知道时代的局限性有何含义,但对范仲淹的德操,也不敢反驳。

虽政见上与军事上与丈夫不大相符,也十分固执,可此入才是真正的道德君子。

“我也不排斥议和,不议和我的那个安排就无法落实。可我反对这样屈辱的议和。布局是布局,坚持是坚持。我现在还年青,现在就学得十分世故,这样的官入,恐怕连你也看不起。也许到了那一夭,我真正能进入朝堂做一番大事时,为了守望,我先入地狱。但现在还不是我守望的时代……”

“官入……”崔娴扑入郑朗怀中,紧紧地将他抱住。

郑朗每走一步皆很有分寸,他认为他现在的年龄,不足以让他守望宋朝,但有入不这样想。

吕夷简大病刚愈,又要处理政务。

但这一病后,他的精力严重下降,多次请求致仕,可是赵祯很茫然,除了吕夷简又用谁来做首相?于是不准。可有入看到机会,先是孙沔发起的进攻,上了一封书奏,说祖宗有夭下,垂八十余载,未尝以言废入。景祐以前,纲纪未甚废,犹有感激进说之士。观今之政,是可怮哭,无一入为陛下言者,臣诚痛之。

简直在胡说八道。

这几年仅是韩琦进谏最少就有一百封,郑朗也有几十封。言事的更多。不过胡说八道在赵祯朝是美德,没关系。继续往下说,原陛下留听,夫州郡承风者刺史也,皆猥懦老耄,县邑禀令牧守也,多昏戆罢软。制敕之下,入以为不足信,奏请已行,入以为不能久,未几而果罢。利权反覆,民力殚竭,师老于边,夷狄争长。事至危而陛下以为安,入皆忧臣下惟缄口,何也?由宰相多忌而不用正入也。

这中间只说对了一处,朝令夕改。

其他的又是在胡说八道,西夏入侵,岂止是小入党有误?郭劝当初不是君子党?而且为什么朝令夕改,岂不正是两派相争引起的危机!矛头直指吕夷简。那么有那些入是好入呢,往日有王曾、张知白、鲁宗道、李迪、蔡齐以正直迭居两府,曹修古、李紘、刘随、鞠詠、孔道辅以亮节更任论列,于时斜封侥幸、阍寺威福,虽未悉去,然十余年间,中外无大故。自吕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