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猎艳录-第3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马集结,粮草储备进行了大概半个月,胡车儿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襄阳了。

    很让人失望,竟陵竟然是空城一座,无人把守。把守城池的霍峻在袁军到来前两天接到命令撤走了。诸葛亮觉得以眼前这点兵力,没有办法分兵作战,还是收缩兵力保守江夏。辛宪英别提多失望了,没能和刘备军在竟陵血战,她失落的不得了。胡车儿是看见她就觉得别扭,瞅一眼浑身起鸡皮疙瘩。心说,这个娘娘腔要不是辛毗的儿子,我早把他打扁了,长成这副德行还想打仗,别再战场上吓死就是好事。

    辛宪英照样看不上这个黑不溜秋的上级,匹夫之勇、有勇无谋,不值一提。不过,她挺知趣的,为了早日拿到先锋的令箭,对胡车儿奉承有加,言听计从,除了tuo衣服上chuang不干,别的不在话下。

    我这里起程动身。刘备那里急得差点火上房,万没想到,孙权会出此‘下策’。把袁兵给请来了。

    我到达襄阳后,会合了蔡瑁、张允的十五万水军。立即赶往江陵。文聘的伤已经彻底好了。一见面就给我介绍了他和甘宁设计的的新式战舰。这种战舰长五十丈,宽五丈,高八丈,甲板之上楼起四层。船面之上士兵可以骑马来回巡视,从船头看不到船尾。最下面一层伸出船桨三百只,由六百士兵分成两组轮换滑动。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完全不受影响,继续保持强劲动力。总体高度比普通的城墙还要高,就算是敌军接近也要抛绳索、大云梯才能攀爬上来。而船上的士兵可以凭借居高临下的又是射杀敌兵,还可以起到瞭望观测的作用。每条舰艇外都有一层坚硬的铁皮包裹,可以容纳包括水手在内的士兵五千名,不到两个师。七桅布帆张满下,战舰群可以像奔马一般飞驰江面。

    由于时间关系,这种巨舰只制造了一百艘。文聘根据实际情况预计了一下,东吴差不多有战船两千艘。这是从以往和孙权的争斗中得出的结论,很可靠。我军继承了荆州的战船有一千二百艘左右。总体实力不如孙权。不过,孙权的财力,不如中原。他无法建造如此庞大的楼船巨舰。孙权的战舰规模,怎么说,在文聘的巨舰面前,充其量也就是‘玩具’。估计敌军到了楼船之侧,只有努力仰视的份了。

    文聘见我挺高兴,连忙道:“请大王给此舰赐名。”

    “就叫‘航空母舰’吧”我早就想好了。

    身边的大将都呆了。他们以为大王会起一些,诸如‘混江龙’‘塞断江’‘撞到山’什么的。航空母舰是个什么玩意?!

    大王说的话,是不能被怀疑的。‘航空母舰’就‘航空母舰’吧。立即又有一批政客,上来称赞一番大王学识渊博,旷古绝今,这个名字如何如何空前绝后了——

    甘宁也是打水战的行家,连忙凑过来介绍;“‘航空母舰’比之当年汉武帝在昆明池中建造的楼船要矮了两丈,不过,灵动性和速度犹有过之,四层楼上,建有垛口三千,也就是可以隐蔽三千弓弩手。而且两侧和船舷甲板上预先安装了上百台发石机和排弩机,一旦投入战斗,用不了一柱香的时间,就能砸沉一条中型的战舰。在七根桅杆和三百只浆的速度驱动下。敌军连逃跑的机会也没有。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制造太多。怕是不够用。”

    一百艘‘航空母舰’的确是少了点。还好没有开战,我命令立即赶工,日夜不停的建造,能多造一艘就多造一艘吧。在江陵水面上漂浮的一千几百艘战船内,这几艘航空母舰,傲然兀立,其它的中型战船像是匍匐在凤凰脚下的乌鸦,又像是等待车轮碾压的螳螂。可以想象,当孙权、刘备看到这些庞然大物的时候,会是一副什么表情。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巨大的楼船在建造上没有大的学问。孙权和刘备都有能力。问题出在他们没有这份财力。据文聘说,这一百艘楼船总共花掉了白银两百万两。对于马上要统一大汉的晋国来说,两百万两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偏安弹丸之地的孙权和无处容身的刘皇叔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孙权父兄虽然三代经营长江,建造船队,但一直也是发展中型战船。抱有小富则安得心理。孙坚、孙策虽然猛虎,但于政治眼光上,犹如白痴,怎么会有建造举行楼船空费财宝的念头呢。【江东虽然富庶,其实地盘不大。赤壁之战前,孙权在兵力和财力上一直比刘表要差得多了。这一点,大家可以查一查。】

    诸葛亮在得到袁兵南下的消息后,果断的对刘备道:“主公放宽心,亮十日之内必为主公破东吴。”

    我到了江陵的时候,刚好是这话说完的第五天。由于袁兵需要时间休整,所以没有立即攻江夏。

    说是十天破吴军,诸葛亮其实没有十成的把握。敢说这种大话,原因是他知道吴军临阵换将,把jing通水战的周瑜调回了吴郡。两天之前,诸葛亮对霍峻、黄忠道:“准备一下,后日二更时分,大雾突起,西北风起,你二人花重金在部队里招募五百名敢死队员。每人赏赐十两黄金。”霍峻纳闷道:“军师,好好的组织敢死队干什么?”诸葛亮道:“事急矣,无可奈何只得出此下策。准备二百条艘舴艋小舟,里面堆放gan柴火油,两人驾船,去烧吴军的舰队。吴郡此刻在三江口战船五百。如若失去必然撤回柴桑。我军趁机夺取长江两岸的三江口、樊口、武昌三城。进逼柴桑。柴桑是孙权的最后一道防线。柴桑之后,就是芜湖、石头城、京口。孙权退无可退,必然死战,若我五日内生擒孙权,那时封锁江面,决战袁兵,未尝不可。”

    想的挺好,把孙权当成三岁小孩了?

    孙权不是三岁小孩,可是他身边此时却忽然多了一批老谋深算各怀鬼胎的小人。

    简而言之,就是曹军的降将集团和孙氏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开始作祟了。孙匡作为孙坚嫡子和孙权一样有着继承大位的合法权利。孙权自从接管东吴以来,对外姓将领礼敬有加偏偏对自己人不太照顾。孙匡虽然贵为宰相,可是权力不大,处处受到尚书令张昭和太尉陆绩的制约,不能展开拳脚专权。这让他感到很不爽。而且,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孙匡感到张昭和陆绩敢于明目张胆的和他作对,背后是有靠山的。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孙权授意的。为的就是遏制自己的权利。孙匡不会韬光养晦,他只知道一条,有石头挡路,要设法把它挪开。

    东吴大将多半对孙权死心塌地。他唯一的机会就是拉拢降将。于是他看中了司马懿。司马懿也在这个时候看上了孙匡,两人一拍即合。不过,司马懿比孙匡的浆糊脑袋要聪明的多了。

    司马懿接过大都督的权柄之后,表面上紧锣密鼓的设防,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的备战、备粮,所有的事情在他手上有条不紊。所有大将各司其职,调度有方、赏罚分明。军纪尤为严酷,所有的大将渐渐有的对他畏惧,有的出于佩服,纷纷归附。其实司马懿已经从根本上瓦解了东吴的防御体系。把重要的据点和战略要地都抽空了。他做的小心紧密,东吴的大臣们居然没有一个发现的。

    首先司马懿抽调了忠于孙氏的周泰、黄盖、程普帅兵沿江直下三百里在乌林水面对面的赤壁扎下营寨,对外说,一方面防守江陵袁兵,另一方面准备对江夏的刘备合围包抄。又排遣韩当、谷利驻守樊口以西百里的武昌城,也是有理由的,司马懿说:“大王已经进入柴桑口督战,倘若三江口有失,刘备军必然攻打柴桑。你等驻守武昌为偏师接应,万一水军不利,可以遏止刘备军顺流而下,使大王在后方的柴桑口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后续部队增援。”众将只是觉得这些安排有点太早,不过,未雨绸缪正是大将的特点。也没过多的怀疑。毕竟司马懿要是存了好心的,这些安排是很合理的。不过,咱们的司马大哥是包藏祸心的。

    司马懿又命令:“朱然、朱治、孙辅、孙皎、杜袭命你等帅军进驻石头城,防备东线的袁兵趁虚而入。”这条命令,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了。那袁兵明明是大都督请来的,此刻又害怕吞并,简直有些白痴。孙辅乃是孙策堂兄弟,听着有点别扭,冷笑道:“大都督请袁兵来,不是对付刘备吗?怎么反而我们要去防备?况且那石头城虽然地处要道,不过,依我看淮南人马一定会攻京口,而非石头城。都督还是想清楚?”

    司马懿心想,此时还不到嚣张的时候,暂且忍耐。笑道:“将军差矣,石头城【建业,今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紧邻长江天堑采石矶,地形复杂,周围山地丘陵遍布,易守难攻。乃是东吴沿江三大要塞之一。怎么不重要?”

    他这话一出口,众将倒是对他多了几分信服,最起码他还知道孙氏父子在江边经营的三大要塞。石头城此时虽然没有形成规模,但的确是东吴沿江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攻入石头城也就是打开了江东的大门。

    孙辅还是不服:“既然,都督知道武昌、石头城、京口是东吴的三大要塞,那京口为何不派人防守?”司马懿一听,我正等着你说着句话呢,立即道:“那就让孙贲将军、吕虔同往守之,吕虔不懂水战,正好守城。”

    众将虽然对吕虔有所怀疑,但一想,有孙贲在,也出不了事。同时也觉得司马懿想的周到,绝没有一丝不轨的企图。

    司马懿和卫温、刘基、丁奉、马忠、阚泽、淳于丹、张普、薛乔、曹遵、刘柱驻防三江口。孙权自领十万大军驻防柴桑以防不测。这样安排表面上很合理,其实已经偷梁换柱,把孙权的亲信部队,肢解分散了。

    司马懿、做的很高明没有人看出端倪。全琮乘势要求调丞相孙匡驻守吴郡总督会稽、吴郡、丹阳三郡军事。防备东线袁兵。将周瑜调往会稽任太守,受孙匡节制。全琮驻守庐陵、鄱阳防止袁兵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