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恒星纪元前-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的车辆人流川流不息。从旁边经过的人都会奇怪,这个两百多米高银灰色的细长圆柱体的建筑物从外面居然看不到一扇窗户。
贝贝每次从这里经过的时候,都会问我们同样的问题:“这是干什么用的?”苏伦和我都回答不出个所以然,贝贝就把它想象成即将发射的火箭或者防御外星怪兽进攻的激光炮塔,嘴里还模仿着火箭发射或者激光炮开火的声音。
当我们带着试验装置和器材来到塔下时,微重力实验室的负责人史主任已经等待在门口了。他向我们介绍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这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微重力试验平台。整个落塔设施在地面以上的有效高度是210米,地下还有150米,能够提供大于7秒的微重力持续时间,落塔内安装了我国首创的超导磁悬浮制动装置和提升装置,运作效率非常高,满负荷运转,每天可以进行数十次的抛落试验。另外整个塔体内部根据需要可以抽成真空状态。江波他们对试验条件非常满意。史主任还告诉我们,目前因为国家空间科学方面的研制任务十分频繁,该实验室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在马院长的亲自协调下,专门为我们挤出了宝贵的“时间”,我们可以在今后三个月内的周一全天,周五下午使用实验塔。
根据实验设计,“羲和1号”将采用落舱系统进行实验。落舱是一个直径约12米,高约3。5米的一个巨大罐体,内部空间十分宽敞, 对容纳“羲和1号”和其他附属装置显得绰绰有余。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忙碌,“羲和1号”被顺利安装固定到了落舱的地板上,各项仪器设备也调试完成。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落舱在塔内快速地上升,不到两分钟就被提升了360米,达到了塔顶。“呯”随着一声令下,整个落舱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开始跌落,7秒后磁悬浮装置开始制动,最后稳稳地停在了塔底。
“很好。”坐在控制室内的仪表旁观察的江波大声地叫了一声,仪表数据显示,在失重状态下,“羲和1号”中的聚变反应整整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初始结果让项目组的成员都非常兴奋,大家的情绪也感染了我。落舱触底后,大家按照最初的分工,分别进行试验数据的检查核对;对反应体的温度状态进行检查,分析超声波注入效率和模式变化;进行实验数据的时间状态变化的分析处理。另外的几个人在江波的指挥下打开落舱对试验装置进行检查调试,有条不紊地进行下一轮实验的准备工作。
在准备工作的空隙,江波告诉我,“晶格陷阱溶液”受超声波激发下形成极其微小的“晶格陷阱”,在静止状态下,由于地球引力的干扰,“晶格陷阱”的结构会有几个纳米的偏差,略微呈现椭圆结构,造成“晶格陷阱”内部受力不均,内爆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在失重状态下由于消除了地球引力的干扰,“晶格陷阱”将呈现完美的球形结构。结构内部偶发的聚变反应将产生理想的“内爆”效应,引起聚变材料发生连锁反应,核聚变的效能大大提升。经过连续多次的跌落试验,试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出来了,在自由落体开始阶段“羲和1号”的输出功率就出现了显著上升,在1。26秒后达到峰值,达到了静止状态的2306。446倍,整个自由落体阶段峰值功率一直保持很稳定。经过与理论计算的模型分析对比后,江波认为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经过一整天的忙碌,第一天的试验工作顺利结束,初步试验结果相当理想。
试验进行了一个多月,在江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进入一种亢奋状态,大家采取的是“非常6加1”和“白加黑”工作模式,争分夺秒地要在三个月的“档期”内完成所有的试验计划。好几次我不得不强迫他们进行休整。试验小组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羲和1号”在失重状态下的运行规律越来越有把握,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输出功率都在逐步提高。据江波的汇报,“羲和1号”在失重状态下的输出功率已达到了1万5千瓦。差不多相当于一辆普通SUV汽车最大输出功率的十分之一。与最初的“五号电池”相比已有让人振奋不已的提升。
正当试验正进入关键时期,一个周一的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处理所里公务,突然接到了江波从试验现场打来的电话,挺着急地说:“陈所,史主任刚才说,接到一个军方要求的紧急试验任务,让我们必须撤出试验塔为他们试验任务让路,而且重新恢复试验的时间无法确定。”
我一听急了,立刻赶了过去。史主任正在门口等我,见到我充满歉意地说:“陈所,实在不好意思,刚接到军方首长和马院长电话,说是国家空间科技研究院承担的天字一号紧急任务,所有试验都要为它让路。”
我还没来得及张口,突然当胸挨了重重一拳。定睛一看,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了眼前,一边还大声的嚷着:“好啊,‘同情兄’,上学时跟我抢女朋友,现在又来跟我抢试验设备了啊。”
这人长得健壮敦实,头顶的头发已经谢的差不多了,发亮的额头透出智慧和“官威”齐飞的光芒,即便有二十多年没见面,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杜长武,大学同级不同系的同学。在大学时我们同时追过一位隔壁学校心理系的女孩而不打不相识的。为人诙谐的老杜就按照《围城》里赵辛楣的说法,一直开玩笑地称呼我为“同情兄”。这么多年没见亲切仍如既往。他现在已经是全球著名的空间设备研制单位——国家空间科技研究院的负责人了。
我有点好奇地问他:“老兄,什么天字一号任务,让你这个大老板亲自到第一线来督阵啊?”
听我这么一问,老杜还真有点发愁:“唉,别提了,这个任务完成不了,按照总装王部长的话说,就要提头来见了,哥哥我还真遇到难事了。反正这事的起因在网上都吵开了,也不算什么秘密,跟你但说也无妨,这都跟半年前的那次大军演有关。”

第十章 潜龙勿用

大洋深处,三艘巨大的“黑鱼”悄无声息地从不同的方向穿过了第一海链的海底通道。分别到达了西太平洋海域。这是有着“大洋幽灵”之称的被西方国家称为“唐级”的战略核潜艇。该型潜艇是采用了我国首创的水下组装,水下焊接,水下维修等先进技术,从建造到退役从不浮出水面。每艘该型潜艇共配备有24枚射程超过14000公里的“龙吟2”型弹道导弹,每枚导弹能装载8枚300万吨级的核弹,具有优秀的突防能力。战时只要有一艘存活就能毁灭敌人上百座中型以上城市,是我国“二次核打击”力量的核心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水面承担策应动作的两支航母编队也穿过了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到达了相关海域。在南太平洋承担测量任务的三条“远望号”也到达了指定位置。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略核反击演习拉开了序幕。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在东亚地区战略整合程度的深化,我国与某超级大国A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平衡被打破,同时由于全球资源的争夺,意识形态的竞争等方面的因素,A国与我国的战略矛盾日益加深。在常规的军事遏制力不从心的情况下,A国力图在战略武器领域打破均势。三年前该国成功部署了号称具有高效拦截导弹能力的“天煞”系统。在该系统的刺激下,一些A国激进的鹰派人士,开始不断探讨核冒险政策的可能性,叫嚣要建立核垄断地位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以此一举挽回战略颓势。该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的系列专题文章把这种情绪煽动到了危险程度,而且该国军方的系列动作也透露出了相当的危险性。为遏制这种狂妄的危险企图,经中央决定,命令二炮部队在海陆空军的配合下,准备实施这次规模空前的展示我国“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演习。演习的代号为“和平铸剑行动”,演习完全模拟我国遭遇突然核袭击的情况下,如何组织核反击的脚本来设计。三艘“唐级”战略核潜艇是这次演习的核心力量。
当各演习参演部队报告已到达演习位置,各项准备工作都已顺利完成后,位于大山深处地下指挥中心的演习总指挥发布了开始演习的命令。随着演习开始的一声令下,指挥中心突然警报大作,战略预警部队报告我国突然同时遭遇数百枚核弹的袭击,多座核心城市和若干重要的军事目标遭到致命破坏,指挥中心在判明攻击来源后,控制系统开始按照预案流程迅速生成发射战略弹道导弹的指令和密钥,向仍然保存的陆基和海基机动核力量下达了反击命令。地面机动战略导弹部队首先发起了攻击,三枚战略导弹顺利地发射升空,执行突防动作后,在半小时后成功击中了大漠深处的预定目标。但战略核潜艇这边的反击动作却出现了意外情况。
指挥中心下达的作战命令,通过大洋上空的“天目”量子通信卫星和沿海布设的超长波电台两条通信链路,同时向水下执行战略巡航任务的三艘“唐级”潜艇下达了核反击命令。在相隔2000海里的海域突然升起三股壮观的烟柱,三条火龙腾空而起。突然,战略预警卫星和弹道监测雷达报告三枚导弹同时偏离了预定弹道,按照预案立即执行了自毁程序,刚刚升空的导弹抛掉数据仓后凌空爆炸,强光闪过之后一团白烟迸发出来,残骸跌入海面。第二波反击程序继续执行,8分钟后三枚潜射导弹再一次升空,出水1分钟内又一次报告全部偏离预定弹道,演习部队只得又一次执行了自毁程序,更不幸的是其中一枚导弹在出水后不久就来个倒栽葱,一头扎进海中。不幸中的万幸,导弹发动机及时关闭,但沉重的弹体还是重重地砸在了水下的潜艇头部,差点酿成艇毁人亡的悲剧。潜艇最后不得不浮出水面,成为各国侦查飞机和遥感卫星争相拍摄的目标。
让人窒息的消息传到指挥中心,演习总指挥当机立断,立即下达了停止演习的命令,后面几个波次的导弹发射任务被迫取消。针对突发的情况,为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