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 裁-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通部、商贸部、农工部。

大部分部门同欧美列强国家的部门职能差不多,只有个别部门融入了王辰浩那个时代的思想。例如国防部一词首次提出,统和陆军、

海军和空军,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武装力量的征集、

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国防部的工作由具体交给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分别办理。国防部不负责统帅和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凡涉及对外军事交往活动一般以国防部的名义进行,具体军事作战则由总参谋部执行。内务部也比其他列强国家的部门强大,囊括了几大部门,如民政总署、〖警〗察总署、宪兵总署、卫戍总署等部门。

人士任命上,王辰浩将原直隶总督府各部门总长升级为帝国内阁下辖的各部大臣。周复出任司法部大臣,伍廷芳副之。李鸿章出任外交部大臣,唐绍仪为次大臣。教育部大臣为蔡元培,商贸部大臣张赛,内务部大臣张枫,财政部大臣宋汉章,交通部大臣詹天估,国防部大臣王士珍,内阁秘书长阮忠枢,副秘书长杨士壤等,但凡国家要害部门的人士任命,都是王辰浩的嫡系人员担任,原来清政府〖中〗央的官员不是被提前退休,就是安排到偏远部门。

〖中〗央的人士任命jī起了相当一部分清廷旧官员们的抗议,但他们也就只能抗议一番,在王辰浩的巨舰大炮面前,他们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动作。王辰浩特意委任庆亲王奕kuang为内阁次大臣,给足了奕kuang的面子,让旗人子弟无话可说。奕kuang碌碌无为次大臣不过是个摆设而已。

但王辰浩给奕kuang以重金贿略,利用奕kuang在宗室和朝廷的地位,拿奕kuang去搪塞来自京城各方的旗人子弟。对于奕kuang来说,有奶便是娘明知道王辰浩拿他当枪使,他也不在乎,反而心甘情愿的为王辰浩做事,在奕kuang的弹压下,京中旗人子弟也闹不起来了,帮王辰浩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在王辰浩的武力控制下,经过十几天的整顿,王辰浩在北京确立了帝国〖中〗央集权和各部门的行政职权划分,帝国内阁组建完成后,标志着清帝国〖中〗央完成了变法改革。

王辰浩在北京城的一系列动作,各省督抚们都看在眼里,他们摄手王辰浩的武力,不敢对王辰浩的〖中〗央改革法案提出异议,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省督抚们已经准备好阳奉yīn违了。

王辰浩太了解这些清末官吏们的心态了,他并不急于一时。如果现在就在各地推行新政的话,效果不会好到哪去,反而会jī起地方督抚们的反制。王辰浩手中的武力可以灭掉任何一省的反抗,但是一旦爆发武力冲突,其结果是很难预料的。王辰浩不敢保证各省督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王辰浩不希望〖中〗国的国力因此而消耗。

在王士珍、阮忠枢、杨士壤、周复、张枫等人的建议下,王辰浩选择暂时安抚各省督抚官员们,然后分化他们,采取各个击破战术。

王辰浩先是昭告天下,宣布〖中〗国的国体依据《帝国宪法》,中华帝国清政府为〖中〗央集权、地方自治的联邦国家和政府。《帝国宪法》第十,十一章阐述了〖中〗央和地方制度,宪法对国家和省县专属权限采取列举式陈述,并规定对于剩余权凡属国家之事务由国家处理,凡属省县之事务由省县处理。按照宪法规定,地方采取省县自治,méng古西藏地方自治权另以法律定。

帝国政府采取联邦体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央对地方监督,地方分省自治。

王辰浩利用分省自治,给予各省充分自治权利,这极大的刺jī了各省督抚们。王辰浩不但没有夺取他们的权利,反而给予他们更大的自治权利,各省督抚们都听说过美国的州长的权利,简直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于是纷纷举手拥护王辰浩的这项政体改革。

于是,〖中〗央的各项改革政令得以顺利达到地方,并被一丝不芶的执行下去。很快,各省陆续成立了地方议院,执行〖中〗央关于政体改革的相关计划…。地方众议院席位按照地方人口分配,每十个人选出一个众议员,每省选出两到三人成为帝国众议员和参议院议员,行驶国家权力。

王辰浩第一步政体改革得以顺利完成,他在成功的安抚了各省官员们之后,立即将枪口对准了九大总督的另外八个和五个边疆将军。由于分省自治,第一任地方省长由各省现任巡抚担任,那么总督和独立辖区的将军们的位置就将被裁汰。

王辰浩于是将八大总督和五大将军尽皆调回北京,组织他们充当参议院议员,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夺了他们的权力,将他们跟地方分开。

而之前的地方巡抚早就不满他们头上有总督压着,如今王辰浩提升了他们的权利,又把他们头上的总督和将军们调走,他们顿时拍手称快。

这样一来,王辰浩针对地方官员们的分化瓦解战术便成功了。

接着,王辰浩开始进行第二项计划。他以整编全**队的名义,将各省地方上的新军、八旗、绿营、练军、民团等部队全部收编,然后开赴其他省份进行重新整编。

例如,湖北新军奉命调往山东,在山东济南府就地整编,主要职务皆由北洋陆军出身的军官担任,原来的军官则被送往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深造,接受洗脑,直到绝对服从王辰浩的命令后才会准许毕业,再视能力和忠诚度分配给部队。

湖北新军调走后,前来换防便是山东的北洋陆军第九镇。第九镇进入湖北,迅速控制湖北各个战略要地,就地裁汰和整编湖北八旗、

鼻营、练军和地方民团。八旗兵战力最弱,直接被裁汰。绿营和团练的战斗力稍好,改编为地方治安〖警〗察部队、警备区执勤部队,或者改编为国〖民〗警卫队,亦或者改编为建设兵团,从事军队后勤工程建设,帮助地方政府修桥、盖楼、开路、筑坝等军民两用工程项目。

至于地方民团,王辰浩坚决取缔,并宣布禁止民间自行组织武装部队,剿匪的工作交给地方上的国〖民〗警卫队和〖警〗察部队执行。

就这样,王辰浩通过调换防务之机,将北洋陆军换防过去,不到三个月时间便控制了各省的军务。

王辰浩完成了第二步计划后,成功了避免了爆发内战的危机,兵不血刃的控制了各省。而各省官员们直到这时才明白王辰浩的真正目的,他们被王辰浩分化瓦解,被各个击破,结果再想联合起来已经不可能了,只能乖乖的听从王辰浩的命令。

好在王辰浩并不急于收掉他们手里的权利,各省官员们都还有利用价值,王辰浩希望通过他们间接的控制住各省,等到改革深入民间,形成一定的基础之后,那时王辰浩才会考虑这些官员们的去留问题。!。

章节目录第241章军事改革

王辰浩以强横的武力和财力做后盾,在完成国家体制的改革之后,

为了进一步控制各个地方政府,王辰浩将二十镇北洋陆军分派到全国各地。〃文字阅读新体验〃

三十万北洋陆军驻防直隶时看起来十分庞大,但是分散到1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后,就显得有些促襟见肘了。

被改编的绿营、练军多达六十万,但战力比北洋陆军差了好几个等级,大部分被改编为国〖民〗警卫队、〖警〗察部队和地方警备队,让他们管理社会治安还可以,让他们成为正规作战部队则太差了。因为这些旧军的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即便把他们训练成新军也是换汤不换药,王辰浩深知这个弊端曾经给〖中〗国近代造成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不会再走这条yù速则不达的老路。

在国家政体改革之后,王辰浩立即推行军事改革。

以二十镇北洋陆军为基础,扩编为三十六镇常备陆军,总兵力达到弘万人。常备陆军作为和平年代的国防力量,不需要多,只要精锐即可。因为常备陆军太多则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的沉重负担。

1898年世界最强大的德固常备陆军只有88万人。英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多的殖民地,但其常备陆军也只有56万,其中本土更是少得可怜只有1。2万人。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常备陆军只有3。1万人。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仅次于德国的陆军强国,其常备陆军不过122万。如果不是为了提防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法国不可能维持如此庞大的常备陆军。

北半球国土面积最大的俄国,其常备陆军达到282万,如此庞大的常备陆军并不是俄国政府所希望的。为了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陆军,俄国在东欧部署了155万大军,俄国经济太差,俄军作战素质不如德军,因此只能靠数量弥补。而俄国全球树敌,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了几个世纪,每隔二十年便要爆发一次规模空前的俄土战争。为了应对奥斯曼帝国的常备陆军,俄国不得不在俄土边境部署100万大军。

可以看出,常备陆军的规模是按照国防需要来制定的。

在〖中〗国周边地区,英属缅甸、印度等殖民地的殖民军不足十七万人,英国陆军正面临印度塔什克武装起义,无法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法属越南殖民地不足两万人,可以忽略。美国紧急征调二十万远征军派往菲律宾,同菲律宾〖革〗命军作战,没有三年五载休想平定菲律宾。〖日〗本甲午战争前拥有常备陆军七个师团,两次清日战争后,〖日〗本背负沉重的战争赔款负担,已经缩减到五个师团,不足为患。

此时的〖中〗国,唯一的敌人便是沙俄。

清俄战争后,沙俄加紧修建西伯利亚铁路,陆续向远东派遣了三十万大军。对于〖中〗国来说,国防任务以防范沙俄为主。虽然沙俄常备陆军近三百万,但是却被同盟国牵制了155万,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牵制了100万,刨除本土防御需要,沙俄向远东派遣了三十万常备陆军已经是极限了。

当然,这是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