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 裁-第6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量却有5000人以上,而且有萨卡里亚河东防御阵的依托。土耳其人感到已无路可退,决定在此与希军拚死一战。战役在南北100百公里长的地带展开,双方士兵几乎怀着同样坚定的决心投入了这场厮杀:一方面希腊人在为几个世纪梦想的实现而战,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则在为本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战役开始之初,土军很快就发现希腊人南翼的兵力极为雄厚,并意识到战线过长对于兵力不足的土方极为不利,于是主动收缩左翼,部队撤至安卡拉南部只有50公里的阵地上防守,同时又从西部防线抽调一部分兵力,支援已经变为南线的左翼。希军的战略意图虽被识破,但他们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土军在希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几乎支撑不住,有些防线被突破,有些阵地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

土军全体官兵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希军进攻,中华帝国方面见土耳其军有顶不住的意思,于是将一批武器装备快速运送给前线土耳其军手里。有了中华帝国的这批武器装备,土耳其军的火力增强,终于使希腊军队成为强弩之末。

凯末尔抓准时机,下令向敌军力量薄弱的左翼发起反攻。精疲力尽的希军,措手不及,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只好向南撤退。凯末尔继而下令全线发起总攻,至9月10rì,希军终于被击溃。土军乘胜追击,9月13rì,将希军逐出萨卡里亚东部地区,随后又渡河向厄斯基色希尔方向实施追击。至此,历时22天的萨卡里亚战役以土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大国民议会为了奖励凯末尔的功勋,授予他“胜利者”的尊号,并晋升他为新土耳其国家的元帅。

萨卡里亚战役是希土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它的胜利不仅使安卡拉政府转危为安,还使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耳其新政权的转变。首先,经中华帝国调停,土耳其政府与高加索政府签订了《卡尔斯条约》。之后,法国政府见中华帝国背后给土耳其撑腰的实事已经无法撼动,为了保住希腊,不让中华帝国直接军事介入,法国主动恢复了与土方的谈判,10月份双方签订了《安卡拉条约》,法军按此条约规定,单独从安纳托利亚南部撤军,并将2个师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移交给土军。移交品中有150辆卡车,这对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的土军来说,不啻雪中送炭。

法土言和的消息,使意大利加快了它于7月初就开始的从安塔利亚及其附近地区的撤军行动,同时他们效法法国人,将军用物资卖与土耳其人,法、意退出对土的干涉行动,不仅确保了土耳其南线的安全,使土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希军,更重要的是,它从政治上表明了西方大国为瓜分土耳其而结成的联盟已经分裂。

由于军事上的失利,英国人对希腊深感失望,加上中华帝国背后施压,中华帝国海军加强了对爱琴海和地中海的盘查力度,先后对阿姆斯特朗、特维斯等英**火公司制裁,迫使英国的军事走sī告吹,英国从而停止了对它的财政和军事援助。

希腊人自萨卡里亚战败后,收缩到厄斯基色希尔和屈塔希亚防线,士气大衰,加之又失去了协约国的支持,因而开始考虑退出在土耳其的冒险事业。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担心,立即从土撤军会动摇他在国内的威信,所以他与首相冈纳里斯商讨了一个唯一能使希腊体面地退出小亚细亚的办法,这就是取得伊斯坦布尔。然而,这一设想触动了中华帝国和协约国的集体利益。

西方集团一向视海峡地区为国侈示共管地,伊斯坦布尔是不可以由西方列强以某种借口夺走的城市,而战后中华帝国也介入其中,分了一杯羹,希腊作为一个局部战争的失败者,当然没有资格单独占有它,因此希腊的请求遭到拒绝。

为防不测,法、意两国见中华帝国染指土耳其,还向伊斯坦布尔派出了军队,于是两国也借口跟土耳其讲和,也向那里派出了军队。而土耳其政府本身也担心会被中华帝国一家控制,因此希望让其他国家也进入土耳其,跟中华帝国分庭抗礼,以达到平衡状态。

土耳其的小算盘打得很响,然而,一个弱国根本没有力量左右强国的意志,中华帝国对协约国方面的影响力远比土耳其估计的强很多。

协约国的天敌始终还是同盟国,因此灭亡同盟国的战略不变。他们不甘坐视希腊的彻底失败,于是向土提出土、希停战和谈的建议,其目的与手段同前第一次希土战争时期的伦敦会议如出一辙,只是在和谈条款上对土略宽容一些而已,同时增加了中华帝国的条件。

土耳其政府出于战略考虑,不想使和谈立即破裂,于是不断提出反建议,表示可以磋商,以拖延时间,加紧备战。

萨卡里亚战役后,土耳其军队并没有乘胜将希军逐出境外,因为当时土军武器短缺、物资困乏,兵力尚不足10万。凯末尔知道,过早的反攻很可能会招致失败,于是一方面在国际间努力谋求外交上的胜利,一方面在国内积极备战。经过努力,至192?年夏,民族武装已经秘密组成了一支20万人的新军,拥有2983tǐng机枪,442门大炮,120辆战车,分别编为19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和一个机械化师,统归西线司令伊斯迈特将军指挥。至此,大反攻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完成。土军的反攻计划是由凯末尔亲自拟定的,要点是:在南路,以主力先肃清希军的外围据点,进而集中攻打阿菲永一卡拉希萨尔和杜姆卢bō纳尔一带的希军右翼集团,并对其主力部队实施合围。北路军团的使命则是,突破敌人的正面防线,尽可能地向厄斯基色希尔和布尔萨方向实施追击。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土军的战前准备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

1921年8月26rì凌晨,反攻战役开始。总司令凯末尔、西线司令伊斯迈特和总参谋长费夫齐亲临科曼台培高地实施指挥。在土军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希军前沿工事一个个被摧毁。炮火准备后,土军装甲部队进行突击作战,中华帝国的先进武器装备得到了发挥,钢铁洪流迅速突破希腊军队的防线,随后土军步兵跃入敌军战壕展开肉搏战,而骑兵则从侧翼包抄希军。

rì暮时分,希军阵地已被突破,土军乘胜对阿菲永发起迅猛攻击,于次rì占领该城。在厄斯基色希尔前线,土耳其的一个军也攻破希军防线,迫使希守军向西撤退。希腊军队的处境十分不利。由于统帅部在撤离与坚守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安纳托利亚前线的防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土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希军总司令哈詹尼斯蒂斯甚至不在前线,而是远在伊兹密尔度假。希腊政府撤消了哈詹尼斯蒂斯的职务,由前线军团指挥特雷库皮斯接任总司令。此时希军的右翼集团在土军的攻势下已然大乱,特雷库皮斯实际上已经无法履行总司令的职责了。

8月29rì,土军已将希军右翼集团退往伊兹密尔的后路切断,有5个师的希腊军队在杜姆卢bō纳尔地区遭到包围。土军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发起强攻,希军大部被歼,只有8000人在特雷库皮斯的率领下突出重围赶到乌沙克。乌沙克一带地势险峻,特雷库皮斯准备在此建立防御阵地,以掩护希腊残军向伊兹密尔撤退。但是土军不容希军有半点喘息之机。

9月2rì,正当特雷库皮斯与其参谋人员在军营中计划布防的时候,一支土军骑兵突然出现,将指挥部的所有人员一齐俘获,该路希军自此彻底失败,乌沙克遂被土耳其人收复。由凯末尔亲自指挥的南路围歼战战果辉煌,它在土耳其历史上被称为“总司令战役”。

南路战役之后,土军主力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向伊兹密尔方面继续实施追击,另一路沿铁路北上,配合北路土军夹击厄斯基色希尔,并将驻守该地的希腊1个军大部消灭。

9月初,屈塔希亚亦被收复。土耳其军队怀着昂扬的斗志继续追歼希军,力图全歼入侵者。北路土军于9月5rì收复了布尔萨,又在马尔马拉海滨的穆达尼亚俘获了希军的1个师。之后,该军的1个纵队向南收复了巴勒克西尔,锋芒直指达达尼尔海峡边缘的查纳卡累。南路土军则连续攻占了阿拉谢希尔、萨利赫利等地,于9月9rì占领了伊兹密尔。少数希军逃到海边,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渡海逃回了希腊。

至9月18rì,20万希腊入侵军已被从安纳托利亚全部肃清,自1920年起放在大国民议会主席团桌子上作为志哀标记的黑色桌布,被和平岁月中的绿色桌布所取代了。

当土耳其军队在小亚细亚西岸追击希军,进而迫近黑海海峡的时候,协约各国感到十分恐慌。英国人一面虚张声势地进行战争准备,一面建议土耳其暂停军事行动。凯末尔得到中华帝国的保证,向土耳其提供军事保护伞,因此对英国人的恐吓不予理睬。于是,法国人只得伪装成土耳其的友邦,并以协约国所有国家全权代表的资格向凯末尔保证说,土耳其将不战而收回东色雷斯,凯末尔这才同意缔结停战协定,下令军队停止前进。

10月11rì,以伊斯迈特将军为首的土耳其代表团和以英国哈林顿将军为首的协约国代表团,在穆达尼亚签订了停战协定。按照协定,希腊军队立即撤离了东色雷斯,土耳其军队以“宪兵队”的名义进驻该地。以后,大国民议会政府分别向东色雷斯和伊斯坦布尔派驻了行政人员。

10月底,协约国向安卡拉政府发出召开洛桑和会的邀请,同时受到邀请的还有苏丹的奥斯曼政府。但苏丹政府已因他们背叛民族利益的行为而变得声名狼籍,大国民议会通过一项法令,宣布自1921年11月1rì起废除苏丹制度。瓦希代丁闻讯后,逃出王宫,乘英**舰逃往马耳他,奥斯曼帝国从此寿终正寝。

1921年11月12rì,以外交部长伊斯迈特为首的土耳其代表团与中、英、法、意、希等协约国家参加了在瑞士洛桑召开的和平会议。

和会邀请苏俄参加讨论海峡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