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霸蜀-第9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广的提拔。
“那你好自为之,战场凶险,要自己注意一些。”
“我知道。”赵广笑了起来:“我本来就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不像兄长,求稳。”
赵统笑得有些苦涩。
“不过,你也不要失落。”赵广收起了笑容,接着说道:“晋王说了,你正因为稳,才能独当一面。不仅能治军,也能治民。所以,等守孝过后,他会安排你去辽东。我听他的意思,好像准备把辽东诸郡和刚刚征服的三韩合并在一起,新建一个海州,作为以后东征的基地。”
“还要东征?”赵统很意外。“三韩以东,还有什么值得大动干戈?”
“还有倭国,还有……”赵广挠了挠头:“在倭国以东,据说还有一大片土地,比起大汉的条件更为优越。晋王说,商朝遗民亡国之后,可能就去了那里。”
赵统想起来了。楼船之会,他也是与会者,岂能不知。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只把那些当成谈资,却没有当成触手可及的土地。他想了想,轻声叹道:“我的确是太稳了一些,步伐不够果决,眼界也有些保守。”
赵广笑了起来,探身拍拍赵统的手:“你就不要自责了。我们兄弟之中,你是最像父亲的。不过,虎儿却有些像公主,你还是抓紧时间,再生一个嫡子。你的稳重加上嫂嫂的聪慧,那才是我赵家希望的下一代家主。”
赵统也笑了。
PS:求推荐票,求月票,数据太难看了。

第1017章代汉者,当途高

马谡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迈进了自己的公廨。
大司农公廨原本是丞相府的一部分,现在丞相府搬到长安去了,而益州的民政就交由身为大司农的马谡负责,马谡老实不客气的将整个丞相府变成了他的大司农公廨。
他办公的地方就是原来诸葛亮办公的地方,他住的地方也是诸葛亮原来住的地方。只是诸葛亮为人俭朴,住的地方也非常简陋,马谡接手之后,就命人重新装修了一下。如今的公廨虽然谈不上富丽堂皇,却也算得上宽敞明亮。
马谡的心情也跟着愉快了很多。
让马谡心情好的当然不仅仅是公廨的修整,还有朝堂上的事情。诸葛亮离开了成都,又在最后一击失败之后凄凉离世,长安的朝堂陷于混乱,李严、吴懿正在掀起对丞相系势力的清算,蒋琬等人虽然还没有被治罪,有的甚至还保留着官职,正常处理政务,但是他们对天子的影响力已经荡然无存。
除了姜维之外,丞相遗留下来的政治力量已经被连根拔起,而姜维么,在马谡看来,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作为诸葛亮最初的心腹,马谡对姜维一直没什么好感。原因很简单,姜维不自量力,刚刚入帐,就想利用凉州人的便利身份,取代他在丞相府的地位,现在又想以自己掌握的那点兵力和魏霸对抗,以诸葛亮的继承人自居。
他也不想想,他有什么资格这么想。
说来也怪,马谡曾经是挡在姜维面前的一道山,结果木门一战败北。马谡险些被诸葛亮处死,从此和诸葛亮貌合神离,最后彻底和诸葛亮翻脸,主动给姜维腾出了空间。后来吴国投降,诸葛恪以诸葛亮侄子的身份再次威胁到姜维的地位。可是现在诸葛亮最后一击,不仅送了魏霸一个机会,还把诸葛恪给葬送了,阴差阳错的又把机会给了姜维。
马谡相信,这件事里可能不是巧合这么简单。和诸葛亮一样,马谡相信天意。但是他更相信天意难测,不如人谋来得可靠。而按照谁得利,谁就是幕后主使的推理原则,得利最大的姜维显然最有可能是幕后主使。
只是一想到这一点,马谡就有些不寒而栗。如果真是他想的那样,那姜维不仅把诸葛恪给坑了。而且葬送了诸葛亮本来就很渺茫的机会。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最后一击虽然有些鲁莽,可是一旦成功,却极有可能彻底扭转整个局面。魏霸一死,他麾下的部将必然分裂,以诸葛亮的手段,再加上诸葛恪、诸葛诞、姜维等亲信控制的实力。重新将大权集中到丞相府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只不过,那样一来,姜维就远不如诸葛恪有竞争力了。这个结果自然不是姜维想要的结果,相比较起来,眼下这个结果,可能对姜维本人更有利。
前提是他还有机会杀死魏霸,重新掌握长安朝廷。
事实上,魏霸没有立刻掀起狂风骤雨的清洗,就说明这个形势对姜维有利。否则,以魏霸对姜维一贯的态度。他早就把姜维给收拾了,哪里还会绕这么多圈子。
当然了,这也只是暂时的。只要魏霸解决了洛阳的战局,腾出手来,迟早还是要将姜维整治得鼻青眼肿。后悔莫迭。
马谡相信会有这么一天,所以他心情非常好。
步兵校尉习忠走了进来,哈哈一笑:“幼常兄,什么事,这么开心。”
“你不知道?”马谡微微一笑:“如果不知道,就不要坐下来说话了,赶紧回家闭门思过吧。”
习忠笑得更加开心。他怎么能不知道马谡为什么开心,他和马谡一样开心呢。他在马谡对面坐了下来,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呷了一口:“怎么,你就准备在益州等着?”
马谡眉毛一挑,没有说话。
“李严是手段,可是他的手段大部分在用兵和揣摩上意。如今天子意不分明,恐怕他没什么好借力的地方。要整治那些人,还得你这样的高人出马。”
习忠不紧不慢的说道。他是习夫人的兄长,习家和魏家现在是同气连枝,马谡和魏霸的关系,他也清楚,所以说话并不遮掩。
马谡微微一笑,避而不答,突然说道:“最近成都又有人在说什么代汉者,当途高,你可曾听说?”
习忠眼珠一转,点了点头。成都最近的舆论风向与几个月前大不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人又提起“代汉者,当途高”这句谶语。
代汉者,当途高,可谓是汉末最流行的一句谶语,不过解释却大不相同。当年袁术认为,途者,路也,代汉者当然应该是他袁术袁公路。只可惜,他后来的遭遇证明,这不过是一句自以为是的疯话。后来,曹魏代汉前,又有人解释为魏意指高,魏者,高高在上也,象征皇权的三重阙,就是树在大路上的建筑物。
这样的论点,当然不能为蜀汉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北伐成功,蜀汉逆势雄起,吞吴攻魏,就更没人提这些说法了。可是近来,随着天子御驾亲征,又着手迁都关中,益州的控制渐松,“代汉者,当途高”这句话又沉滓泛起,而且有了新的解释。
魏,还是魏,却不是曹魏的国号魏,而有可能是姓魏的魏。
这句话的意指已经很明显,直指晋王魏霸。
魏霸的魏,来自三家分晋的魏,本姓姬,是正尝的周朝后人。而晋国本来也是周朝最强大的封国之一,正和魏霸现在实力最强劲一样。当年三家分晋,现在三国归一,天下一统,复归于晋,似乎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而晋这个字除了指代国名、地名之后,又有上升之意,《易传·序卦》曰:晋者,进也。魏霸晋爵晋王,本身就和“代汉者,当途高”这句话互相呼应。
“幼常兄熟读经典,也通晓内学,不知道对此有何观感。”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马谡转着茶杯,漫不经心的说道:“民心即天意啊。”
习忠嘿嘿一笑。他就知道马谡不会反对,甚至可能这些议论的背后就有马谡的影子。马谡和向朗关系亲近,据说当初魏霸曾经夜立于向朗之庭,两人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向家支持魏霸,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马谡作为向朗的亲近,当然不甘落后。
至于习家,习家当然更愿意支持魏霸再走一步。
“蒋琬、杨仪等人,都不过是书生,成不得大事。以李严的手段,整治姜维也不在话下。可是,这最后一步就不是李严能摆得平的了。”马谡抬起眼皮,看了习忠一眼:“吏终究是吏,再能干的吏也是吏。”
习忠眼神一闪,明白了马谡的意思。
李严不以经学名世,他是以吏治出身,办事能力的确有,可是要谈到这些大事,李严的学识远远不够。也只有刘备那种同样缺少经学背景的人才会相信他那一套,才会采纳他呈现上来的祥瑞。事实上,他搞的那些东西在儒者的眼里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支持刘备登基的诸多祥瑞中,武阳赤水有黄龙现,九日乃去,就是李严的手笔,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祥瑞。黄者,土也。龙者,皇帝也。这听起并不错,可是有一个问题。刘备是继承汉德,应该是火,而不是克火的土,所以说,黄龙现不仅对刘备以继汉为号召不利,反而不利。
只是当时刘备急于登基,顾不上再甄别是否名正言顺,这才让李严捡了一个便宜。刘备登基已成事实,李严又与诸葛亮一起并受顾命,谁还敢来指出他这个错误呢。说他错了,岂不等于直接说刘备得位不正?
现在情况不同了,大汉的火德终于走到了最后,拿出李严这个不伦不类的祥瑞,不仅可以证明以晋代汉具有合理性,还可以顺便打压李严。李严作为曾经给刘备献祥瑞的人,现在还好意思再给魏霸献祥瑞么?而且,他这一次为魏霸做刀,整治丞相府的人,难免会得罪不人,留下坏名声,魏霸从自身的考虑出发,也不会再重用他。
所以,别看李严现在折腾得凶,他不过是个前锋,是开路搭桥的。等代汉的大战真正拉开序幕,指点江山的人决不会是他。
那会是谁呢?眼前的马谡就有机会。
“这是关系到天下苍生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马谡不紧不慢的说道:“既不能禁言,又不能放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不是智者所当为。放纵,又难免会有人恶意生事,生出事端。你现在身为留守的步兵校尉,是不是也该尽起职责来,维护一下秩序,保证成都乃至益州的安定?”
习忠心领神会。“那大司农是不是多提供一点钱粮,我手头那点兵,可不够啊。”
“只要你能征到兵,钱粮不是问题。”马谡嘴角轻撇,得意的笑道:“你如果有把握守住剑门,保证益州的安全,我可让姜维今年从益州拿不到一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