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第9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元忠冷冷道:“如果现在元帅坐镇燕京,这些谣言我就当是街边听到一个狗屁!但现在元帅人在西北,不免就有些渣滓趁机要泛起来了。所以我枢密院才提议要防微杜渐!”

李沼道:“说来说去,都是元帅不该西巡,否则便没有这些事情了。”

丁寒山暴喝道:“李执政!你什么意思!这次廷议议的是谣言,不是让你在这里背后非议元帅!”

李沼冷冷道:“什么背后非议!元帅还在燕京时,我当面也是如此说!”

眼看谣言之事论而未决,廷议几方面却就要闹起来了,郑渭道:“都给我住口!”他声音不大,全场却一下子静下来了。他不但是政务院首脑,而且如今张迈不在,天子缺位,他这个宰相作为廷议主席,便也有权力通过廷议干涉军方要务。

郑渭道:“如今与会个人的意见大家也都知道了,各位可还有什么要说的没?”

会上所有人几乎都发言了,只有奈布一直不作声,这时也是摇了摇头。

郑渭道:“曹少司马既然发起廷议,想必是有应对的办法,且说来参议。”

曹元忠道:“我以为此事必须严办。第一,所有涉谣官员,一律停职,由我枢密院谍务司查办……”

他还没说完,李沼已经啊了一声,范质魏仁溥也十分不满。

曹元忠不管他们,继续说道:“第二,这次的事情,无论是消息传递,还是谣言散发,全部都通过商人进行,因此幽州、天津、邺都、洛阳、开封五处市集,也都要清查一番!若有商户涉事,从严查办,以起到杀鸡儆猴之效!”

奈布忍不住啊了一声,原本打算沉默到会议结束的他也没想到事情会牵涉到自己的头上在这次廷议中,不算郑渭的话,他就是商人阶层唯一的代表者,如果廷议最后做出了不利于商人阶层利益的决定而奈布不发一言,传出去会被骂死。

曹元忠又道:“最后,我们要顺藤摸瓜,扯出流言最后的首脑,做出一点威慑。我估计最后的源头,不是长安,就是辽东,若不做出一点反应,别人非以为元帅不在,他们就可以胡作非为了!”

冯道说道:“你最后这一条,莫非要动武?”

曹元忠道:“不需要大行动,但也要让郭威慕容春华警戒一下刘知远,让柴荣耶律安抟警告一下契丹!若是太原、徐州有人牵涉在内,不妨趁机收了他们。”

冯道说道:“如此一来,只怕会闹得天下骚动。”

“那可未必!”丁寒山道:“我们立场越硬,那些魑魅魍魉才会畏服,天下反而会因此安定。”

郑渭道:“一条条来吧,曹少司马建议的第一条,各位以为如何?”

魏仁溥第一个就否决道:“不行!监察官员,由上至下有我监察台,由下至上有纠评台!没有实证,只靠臆测就要查办官员,此例一开,遗祸无穷!此议我绝对要否!万一今日廷议通过,我就算将之拉到纠评台交由天下公论,也断不教此议成行!”

他反应得如此激烈,范质李沼也都跟着附议,张中策也觉得此事绕开律法,甚不妥当,冯道更是点头称是,因此曹元忠这一条动议,除了鲁嘉陵丁寒山之外都找不到支持,连张毅也弃权了。

郑渭道:“曹少司马建议的第二条,各位又以为如何?”

魏仁溥道:“商贾贱业,与我监察台无关。”

冯道看看曹元忠一脸不忿,知他方才受挫心中不平,他初入天策,正要结好各方,不好不安抚一下他,说道:“这两年元帅的确有些太放纵那些商人了,我看是应该查一查。”

眼看范质、李沼也都不说话,似乎要默认了,奈布急了,冲口道:“天下间就没有比大唐更善待商人的国家了,所以商户们也根本没有理由会叛国啊。”

李沼道:“就大势而言,的确如此,但具体到某些人,那可未必了!自古商贾之辈目光短浅,为逐眼前之利,便是性命都不要了,何况国家。”

 第三零九章 蛰伏者的涌动

当曹元忠动议要刷一刷士林与官场,李沼冯道范质魏仁溥等都反应激烈,而当曹元忠动议要刷一刷商人与市集,冯道等基于安抚与交换的心理,就准备与曹元忠妥协。

然而郑渭目光地扫了众人一眼,却是冷冷地道:“商贾逐利,官员未必不逐利!商贾为了眼前之利不顾国家,可不见得当官的就会对国家多忠诚。过去几十年,叛国投胡的,是文人士大夫多,还是商贾生意人多?要动官员,监察台不许,商人属于民众,要动商人,不妨先问问纠评台。”

冯道李沼等听郑渭将文士拉到跟商人同等地位上,心里都十分不舒服,然而却无法可说五代的文人,哪有多少气节可言!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操纵舆论大权的文士每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所有人:武人是粗鄙的,文人是逐利的,所以都不值得信任。然而作出如此评判的文士,便值得信任了么?儒家的圣人定立道德标杆,本来是拿来要求自己的,落到后世末儒那里,就变成拿来评判别人的工具了。魏仁溥道:“郑相的意思,是要请杨国老来议么?”

郑渭道:“不是请杨国老来议,而是放到纠评台上去议。”

冯道等为之愕然,只多请一个杨定国来议,事情还控制在小范围的讨论内,放到纠评台去议,那事情可就很难收拾了。

这几年中原的商事虽然大兴,但商人的政治地位仍然低下不见这个廷议中奈布几乎一言不敢发么?若不是因为郑渭的特殊存在,刚才曹元忠的动议多半就会通过,商人的利益就“理所当然”地被冯道等人牺牲掉了。而郑渭之所以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也是出于历史原因,而不是因为他是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表。

眼下商人们再有钱,其财力也影响不了廷议,但若放到纠评台那就不一样了,商户们的财力控制不了的三府二台的大员。但影响众多大大小小的纠评御使就不一样了。

冯道说道:“大事不谋于众,事若不密,恐误国家。”

郑渭道:“这又不是什么国家机密,有什么不可说的?这些年行商坐贾出钱出力,秦西之守、漠北之战,前方固然有将士们搏命厮杀。后方也有生意人勒紧了裤腰带支持我们,更别说战后重建、交租纳税,他们也都是大头没有他们,我们有底气免掉河北、山东、河南和荆北的农税?这个国家本来就有他们的一份,不能太将他们不当人看。真觉得如今的商政有问题。真的要整顿一番,至少该问问他们的意见。”作为宰相的郑渭虽然没有直接否决曹元忠的第二条动议,但和直接否决也没什么区别了,曹元忠知道若是事情摊到纠评台上公开来说,除了将局面闹得更加纷扰之外,通过的机会实在渺茫!他的前两条动议都没有通过,第三条动议当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天策十年秋天的这次廷议,按照后世新闻联播的词汇。可以总结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大会,一次不团结的大会,一次不胜利的大会”!

所有人都是各有立场。所有人都是各怀机心。而且各方都对这次廷议的结果表示不满。

曹元忠自然不用说,廷议结束后直接杀到西山去找郭汾,希望她出来主持大局,但在私郭汾和他并不熟,在公郭汾对曹元忠的信任也远不如对郑渭,所以最后也没有如他所愿。

至于冯道等人也不满意。在他们看来曹元忠要绕过监察台让谍务司去查官员,如果放任其发展最后怕会变成一种恐怖的特务统治当然冯道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特务。但类似的情况在唐朝发生过的,那就是武则天时代的酷吏政治。那是所有文官集团的噩梦,因此他们当然要戮力抵制。但查一查商人,冯道李沼等却都认为是应该的,在他们看来,郑渭作为宰相不该阻挠,而应该更有“大局观”才是。

郑渭当然更加不满,曹元忠要绕过民法去查商人、绕过监察去查官员固然让他警惕,而冯道等人竟然把商人的利益当作一块狗骨头丢出去安抚曹元忠更是让他觉得反胃,他成长于西域,虽然也读圣贤书,也钦佩往圣的文章道德,可从来没有在中原近儒的圈子当中浸淫过,所以目光自与中原的儒生很不相同,实在不觉得眼前的这帮读书人,与战国诸子的圣贤们有什么传承关系。

会议散了以后,所有人都各归各位,去忙他们各自的事情。而廷议的内容不知怎么的就泄露出了出去,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就失了真,结果不出数日,就在幽、津两地掀起了舆论上轩然大波。

士林首先对事件表示出极度的关注,想想也是,在中原进入安定、将军们退入各地军镇军区之后,文治之兴几乎就成必然,这时候枢密院跳出来要监控士林、审问官员,试问谁不警惕?尽管张迈在平定洛阳之后起用了大量的年轻士子,但整个中原旧官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莫说地方,就算中枢也有许多如李沼、王溥者,就算是出身新晋之臣如范质、魏仁溥,谁又没有一两个曾出仕石晋的亲戚朋友呢?因此消息才一传出,众议纷纷,齐声谴责,枢密院登时成为千夫所指。

不只是士子们对曹元忠口诛笔伐,坊间的舆论也潜流暗涌。

如果说,士林的反应是激动而愤怒,那么商人们的反应就是惊恐而慌张,这其中犹以那些与契丹有所干连的最是忧怀,其次则是做涉外生意的,也都担心。

丝绸之路从西向东延展,在通过沙漠来往的丝路。运送的无不是奢侈品,真正实现大宗商品贸易的,还是天策政权一统河北山东之后的河海贸易。

在取得河北以后,天策政权一方面保证了以大运河为主干的内河渠道的畅通,一方面又拓展了海上的贸易往来。加上丝路商人的资金注入,几个方面一凑,才有了当前蓬勃发展的商业活力。

但生意一做大,要想不涉及辽、齐、吴越、高丽、闵、汉,几乎就不可能。别的不说,光是辽东的木材贸易。里头就不知道牵涉了多少河北和山东的家族,再加上粮食贸易、棉衣贸易和香料贸易,几个大款项的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