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混球-第10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原来的历史时空,大清让沙俄欺负了个够,从康熙一直到溥仪,几乎从来没有占过便宜。但是溥洛可不怵这些毛子再说,就算怕也没用,总不能逃回海参崴吧?为了争一条活路,打吧,不打就只能灭绝了。

    于是就爆发了一系烈列激战。

    激战的结果是一边倒。并不是说清军拥有装备上的优势,装备优势清军当然有————光是打掉那支关宁军就让他们缴获了一千两百多支线膛燧发枪,几万发子弹和六千多枚手榴弹,溥洛用这些武器装备了一支全火器化的近卫军,这是一支可怕的力量。但溥洛也很清楚,这些弹药是用掉一发就少一发的,所以他很节制地使用这支力量,能用肉搏解决的战斗绝对不用枪。哥萨克骑兵的战术跟此时欧洲主流的回旋骑兵差不多,就是骑马冲近敌军然后用手枪射击,打完一枪便退回去装弹,再冲,等用手枪将对手阵脚射乱了再扑上去用马刀砍杀,在欧洲,这属于比较先进的骑兵战术了。但溥洛表示老子打的就是你这种先进的骑兵战术,他命令清军骑兵在跟哥萨克对战的时候扔掉弓箭,全部骑兵手持五米长矛排成密集的队形迎着哥萨克的枪口冲锋,直到长矛刺穿哥萨克的胸膛为止!一个回合下来哥萨克就全尿了,表示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不怕死的家伙!当然,一个回合下来还有命在那里大叫我好怕啊的哥萨克是很少很少的,大多数都让清军骑兵给踩进地里了。

    习惯了单打独斗靠个人勇武取胜的哥萨克这回遇上了克星,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施展超人的武艺便被长长的长矛从马背上捅了下去,输得要多窝囊就有多窝囊。最让他们郁闷的是,在欧洲让人生畏的棱堡似乎也丧失了应有的作用,这些留着金钱鼠尾辫的家伙掘战壕逼近棱堡然后投出威力巨大的手榴弹,然后便冲锋。他们投掷的手榴弹实在太恐怖了,一枚过来就得死伤一大片,而且还会在木制棱堡引发火灾,哥萨克建造的棱堡在他们的攻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一个接着一个被摧毁。在石勒喀河畔,哥萨克集结起六千余人,跟清军展开了一场决定着西伯利亚地区归属权的决战,而清军以四千步兵、六百骑兵迎战。如墙冲锋的清军围瞬之间就冲垮了哥萨克骑兵的队列,甚至扫荡了哥萨克的后方,哥萨克们被迫弃马步战,试图冲垮清军步兵方阵夺路而逃,结果先被一轮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接着被几千支密密麻麻捅过来的长矛捅成傻逼对于习惯了用弯刀和大斧的哥萨克而言,清军有掷弹兵协助的重装步兵方阵坚不可摧,进攻等同送死;清军的重骑兵同样锐不可挡,逃跑也是送死!一场血战下来,六千哥萨克及其仆从军全军覆没,只有不足百人逃出了生天。

    而溥洛麾下的清军伤亡不足百人。

    石勒喀河之战几乎葬送了沙俄向东方扩张的全部成果,在很长时间之内他们都拿不出兵力和勇气来跟凶残的清军决战了。清军终于赢得了一块立足之地————现在不会有人对他们在西伯利亚荒原定居有不同意见了。

    除了明军。

三十二 真难缠() 
旗人和曾经奉旗人为主的东北蛮族在明军的压力下,被迫往西伯利亚迁移,据后来统计,在短短一年之内,至少有二十万人离开东北,进入西伯利亚,形成一股迁徙浪潮。这股浪潮最终还是依附到了旗人麾下,在溥洛的指挥下用长刀长矛去夺取西伯利亚土著的牧场和土地,跟哥萨克争夺生存空间,并且吞并弱小的部族以壮大自己他们的到来让平静的西伯利亚变得风起云涌,冲突与厮杀一刻都没有停过。

    而在关内,一场规模更加惊人的大迁徙也拉开了序幕。当东北的形势稍稍稳定下来之后,朝廷就迫不及待地发出告示,号召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无地农民迁徙到东北去定居,那里有大把肥沃的土地地等着他们。中华民族历来安土重迁,尤其是农民,将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看得比命根子还要重,想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定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不要紧,还记得吗?在河洛新军誓师北伐的时候,隆武帝可是拿东北的沃土作为抵押,从商人手里借了上千万银元的经费,正是凭着这笔钱买来的海量军用物资淹死了清军,也正是凭着这笔钱在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就稳住了局势,让流离失所的百姓有饭吃,有衣服穿。商人重利,投资了就希望得到回报,现在东北打下来了,是时候收回投资啦!大批商人招募了失业的农民,购买农具、耕牛、种子,浩浩荡荡的北上,到东北去圈地开荒,兴办农场。在普通人看来东北很荒凉,而且冷得要死,几乎就是不毛之地,但是对于这些奸商来说,这就是一座还没有被开发的金矿,就看谁能掘得第一桶金了。为了招募到足够的劳动力,这些奸商开出了每个月一个银元,包衣食,一天三顿饭而且天天有肉吃的待遇,农民是很看重自家那一亩三分地没错,但谁不希望自己能过得好一点?很快就陆续有人报名,加入垦荒大军,你担着担,我赶着牛,一路北上,去为自己的未来拼搏。而那帮奸商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工钱按时足额的发放,衣服一年发四次,一次发两套,都是新的,而且天天有肉吃东北荒原上的野兽多得吓人,“棒打狍子瓢舀鱼”说的就是这里,在这里天天吃肉算个毛?

    ————古代普通农民是很少有肉吃的,也就是在到一处荒原垦荒的时候靠着狩猎能够过上一段顿顿有肉吃的好日子,一旦垦荒地附近的动物给杀得差不多了,想再吃上肉就很难了。

    也正是通过这些北上的农场工人的宣传,关内的农民才知道原来东北那边的土地竟然如此肥沃,竟然有那么多野味可以吃越来越多的人动了心,自发组织起来北上垦荒。

    垦荒大军同样朝着河套平原进发。河套平原是如此的肥沃,灌溉方便,对于善于耕作的汉民族而言简直就是天选之地,移民河套的风潮早在数年之前就在酝酿了,只是被战争打断了一下,战争结束之后,这股风潮越发猛烈的爆发出来了。战乱摧毁了很多地方原本就薄弱的灌溉系统,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很多原本就难以耕作的土地这回彻底没法耕了,农民干脆就把自己那点可怜巴巴的行李给收拾起来,奔赴河套地区寻找一条活路,至于那年不是旱就是涝的破地,谁爱要谁就拿去吧,大爷不伺候了!

    大片大片早就耕作过度了的土地就这样变成了荒地,而河套地区大片荒地则在一双双勤劳的大手的开垦之下变成了万亩良田。

    当然,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搞定的事情,这股迁徙浪潮至少要持续二三十年,然后又要经过数十年的开发,东北和河套地区才能成为大明新的粮仓。杨梦龙是个没有耐心的家伙,他才没有那个耐心一年到头都扑在这件事上呢!明军攻克沈阳之后,他就开始张罗着要回南阳了,理由绝对充份:

    “我今年的勤奋额早就透支了!”

    以朱聿键为首,满朝文武都让这个活宝给弄得哭笑不得。身居高位者,哪个不是战战兢兢,千方百计巩固自家地位,将尽可能多的权力抓在自己手里,生怕被人分走一星半点的?这个活宝倒好,他贵为海军元帅,却对如此大的权力没有多少兴趣,至于主宰整个国家的命运那更是半点兴趣都欠奉了,他全部的兴趣似乎都用于战争和冒险了,所以仗一打完就嚷嚷着要回家陪老婆,唉!隆武帝不得不提醒他:“江南还没有平定呢!”

    杨梦龙一脸不屑:“江南那帮弱鸡,老爷子绑着双手都能平了他们,实在不行,不还是有吴胜吧,这点小事就不用我掺合啦!”

    朱聿键恨铁不成钢:“你还能再懒一点吗!?”

    杨梦龙说:“我已经很勤快了!今年年头到现在我就没有停过!”

    朱聿键险些一撂文件拍到他头上:“你大爷的,今年年头到现在才几个月啊!”

    满朝文武好说歹说,都无法让杨梦龙打消主意,最后朱聿键气得不行了,批了他一个不带薪的长假让他滚蛋。其实仔细想想,他们也知道杨梦龙执意要回南阳是有苦衷的:

    卢象升快回北京了,他不想跟卢象升见面。

    唐山之战,两千天雄军喋血孤城,苦苦抵挡着洪水般冲过来的清军铁骑,盼望着援兵,望眼欲穿,而当时北京还没有失守,河洛新军明明有能力救唐山,然而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坐视唐山沦陷,周遇吉战死,这已经成了杨梦龙心中的一根尖刺。虽然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明了放任清军攻陷京畿是对的,清军就像一股冲入淤塞的河道中的洪水,将所有淤泥沉渣都搅了起来,在歼灭了那十几万清军之后,浴火重生的大明王朝轻轻松松就将两百余年积淀下来的沉渣一扫而空,尽革憋政,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隐隐已经有了中兴之气象。这一切都说明,那两千天雄军的牺牲是值得的,但是杨梦龙心里的道坎,始终是过不去,所以在卢象升扫荡完辽南,即将凯旋的时候,他选择了跑回南阳去。为这事,他多次向周遇吉之子周如虎道过歉,隆武帝也对周如虎赏识有加,赐予了很高的爵位,同时下令厚葬周遇吉和他的部下,算得上是极尽哀荣了,而周如虎也向杨梦龙表示他父亲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没有任何怨言,但杨梦龙始终是过不了心里这道坎。朱聿键、方逸之等人都了解他的性格,这家伙钻了牛角尖就拽都拽不出来了,所以还是算了,让他回去好好歇歇吧。

    请假成功,杨梦龙兴高采烈的踏上归途身边只有三十多名亲随,包括红娘子在内。他就带着这么点人,纵马驰出大明门,跑得那叫一个惬意。出了京城,他驰出一段之后才勒住骏马,回头遥望,北京城的城墙雄伟地矗立在大平原之上,威严肃穆,如同一道雄关。岁月的风霜让城墙变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