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浴血抗战-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始于淞沪,剑指东京,踏平倭寇。退役特种兵回到三十年代的上海,从此开始自己的抗日之旅。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点壮大自己的实力,经过艰难的抗战历程,终于饮马东京!。。。。。。
 131814

前言() 
本书的主人公李峰,是一名退役老特种兵战士。因为民族情绪,他选择了一条专门当屠日杀手的道路。在一次前往东京破坏珠宝展的过程中,不慎被充当保安的退役日本特种兵所发现,于是展开一场激战。在他杀死多名日本军警之后,驾驶摩托车冲入靖国神社,引爆了身上的炸弹。

    等到李峰再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到了1932年的上海。是一对善良的渔家父女救了李峰。

    这是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是中国军民进行第一次淞沪抗战的前夕。一开始,身负重伤的李峰只想着养好伤之后,投奔中央军。因为李峰考虑到,投奔十九路军没有前途,只有投奔中央军,才有前途。

    可是侵略上海的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了渔家父女。当李峰去外面联系当地黑帮回到渔女家中,却看到被砍死的渔民和惨遭蹂躏致死的渔女。这令李峰怒火中烧,他已经无法再选择,于是毅然投奔十九路军。

    在淞沪战场上,李峰表现出色,凭借着自己在后世所学到的特种兵战术,多次沉重打击日军,立下赫赫战功,使得中国军队扬眉吐气。

    也许有读者会问,这本书的主人公李峰穿越回去的时间,同《抗日坦克兵》中的李斌穿越回去的时间,仅仅是晚了几个月的时间。为何李斌的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能够带着一个拥有航空兵和装甲兵的集团军出现,而李峰却只能带着一个师出现呢?

    关键的问题在此:李斌从九一八事变之后,就一直同日本人交战,每次队伍都在扩大,每次都立下战功,他的军衔就像是坐直升飞机一样快速提升。到了全面抗战爆发,李斌自然就能以集团军司令的面目出现。

    而李峰,在参加了第一次淞沪战役之后,就在几年内没有再打仗,也就是他没有立功。因此他在离开淞沪战场的时候,最多只能是一个少校军衔,当一名保安团团长还不够资格,还需要用钱去开路。

    李峰的起步很困难,但他是优秀的特种兵战士,他的出生,就是为了战斗而出生!一次次的大功,终于让他成长为一代名将。

    更多的就不在这里说了,请各位关注正文。至于后面如何发展,请各位读者关注本书的发展。

    此外再说明一点,这本书和《抗日坦克兵》完全没有一点联系。但是这本书将会比坦克兵更加精彩。

    这里已经透露太多了,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以免没有悬念,呵呵。

    说实话,《抗日坦克兵》一书在后期写得有些潦草,本书将会克服这个毛病,从头到尾都会注重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对于细节的刻画,选择繁简得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欢迎各位读者来看我的《浴血抗战》,感谢各位读者支持。

    最后说一点,本人写书,最主要是为了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和血性!本人写书,只为了抗日而写书!

国民革命军军服() 
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沿用了北伐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军的军服样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装为主,配大盖帽、军裤、皮带和布绑腿,士兵足穿草鞋。军官则配皮鞋。这种服装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装式样的上衣成为军装的基本制式,而大盖帽由于不易制作,且不便于实战,后改为布制野战帽。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1931年前后到1942年,这种颜色的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只有第87师和第88师穿卡其色军服。

    此外,教导总队所穿军装为黑色军服。

    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只要是30年代的国民党军队,穿的都是卡其色军服,这是错误的事情。当年只有第87师和第88师,所穿服装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种式样。

    国民革命军将官所穿,为暗绿色军服,有别于校尉军官的黄绿色军服。将官的大礼服为黑色。

    大部分的地方军和杂牌军,所穿服装是蓝灰色军装。在地方军中,只有桂系和粤军,所穿服装是土黄色常服。颜色有些近似于中央军,但也不同于德械师所穿卡其色军服。

    滇军军服为蓝绿色军服,但暂编第19师所穿军服为黄褐色美式军服。

    再说说军帽。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北伐时期的大盖帽被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德国军事顾问以德式军帽,根据中国人的头型改进而成的。最大的特点是带帽舌,帽子周围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钮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时可以放下,以保护脸部及后颈部。一般来说,国军部队军帽样式较为统一,唯一区别是正面固定护布的钮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现过不同样式。如两颗钮扣的、一颗钮扣的,甚至还有没钮扣的。

    部分炮兵和辎重兵,戴的是模仿法国kepi硬顶帽。

    粤军和桂系军帽十分独特,是介于大盖帽和圆筒帽之间的军便帽。后来归属中央之后,才更换成仿德式军帽。

    东北军军帽,夏季是大盖帽,冬季换成瓜皮式皮毛帽。

    西北军和晋军,夏季和其他的国民革命军一样的军帽,冬季换厚重毛皮防寒帽。

    现在大部分的电影电视里面,无论是哪一支国民革命军,全部身穿清一色的第87师和第88师式样军装,那可不是普通布料,是由德国进口的黄色呢子制成!如果当年国民政府能够富裕到拥有如此统一的军服,日本人还能在中国如此嚣张吗?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就连杂牌军,甚至是保安团也不例外,统一的黄色德式军服!确实是误导观众。

蓝色调之梦的精彩书评() 
浴血抗战的近镜头——读《浴血抗战:首战淞沪》

    近日拜读了铁血作家坦克兵的抗日题材小说《浴血抗战》,觉得小说写的十分精彩,特写拙作书评,以记阅读的感想。

    一小说的情节略述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李峰——一个优秀的中国特种兵,在2013年因为愤怒而斩杀日本商人,从而违反军纪被迫到日本,从事窃取珠宝的行当为开端。因在这次行动中的失利被导致昏迷,无意中穿越到1932年的上海,从而展开了一场主人公参与的腥风血雨的抗日战场。

    1932年的上海,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期,日本军队的铁蹄,已经踏遍中华大地。主人公李峰在明白了自己已经从二十一世纪穿越回到抗日时期后,毅然的以自己特种兵良好的军人素质,投身到这场正义的战争之中。

    小说从几个近景的战役,描写了抗日战争的细节。从李峰在东北遭遇中国姑娘青青被日本人残骸致死为开端,仇恨和雪耻令这条汉字内心充满了参加抗日的激情。随后以主人公李峰为主线,作者描写了浏河血战,夜袭战,庙行血战,夜间反击战,威猛的高炮战,特种袭击战等几场战役。

    可以说,在小说的前部,穿越前主人公对日本靖国神社的袭击,对珠宝展览的袭击的情节安排上看,与小说主要情节并无联系。但是这两章在小说的开篇,立刻将读者吸引到一位训练有素的特种兵身边。可以说这个情节安排,与其说是整部小说的引子,不如说是对在读者心态的预热,使得读者被深深的吸引。

    首战淞沪的章节,无疑是小说的正式章节。作者在前几节做了简单的穿越后的承接,以及环境描写的铺垫后,立刻将读者带到抗日的战场之中。以为青青姑娘报仇为引子,将主人公顺理成章的赋予了中国抗日战士的身份。而从第八章开始,也就是描写浏河血战的情节开始,读者随着作者,或者说随着主人公投身到了血与火的战场之中。小说的情节安排毫不拖拉,令爱好战争描写的读者感到痛快之极。

    二小说的特点:近景描写

    铁血的军事题材小说中,不乏全景式描写的手法。全景式描写,以其恢弘的气势和宏观的眼光,将笔墨着重于对国家时局,战略布局的整体描写,期间对于战争中军队个部分的配合,甚至于国家当时各政治派别的作为都会有所描述。但是,全景式描写必将忽略对战场细节的描写,虽然在全景式小说中,也有将镜头拉近到某一个战壕,或者深入到某一个战士内心来进行细微的刻画,但是因其全景式的篇幅的风格,这样的近景描写只能是在特殊的情节下才能做到,而不可能运用到全篇。

    《浴血抗战》这部小说的特点,则是以近景描写见长。虽然在小说中,对于当时抗日的整体环境有所交代,但作者的笔墨更着重于对战场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细节的描写。这样的小说是难得的,也是令读者更加能够亲身体会的手法。读者这部小说,读者如同是主人公身边的一名战士,或者说是一个旁观者,随着主人公参与到战争的每一个细节。

    浏河血战开篇,便将读者置身于与日军对峙的战壕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敌我双方互相射击的场景,细致到拉枪栓的声音,被子弹飞溅起的泥浆的描写。而对于人物的形象描写,也是做到了细致入微。一个战士被子弹击中,“闷哼一声,便一头栽在泥泞的战壕中,殷红的鲜血从他的头盔下渗出出,很快就把整张脸染红。鲜血顺着下巴滴下,把身上满是泥点的衣服染成一大片暗红。”这个细节描写,没有一般小说惯用的壮烈场景,写的很真实而且平凡。其实,真实的战场,一个战士真实的牺牲场面,往往就是这样的平凡。

    真实而细致的描写手法,在这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