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传-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高、印刷也要好。”
 
茅盾一听,当即表示赞同,并说:“目前作家们有力气没处使,办这个杂志,可以开辟一个新战场,也能鼓一鼓研究外国文学的空气。”说到这里,茅盾停一下,又问道:“如果这样,只登翻译小说么?”
 
鲁迅似乎胸有成竹,说:“不,不仅登小说,也登论文、杂感、回忆等。”
 
鲁迅看了一眼茅盾,又说:“对了,黎烈文不编《申报。自由谈》了,把他也拉进来,作为发起人如何?”茅盾点点头,知道黎烈文在层层压力下,刚刚向史量才送了辞职书,此时正想回湖南老家,正在踌躇未定中。没等茅盾开口,鲁迅又说:“发起人算你、我、烈文三个,过几天有空,我们三个人再碰个头。”
 
不久,鲁迅、茅盾、黎烈文三人在鲁迅家里正式商议《译文》事宜,杂志名称是黎烈文提出来,鲁迅茅盾肯定同意的。并商定由鲁迅作《译文》主编。先与生活书店联系。由于鲁迅对木刻和外国的绘画有偏爱,提出在未来这个杂志里,可以多翻印些外国的绘图和木刻。茅盾担心成本高,书店老板不愿意。
 
过几天,茅盾因为忙而未及时与生活书店联系,不料鲁迅催得紧,问办的进展情况如何。于是,茅盾把黄源推荐给鲁迅,并要黄源与生活书店徐伯听联系一下。
经黄源联系,生活书店表示愿意出版《译文》,并把生活书店“先试办三期,不给稿费和编辑费,若销路好,再订合同补算”的条件告诉鲁迅,不料鲁迅一口应承,并爽快地说:“就照他们的条件办,头上三期,我们三个发起人尽义务包办了。”
并赞扬生活书店“他们还算有魄力的,其他书店恐怕更不愿意出版了。”并由鲁迅提议《译文》编辑人用黄源的名字。
 
实际终审把关是鲁迅。
 
创刊号十分顺利,于1934年9月如期出版。茅盾积极支持、扶持《译文》,在《译文》这个园地里倾注了不少心血。他在《译文》杂志上,共发表小说13篇、译评12篇,后来把这些译文结集,题名《桃园》出版。
 
然而,到1935年下半年,内部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使茅盾在内部的夹缝中作艰难的努力。这一年的8月底,邹韬奋回国,看到生活书店经理徐伯听身体不好,便让他休息,并让海盐人毕云程代理。毕云程代理经理后,对此之前徐伯听与《译文》杂志同意鲁迅建议出版一套译文丛书一事,不知情。
 
所以一听说到丛书事,表示不能接受,认为生活书店已在印行郑振铎编的《世界文库》,现在又要印行译文丛书,是生活书店内部自相矛盾竞争,经济负担也不行。邹韬奋也认为毕云程有道理,便把这个意见告诉黄源,生活书店不同意出版译文丛书。对鲁迅绝对尊重的黄源,见译文丛书不能在生活书店出,只好去找老友吴朗西、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社表示同意。不料,生活书店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认为黄源在背后调花枪,并认为要去其他出版社出,必须生活书店同意才行。当时,鲁迅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
 
9月17日,生活书店在新亚公司宴请茅盾、鲁迅、郑振铎、胡愈之、傅东华。
生活书店是邹韬奋、毕云程。黄源没有被邀请。所以,宴会刚开始。
 
毕云程客气一番后就说到正事上,说:“《译文》仍请鲁迅编辑,而不是黄源”。
乍一听,似乎是看重鲁迅,但实际上是要撤换黄源。无视发起人的意见,性格刚烈的鲁迅一听这话,十分生气,筷子一放,板起脸,说:“这是吃讲茶的办法!”站起来,头也不回地离席而去。一时,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办才好,不欢而散。
 
第二天,鲁迅又约了黎烈文、茅盾、黄源去他家,当面把已与生活书店签的合同撕了,表示如果生活书店要出《译文》,必须与黄源签。并要茅盾去通知生活书店。于是茅盾又夹在中间去奔波了。后来,郑振铎也为此事的奔波,都没有成功,《译文》终于在无法弥合中停刊了。
 
文坛上的风风雨雨,给茅盾带来困惑。他一方面要和国民党的压迫作斗争,用各种办法表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另一方面在目标都是为了同一战斗的前提下,又要调解左翼文坛内部的关系,同心协力地工作。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茅盾仍奋力创作,写出了一批有影响、有价值的作品和文章。
 
为了对付国民党的检查,茅盾用“风、兰、莆、曼、惠、江、丙、明”
 
等新笔名,在《文学》第二卷上写了书评、作家论等大量评论文章,同时又旗帜鲜明地参加“小品文论战”、“大众语论战”“伟大作品产生问题的讨论”、“文学遗产问题”、“翻译讨论”等文坛热点的论争。在这中间。茅盾写的作家论《庐隐论》、《冰心论》、《落华生论》等三篇可谓空谷足音,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庐隐论》和他早些时写的《徐志摩论》一样,开庐隐研究先河,也“有点总结庐隐一生创作的意味。”茅盾在这一篇作家论中,充分肯定庐隐是五四时代就注意到文学的社会意义的第一个女作家。因此,字里行间,对庐隐坎坷一生和辉煌成就,作了深刻分析和充分肯定,认为庐隐“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
 
“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在庐隐的《海滨故人》集前7篇小说里,她”很注意题材的社会意义。她在自身以外的广大的社会生活中找题材。“庐隐的第二个短篇集《曼丽》,是她从”颓唐中振起的作品,是闪烁着劫后的余焰。“茅盾肯定庐隐作品的风格是”流利自然“,”从不在形式上炫奇斗巧。“同时,对庐隐的小品文,茅盾也作了充分肯定。在对庐隐作全方位的考察和评论以后,使庐隐这位早慧又早逝的五四女作家,得到了应有的公正的评价。
 
在写完《庐隐论》之后,茅盾接着又写了《冰心论》,对这位唱着人世的欢娱,“信奉爱的哲学的女作家,作一番考察,认为冰心这位女作家的作品,一类是描写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的;另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类作品”在人间不露光芒“,”更没有人注意“。像茅盾这样全面评价冰心作品的文章,当时还不多,因此,茅盾这篇《冰心论》成为当时文坛引人注目的一篇文章。接着,茅盾又写了《落华生论》。
 
在撰写大量评论、小说时,茅盾又应邀在1934年至35年,为良友画书公司选编了《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共选了29位作家的58篇小说,为新文学的第一个10年留下了丰厚的史料。
 
茅盾编完《新文学大系》之后,又准备迁居。新居在信义村四号。由于新居离鲁迅家较远,所以在迁居前一天晚上,专门到鲁迅家里告别。
 
到了鲁迅家里,茅盾发现鲁迅这天心情忧郁,话不多,像有什么心事似的。茅盾和鲁迅说了几句后,便起身告辞。这时,鲁迅也站起来,一语不发,拉着茅盾重新坐下,然后压低嗓音说:
 
“秋白被捕了!”
 
茅盾一听,怔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消息可靠吗?”茅盾看着脸色憔悴的鲁迅,半晌,才问道。
 
“他化名给我寄来了一封信,要我设法找铺保营救。看来是在混乱中被捕的,身份尚未暴露”。鲁迅说。
 
“之华知道了吗?”茅盾焦急地问。
 
“告诉她了,她是干着急。你也知道,这一次上海党组织破坏得厉害,所有关系都断了,所以之华也没办法,不然找一个殷实铺保还是容易的。现在找这样一爿店,又要照我们编的一套话去保释,恐怕难。”说到这里,鲁迅停了停,望了望窗外,接着对茅盾说:“我想来想去,只有自己开它一个铺子。”
 
茅盾沉吟了一会,说:“就怕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要靠党方面来想办法。”
 
不久,秋白被叛徒出卖,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茅盾和鲁迅在万分悲痛中,编辑亡友遗作《海上述林》,以纪念这位革命同志和文学朋友。
 
1935年,在夹缝中,茅盾经过努力,成绩斐然,除了一些评论文章外,还写了《有志者》、《尚未成功》、《无题》、《夏夜一点钟》、《拟浪花》《搬的喜剧》等短篇小说,还动手写了《少年印刷工》等中篇小说。
 
然而,此时还处在夹缝中的他,依然在努力着。 

 








 
 
第十六章抗战前的奔波 
 
对故乡一往情深的茅盾,回到乌镇时,发现故乡观前街老屋后面原来作仓库用的平屋十分幽静,可惜年久失修,已经破烂,“如果翻造一下,让母亲住在这里,比临街楼房还清静;自己在里面创作,也可少些在上海的喧闹和嘈杂。”茅盾起了翻修平屋的念头。1934年春暖花开时,茅盾到乌镇,请“泰兴昌”纸店经理黄妙祥一起来商量翻修后面这三间平房的事。黄妙祥竭力怂恿茅盾趁现在工料便宜的时候,翻造这三间平房。茅盾听后,对黄妙祥说,“我也这样想。不过这件事还想听听我妈妈的想法。”回上海后,茅盾便向母亲汇报:“上海杂事太多,应酬太多,不能定下心来写东西,我打算将老屋后面的三间平房翻造一下,这样,就可以躲起来写小说了,平时,你可以搬进去住。听黄妙祥讲最近的工料也便宜。”茅盾母亲听后沉吟一会儿,觉得儿子讲得有道理,便同意了。于是茅盾写信给黄妙祥,让他去请木匠估价。并寄去日本式风格的草图。后来,在建造过程中,黄妙祥又一再给茅盾去信,说木料涨价了,石灰不够了,瓦片嫌少等等,要求追加经费,结果花了近千元,才算造好。三间平屋造好后,在乌镇这样的小镇上引起小小轰动,一些人好奇地来“参观,‘沈家少爷亲自设计的”小洋房“。黄妙祥还煞有介事地领了茅盾去”验收“。茅盾一看这房子的通风和采光条件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