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孝经智慧-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君子所居则化,故可移于官也。”
  孝子“三事”,是“事亲”、“事兄”、“家理”,这是从切身的环境、从一个家庭的范围说起。
  “居家理”,就是居家能够治理好。关于“居家理”,笔者想起徐复观说过的话:“在中国历史中,在大危难之际之能免于销毁,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得力于‘家族’。而此家族实为以道德为中心的自治团体。”(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们接着说,在这一家族中传统的孝道、悌道、父子之间的犹如君臣之道,是构成这一“以道德为中心的自治团体”的主要道德,是维系中国“免于销毁”的有力的保证之一,可见“家”、“居家理”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之重大了。
  这三件事情,要做好的标准就是“三德”:“孝”、“悌”、“理”。然后要做三种迁移、转化,这便是“三移”:“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这种“三移”的过程与结果是:以孝道来奉事君王,那么也就会忠诚;以奉事兄长的敬顺来奉事尊长,那么也就会顺从;君子居家能够治理而化成之,以此做官也能治理而化成。
  这是孔子设计的理想的线路,是由内而外,由家庭之内而推广到家庭之外,由家——社会——国——天下,其根本在孝,其效果在和。因为孝悌,然后由子与父母和谐、弟与兄长和谐,而至于家庭和谐,再至于社会和谐,然后是一国的和谐。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们往往局限于一家来理解,其实每一个社会的家庭细胞都能这样,那么推演出去,就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国家、天下的“和”与“兴”了。这就是大视野下的“万事兴”了。
  此顺便一说,后来有成语“移孝为忠”即是出于本章,意思就是把孝顺父母之心转移为效忠君主。如唐代张说运用之,说:“传云:去食存信,信而有征。经云:移孝为忠,孝则不匮。”(《郑国夫人神道碑奉敕撰》)
  2。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注》:“上三德于内,名自传于后代。”
  这是本章的小结。由家内的“三事”,即“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再由内而外,由家庭而至于社会,那么就会变移、迁移,移用为另种“三事”,即“忠君”、“顺长”、“治官”。这便立身于世,且广扬名声了。
  二、《广扬名章》的现代启示谈片
  现代人讲究人生的成功,孔子也提倡人生的成功。孔子曾说:“三十而立。”(《论语·为政篇》)人到三十不要还是匍匐着,挺不起胸膛,而是要堂堂正正、有名有姓、有为有成地站立、挺立在人世,做个堂堂七尺汉子了!孔子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篇》)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是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名望的话,那么也就不值得惧怕了。
  扬名、广扬名,就是播扬、广泛地播扬名声、名望。孔子指出的是由内而外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由“行成于内”而至于外的“名立于后世”。现代人可以更加理智地抽取其中的智慧,那就是必须先有内在的品德、修养、素质、能力、本领、智慧,然后才能转化为外在的事业,最后臻于人生的成功,而名立于后世。
  这内在的素养、素质,不要忘记“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这外在的奋斗也不妨尝试一下“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也许不无作用。当然一切不可“愚”,死扣一通远不如活参、活用、活化一番。
    

谏诤章第十五(1)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问道:“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那么已经听闻到夫子的训命了。冒昧地请问,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可以说是孝吗?
  孔子说:“这是说的什么啊?这是说的什么啊!往昔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即使不行正道,但是还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即使不行正道,但是还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即使不行正道,但是还不会失去他的家。士有谏诤的朋友,那么自身就不会离开美好的声誉。父亲有劝谏的儿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所以面对不合道义的,那么儿子不可以不向父亲谏诤,臣子不可以不向君主谏诤。所以面对不合道义的就谏诤,只是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里能算是孝呢?”
  【讲读】
  此章是说孝道中的为臣、为子之道又一方面,即是遇到君王有过失、父亲有过失,面对不合道义的,皆应当谏诤。所谓“谏诤”,就是直言规劝。“谏”,规劝君主、尊长、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诤”,以直言劝告,使之改正错误。因此本章就称为《谏诤章》。
  一、曾子再生疑问
  曾子在这里又产生疑问,向夫子提出一个问题:“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注》:“事父有隐无犯,又敬不违,故疑而问之也。”这就是曾子所知道的孝道,然而这是片面的,曾子其实也有了怀疑,因此向孔子讨教。
  “若夫”,句首语气词,用来引出下文。“慈爱”,是亲爱的意思。“慈”,一般是指上对下的关爱,但是也可以用为下对上的亲爱,这里就用为儿子对父亲的亲爱、孝爱。阮福《孝经义疏补》:“子孝亲,亦曰慈。慈爱即孝爱也。故《曾子·大孝篇》曰‘慈爱忘劳’,即曾子传《孝经》之意。王氏引之《经义述闻》,历引《孟子》‘孝子慈孙’、《齐语》‘慈孝于父母’,《谥法解》‘慈惠爱亲曰孝’,以证之。是也。”
  曾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至于慈爱恭敬,安定父母,立身扬名,那么已经听闻到夫子的教诲了。冒昧地请问,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可以说是孝吗?
  二、孔子再次解惑
  1。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注》:“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孔子对于曾子的问题,很有触动,于是很有感触地重复说:这是说的什么啊?这是说的什么啊!从这一话语的重复表述中,可以体会到孔子面对这种理念时的情绪色彩很浓,也许觉得人们误解太深了。
  在孔子看来,“父之令”,是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的。其中或善或恶,或对或错,或道义或不道义,均要分而析之,区而别之,不可笼统对待,不可盲目听从。因此孔子感慨系之,觉得曾子疑之深、惑之大,而为之再作解惑。
  2。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谏诤章第十五(2)
孔子接着从五个层面来谈这个问题。先从最贵最高的天子说起。“争臣”,即是“诤臣”,“争”同“诤”,是谏诤之臣。《*通·谏诤》引《孝经》“争臣”即作“诤臣”。“无道”,不行正道,做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也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
  这是说,历史上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即使不行正道,但是还不会失去天下。这就是因为谏诤之臣在起作用,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臣子,是一个谏诤的团队在集体起作用。从下文看,随着地位与权力的递减而谏诤之臣的人数依次递减,那么可以敏悟到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管辖越广的,越是需要强大的监督机制,乃至需要一个七人组成的谏诤团队。
  3。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这是说,天子之下的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有了这些谏臣,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
  4。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家”,指卿大夫统治的地方。意思是,诸侯之下的大夫,需要有谏诤之臣三人,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家。
  唐玄宗《注》:“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为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这是说争臣降低削减的人数,每一层级为两人,比如由天子的七人至于诸侯的五人,再由诸侯的五人至于卿大夫的三人,这是体现了一个尊卑的差别。同时指出,即使是无道者,因为有了争臣,就可以挽救“失天下”、“亡家国”的悲惨命运。这可以看到谏诤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5。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注》:“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争友”,即“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友”。“令名”,美好的声誉;“令”,善,美好。此句意思是,士有谏诤的朋友,那么自身就不会离开美好的声誉。
  6。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注》:“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争子”,也即“诤子”,能直言劝谏父亲的儿子。《*通·谏诤》引《孝经》此句即作“诤子”。此句意思是,父有劝谏的儿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
  三、不义·不争·不孝·不忠
  1。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注》:“不争则非忠孝。”上句两个“争”,均通“诤”。孔子总结,说:所以面对不合道义的,那么儿子不可以不向父亲劝谏,臣子不可以不向君主劝谏。如果“不争”,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