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姓名各异死生同,慷慨偏多计较空。只为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见奇雄。
 
 这样的“义侠”却出现在江湖绿林之中,其中作者全力歌颂的便是宋江。第四十二回写宋江得到神明庇佑,作者用诗赞美宋江:
 
 昏朝气运将颠覆,四海英雄起微族。流光垂象在山东,天罡上应三十六。瑞气盘旋绕郓城,此乡降生宋公明。幼年涉猎诸经史,长来为吏惜人情。仁义礼智信皆备,兼受九天神女经。豪杰交游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他年直上梁山泊,替天行道动刀兵。
 
 宋江简直是个上应天命,下合民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人物。说明了游民对于能够向他们实施物质援助的人的企盼。
 游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游民知识分子,从自己的穷困落拓和孤苦无依中切实感到上层社会没有人救助他们,不仅不救助他们,而且鄙视他们。这些缺少希望而又敏感的人们怎能不痛恨上层人物,从而期待“草泽”(即非主流社会,包括绿林社会)出现能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义侠呢!那些虽在“草泽”,但是器量狭小,不能容人的,如白衣秀士王伦之流(这种人既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做秀才不行;又不能融合于游民社会,做“强盗”也不行,最为可悲),最终要被火并,代之以被众位英雄拥戴的晁盖。他之所以被众人拥护,就在于:
 
 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水浒传》第十四回
 
 实际上,义气就这么简单,在关键时候肯于花银子。这还表现在刘唐、公孙胜等人请他带头夺取“生辰纲”上。为什么刘唐、公孙胜知道了这笔大买卖,自己不去组织人干,非要千里迢迢来找晁盖?由此可见其为人,晁盖在江湖上是有“字号”的。那时没有现代媒体和传播工具,一个人在江湖上叫得响,完全靠口耳相传,如果没有特殊表现是不可能广泛流传的。晁盖的缺点是缺少远大的眼光,他劫“生辰纲”的目的就是取得不义之财,为的一生快活,没有什么“打天下坐天下”的“雄心壮志”。《水浒传》中不吝钱财,又有眼光,最爱结交天下好汉,堪称第一义侠的是宋江。在书中第十八回有段文字介绍他说:
 
 这宋江自在郓城县作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缓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
 宋江这种行为,行之既久,从而成为其性格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游民最欢迎、最服贴、最崇拜的。游民最大的困难是没吃没钱,宋江毫不吝啬,有求必应。来时给,去时送。游民第二个困难是没有地方住,宋江有庄园里的房屋,可以尽情地住。游民脱离了主流社会,成为化外之民,为世人所轻贱,而宋江不管高低贵贱,只要是江湖上的朋友,一律接待,而且是“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这后一点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因为人性的弱点往往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连极富有又讲义气的小旋风柴进也在所难免。武松初到他的庄上时,柴进“也一般接纳管待”,武松脾气不好,又爱吃酒,得罪了庄客,没有人说他好话,大家都厌倦了他,柴进也就疏远他。而宋江的这种对江湖好汉的持久的关切,满足了或抚慰了游民那已被磨灭或变态的自尊。从宋江对待李逵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对处于最底层的游民也不歧视。李逵是最一无所有的,没有钱,没有声望,没有好性格,脾气极坏。据吴用介绍,戴宗也是讲义气的,李逵与戴相识最早,但是二人的关系比较一般,戴宗也只是利用他。而李逵一见宋江,马上与之结成生死之交,其原因就在于宋江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了李逵,比李逵的真兄长待他还亲。有宋一代是个游侠平民化、绿林化的时代(如果在唐代,一谈到游侠不是“五陵少年”,就是“京洛豪贵”,总之多是“不惜金弹抛林外”的贵族少年),宋江这种态度更会受到游民侠客的欢迎。如果武侠与义侠相比,义侠比武侠更受到江湖游民的尊敬。义侠也有不同的层次,宋江能在梁山坐上第一把金交椅,就因为他代表了最高层次的义侠。因此,尽管宋江没有特别的本领和武艺,但是在江湖上,无论识与不识,一听到宋江的大名,不是雀跃欢呼,便是“纳头便拜”。这个荣誉是梁山上任何一个好汉都没有获得的。所以,这个武艺不如山寨大多数好汉、计谋不如吴用的宋江,登高一呼就有“从者云集”的势态。梁山领袖这把交椅不是好坐的,而宋江却应付裕如(几乎没有反对势力)。宋江又有些像《史记》里热情歌颂的信陵君,但这个“信陵君”不在庙堂之上,而在“草泽”之中。应该说小说中所展示的“义侠”宋江是文学形象,用此以寄托作者的理想,与历史上的宋江大相径庭。真的宋江是狂侠骁勇,能够真刀真枪,驰骋于沙场的勇士,不像《水浒传》的宋江有那么多的谦逊和礼让。






◎游民的群体性格与人格追求(17)

 《水浒传》中另外一个义侠就是上面说到的柴进。他是五代后周皇室之后,得到宋代统治者的特别优待,有可以免罪的“誓书铁券”。柴进更没有特别的本领,但也受到江湖好汉的敬重,只是因为他能够“仗义疏财,专一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被人称作“见世的孟尝君”,被广大的江湖好汉所爱戴,上梁山后也成为山寨的重要领袖。然而他不能与宋江相比,两人最大的差别有两点:一是柴进没有长性,不如宋江对朋友有始有终,从来到走,始终一贯。二是宋江世法平等,对江湖朋友一律对待;柴进则有高有低,比较注重人的身份与名声。他对宋江、林冲、武松、李逵、洪教头等人就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洪教头被林冲打翻以后,灰头土脸地走了,柴进也没有特别挽留,要是宋江决不会这样处理。因此,在梁山的地位,柴进远不能与宋江相比。
 《水浒传》中虽然充满了刀光剑影,但是它着重描写的还是富于感情的义侠。这些义侠在书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宋江从第十八回出场之后,便主宰了全书。每当他拿出几两银子周济失路的英雄和说一些为对方着想的感人肺腑的知心话时,那些顶天立地的江湖好汉都会表现出由衷的感激,甚至作者本身也不免动情。像第二十三回宋江为武松送别,第三十八回初识李逵,都可以看出作者所设想的义侠还能以深挚感情去抚慰流离失所的游民,使他们感到人情的温暖。这样,义侠自然会成为游民结合的核心,游民会从心底把他们当作人格楷模。当然,《水浒传》中对义侠饱含感情的描写更反映了游民喁喁望救的心态。
 3义、义气——游民的道德
 ①“义”的含义
 “义”与“义气”是一回事,“义气”是“义”的俗名。“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因为孔子还不太谈“义”,即使谈到,也很少把它作为一个有固定含义的伦理观念来谈。到了孟子则大不相同,他不仅大谈而特谈,而且把“义”还作为仅次于“仁”的道德规范,作为他推行“仁政”学说的重要的出发点之一。不仅儒家学派谈“义”(不同的儒家代表人物心目中的“义”也有差别),其他学派如墨家、法家也谈“义”,当然,各派对“义”也是各有其定义的。于是,“义”作为一个伦理范畴,其内涵与外延便有了多种解释,成为一个模糊概念。
 《周易?乾卦》有云:
 
 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
 
 唐代孔颖达《疏》云:
 
 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
 
 言“天”可以给万物都带来利益,使万物处在最适合的地位。所以,后世学者又把“义”训为“宜”。“宜”的意思为“适宜”、“应该”等等,那么“义”也就可以理解为“适宜”、“应该”的意思。那么,什么是“适宜”的或“应该”的呢?不同阶层、不同处境的人们可能对它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或回答。
 儒家把“义”看成一种做人的义务与原则,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义务与原则,是和他们所主张的仁爱、忠恕之道的伦理基础与“克己复礼”的社会主张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强调“义利之辨”,认为两者往往不能兼而得之。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之说;又有“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之戒。总之,“义”和“利”是对立的。利益当前,首先要看一看它是否妨碍“义”,不要见利忘义。墨家则与儒家相反,他们把“义”、“利”打成一片。墨子说:“义”是“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墨子?鲁问》。又说,“举义”是“不辟贫贱”、“不辟亲疏”、“不辟近”也“不辟远”《墨子?尚贤》。以上小注皆用《诸子集成》本。的。由此可见,墨子主张的“义”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基础的。因此,墨子在《贵义》篇中明确地说:“义可以利人。”这与儒家明辨义利是大异其趣的。后世的士大夫讲的“义”多属于儒家,指本着儒家观念应该尽的义务;文天祥在绝命词中说:“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游民所说的“义”和“义气”则接近墨子的主张,他们把“义”看作利,而且是赤裸裸的个人的利益,在《水浒传》中的“义气”就是指白花花的银子。





◎游民的群体性格与人格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