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扩张之路-第6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寺内正毅总不能不通知国内一下。

    不过几乎是比山县有朋更快速的,英法美俄等国也同样得知了这个消息。当然,他们并不是从街头小报那里得到的,因为发生动乱的时候正是下午六点多钟,就算有报纸要出炉,起码也给等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那个时候即便他们能知道消息,恐怕也要比山县有朋晚上许久。

    他们也不是从国社政府那边得到的消息,尽管国社政府的确告诉了他们日军内讧的事情。

    他们的情报,是从观察团那里得到的…

    中日发生冲突,各国总要派出观察团才行,一方面这是为了见证一下彼此双方的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做出监督,免得在战场上发生一些‘不人道’且‘不文明’的事情来。

    自然,我们都很清楚在后一项上,观察团是半点用都没有的,但他们的确存在。

    而且由于当时英法美俄等国都觉得日本的胜算更大,所以观察团主要是在日本那边。但是等到日本越来越接近失败,甚至是被包围起来的时候,这几个国家的观察团便抛弃了日本,大摇大摆的从双方的战场中间来到了国防军这边——————这场战争里面他们是中立国,自然敢这么大摇大摆的。

    之后的几天里,观察团一直都在旁边负责观战,连带着这场内讧也一点不差的落在了他们的眼睛里。

    这次英法美俄等国的观察团都带着无线电报,所以内讧才刚发生没多久,电报就已经到了各国本土及朱尔典等人的手里,速度之快甚至还快过了寺内正毅——————那个时候他正犹豫着要不要发电报回国呢,毕竟在这种局面下军队内讧,不管怎么看他这个指挥官都完蛋定了。

    像这种军中内讧的事情,在近代史上,已经很少有‘文明’国家的军队发生了。日本虽说是有色人种国家,但好歹也是列强中的一员,发生这么一个事情英法等国自然十分诧异,连带着看日置益的眼神也变得有些古怪。

    而日置益这次来会场,也是为了来和顾维钧签订协议的。

    对于前段时间国社政府提出的条件,日本政府将无条件接受。而朱尔典这些各国公使,这次就是来见证这件事。

    “在身陷重围的情况下,军队居然会发生内讧。”朝着顾维钧点点头,日置益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里苦笑道。“既然连这么大的笑话都闹出来了,签订这么一个条约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这也是日本本土所抱着的一个想法,本来即便是打不过,如果寺内正毅他们能在国防军的进攻之下集体‘玉碎’,只要宣传部门好好发挥发挥,说不定又能弄成一个极为悲壮的故事,鼓舞日本国民的军心士气…

    可现在他们居然在敌军的包围之下内讧,即便最后还是‘玉碎’,脸也是已经丢尽了。既然如此,到不如干脆一些投降算了,反正已经把脸丢没了,也不怕做出更丢脸的事情来。

    至于找各国公使支持,然后讨价还价什么的?

    有了这么一个事情摆在这里,别说是日置益了,就算是大隈重信都没这个脸找人帮忙。

    于是几乎是用最快的速度,大隈内阁通过这项协议,而山县有朋那边据说因为刺激过大,患上了重病,眼下根本不能理事,所以整件事情基本上没有半点阻扰。

    似乎是看出日置益并不打算说话,顾维钧也没有多说些什么,只是朝着日置益笑了笑,然后低头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此,这场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 
从8月25日,日军登陆龙口湾开始,到10月10日公使日置益签订停战协议为止,这场发生于山东龙口镇的‘冲突’仅仅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然而这场仅仅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冲突’给双方造成的损失却一点不小,作为罪魁祸首的日本,不但原本引以为傲的海军主力舰只几乎损失殆尽,陆军方面也损失了六万余人——————这还没算受伤的。

    尤其是最后发生的那场内讧丢尽了陆军的脸面,自日清战争以来日本陆军用鲜血所换回的荣誉也毁于一旦。几乎就是在停战协议签订的那一刻,自指挥官寺内正毅、中将神尾光臣开始,数十名将官、佐官剖腹自杀,跟着一起的还有大量的低级军官。此战对日本陆军打击之大旁人恐怕难以想象。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场内讧,才让国防军如此轻易的就赢得战争,更让日本政府低头认输。没办法,谁叫打成这个样子,谁都没脸打下去了呢。甚至就连那些最激进的‘少壮派’军官也因为这件事情变得颓然起来,如果换作是往日他们还可以大骂政府内的那些寄生虫,可是现在他们能骂谁?骂自己吗…

    另外寺内正毅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责任负责了,接下来恐怕就该换成日本本土的那些人。别的不说,至少现如今的大隈内阁肯定是要下台的,陆军和海军方面恐怕也要推出一堆替罪羊出来才行。

    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还有这次‘冲突’中损失的装备、士兵伤亡的抚恤金、各项开销等等等等,只要想到这些,就让日本人觉得一阵肉疼。

    不过日本人不好过,严绍这边其实也未必好过。

    自第一次交战开始,至整场战争结束,国防军这边共付出了三万多人的伤亡字数。

    原本作为商埠的龙口镇化为一片废墟,对沿海居民的疏散活动也影响到了原本在山东施行的各个项目,严重阻碍了山东的工业化进程。其他影响同样数不胜数。另外严绍专门为山东战役囤积的弹药也消耗了七成半,如果再来这么一场的话,恐怕是再也没法发挥装备优势,只能拿命去拼了。

    不过作为胜利者,好处肯定是不少的,毕竟如果没有好处的话谁会愿意打仗呢。

    而严绍的好处…

    东北权益的收回,得以让严绍将东北发展成中国新的工业中心。事实上那里也的确是中国最适合发展工业的地方。当初‘七五工程’之所以避开东北,完全是因为日本已经早在他之前占领了大量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说抚顺等地。

    而这次东北权益的收回,可以让严绍在抚顺等地发展工业。

    另外还有日本在华驻军的撤离,暂且不提日本在东北驻扎的一个师团还有几个大队(由于日本取得在南满铁路沿线,每10公里可驻兵15名的权利;日军自1907年开始。在此长驻有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队,这就是后来日本关东军的前身。),根据《辛丑条约》,日本在使馆区以及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军为400人,然而历史上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前的4个月,日本政府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任命大岛久直中将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分别设于海光寺和北京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

    当初因为严绍拿厘金做交易,列强基本上已经把在中国的驻军都撤出去了,即便是还留有一些也只是象征性的。唯有日本,由于对中国的野心最大,欧洲的战事也和他没什么关系。根本就没有把一个士兵从中国撤出,甚至还增派了一点,连带着在中国的驻军数量也是最多的一个。

    上述的这些地方,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地方,这些地方有着他国相当数量的驻军——————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严绍旁边摆着这么多日本军队,他要乐意才怪呢。

    如今日本驻军全部撤离,严绍的心里也算是舒服了许多。

    另外旅顺要塞的收回。也让京津地区的防卫变得更加完善,而且在收回了旅顺之后,严绍也可以以此为借口,向英国索回威海卫。毕竟当初英国的借口就是旅顺被俄国拿去了。他是为了遏制俄国人的势力才要威海卫的,基本上只要旅顺的租界期到期了,他便愿意把威海卫归还给中国。

    按照中俄两国签订的条约,旅顺应该是在1922年归还中国,也就是说威海卫应该在同年归还给中国。不过如今严绍提前把威海卫给收回了,英国似乎也就没理由继续占着威海卫不放。

    不过严绍也清楚,英国人对他似乎已经有了些戒备心理,即便旅顺已经收回,英国人也未必会那么容易放手,如果他们咬死了1922年这个时限……………似乎也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

    但严绍同样清楚欧战的残酷性,发生在旧大陆的战争在严绍看来基本上是六四开,胜算的话协约国占六成,同盟国占四成。当然,这只是前期,等到后期美国也介入旧大陆战争时,同盟国便再无一点胜算了。

    可至少在这个时期,同盟国获胜的希望还是有的。

    虽说德国人在选队友方面一向很差,可人家能打啊。东线战场把沙皇俄国打的稀里糊涂,西线战场上与英法联军也是不相上下。

    没错,看上去英法俄三国,的确是比德国、奥地利和土耳其这三国强的多了,但这其中也有一些别的因素。俄国就不说了,虽然看上去似乎很强,但是东线战场却是一败涂地,在损失过去惨重的情况下,内部矛盾丛生,俄国甚至有自行崩溃的可能——————历史上也的确如此。

    而在西线战场,如果德国人要是运气好一些,能把巴黎给打下来的话…

    要知道在历史上德国人可就差那么一丁点,眼下历史已经改变。万一德国人要是把巴黎给打下来了。虽说法国未必会像二战时那样十分干脆的投降,但巴黎的存在毕竟意义重大,如果巴黎真的丢失的话,其所能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完全可以想的出来。

    再者,虽说为了挽回自己在协约国身上的投资,美国政府最终选择了参战。可如果德国人要是在东西线战场都打顺手了的话,被吓住的美国人是否还愿意参战就很难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