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扩张之路-第8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农业…

    对严绍来说,恐怕眼下最重要的便是农业了。

    毕竟目前外东北勘探出来的资源还很少,即便是全部都进行投资,也很难满足多少就业。眼下外东北又没有多少国人存在,这绝对不利于国社政府对外东北的统治。而如果想要稳固政府在外东北的统治,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民。

    但是前面说了,眼下勘探出来的矿产资源毕竟还是太少了些,无法满足太多的就业。唯一的办法,便只有农业,似乎也只有农业才能满足大量人口的需求…

    “可惜啊,外东北那边不太个几十万公顷出来,将来棉纺织厂扩大的时候,也就不需要为棉花的来源犯愁了…”

    会议室里面,严绍用手揉了揉自己的膝盖后,对着李良等人笑着道。

    “总统您不是已经在新疆购买了不少了吗,新疆的可比外东北的更适合种棉花…”听到严绍这么做。坐在一旁的张国淦笑着道。

    过去几年里,严绍的雨石集团在全国各地都承包了不少土地,用来种植棉花供应棉纺织厂的需求,张国淦作为农业部长自然是非常清楚。

    如今的雨石纺织公司,单是纱锭便有多大近四百万枚。这三百多万枚纱锭开动起来,需要多少棉花可想而知。至少当年在安徽的棉花种植区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在国社政府成立之后,严绍先后在各地购买了一些土地,不过拿用种粮食的土地种棉花,毕竟还是有些浪费。

    所以在新疆的情况稳定了许多之后,伊莱诺便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了新疆地区。那里地广人稀。且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棉花,可以说是后世中国的主要棉花产区之一…

    自然,随着国内棉纺织厂的数量越来越多,也有不少人跟风在新疆购买或者是承包了不少土地,但是最大的始终是严绍的那个。

    而且随着棉纺织厂的规模越来越大,伊莱诺还在考虑着是否要继续扩大规模。毕竟自己种的总要比从外面买便宜许多。

    “话是这么说没错…”听到张国淦的话,严绍笑了笑后开口道。“但是眼下外东北不是需要移民些人过去吗,我若是在外东北承包个几十万亩土地,岂不就等于是移民了不少人过去?这也算是一石二鸟了…”

    对这个张国淦,严绍到是非常有好感。因为曾经有日本商人拿重金贿赂过他,但是却被他给严词拒绝。这件事张国淦虽然没对外说过,但是严绍却是知之甚详。

    只是严绍不知道的是,历史上张国淦也曾干过类似的事。

    在严绍那个时代,张国淦曾经是北洋政府的农商总长。当时中国和日本曾经协商过一笔借款,这笔借款就是历史上的‘西原借款’。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几乎可以说是举国反对,但段祺瑞却一意孤行,并把合同送到了张国淦的桌子前面,要求张国淦在上面签字,然而却被张国淦给拒绝了。

    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亲自到农商部威胁张签字。张问林权助是代表日本商人,还是代表日本政府?并且说“如果是代表贵国商人,则当按照我们中国的矿业条例办理。如果是代表贵国政府,这里是农商部,我和阁下没有谈话的地位,请阁下到我国外交部接洽。”

    后来段祺瑞派人送了一百二十万来贿赂张国淦,没成功,又增加到二百万,还是被他给拒绝了,由此可见此人心性如何。

    ————————————————————

    “的确…”听了张国淦的话,严绍点点头。

    外东北的确不怎么适合种棉花,如今雨石集团的棉花种植也多集中于新疆,的确没必要在外东北掺和一下。但是,想要稳定在外东北的统治,单凭一些三心二意的俄人肯定是不行的,还给移民一些国人才可以…

    严绍把这个想法说给张国淦等人听,然而张国淦却摇头道。

    “移民自然是个好主意,问题是该如何移民,强制移民还是………若是强制移民,百姓难免会有些抵触,可若是自愿性质的,虽说外东北失地收复,举国欢腾,但百姓对那里毕竟还很陌生,当地的治安也不是很好,再加上天寒地冻的,恐怕…”

    “是啊,天寒地冻的,想让人自愿去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旁边,其他人也开头赞同的道。

    就像张国淦说的一样,强制移民,百姓肯定会有抵触,弄不好还会失去民心。眼下也已经不是封建王朝了,严绍总不能一声令下,就把一大批的人迁往外东北,哪怕他的确有这个权利。

    可若是自愿的…

    外东北那边天寒地冻的,局势也不稳定,想让人自愿过去恐怕不是很容易…

    “是啊…”严绍也叹了口气,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你们觉得这样如何…”说着严绍把身子往前伸了伸,然后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听到严绍的办法,张国淦等人都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但他们很快便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第六百二十二章 一石三鸟(下)() 
收复外东北固然是个大喜,但是时间长了,庆祝的热情也会跟着渐渐消退的。眼下国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欧洲战场、苏俄的成立,还有就是外东北的建设工作,剩下的吗,则大多都是一些生活琐事。

    事实上,眼下也只有这么一些事情值得报道,别的事情大多不值一谈。

    只是就在国人打算像往常那样生活的时候,踏出家门的人们却吃惊的发现,在各处的公示栏正张贴着政府最新的公告。

    公告上的内容很简单,为了加快外东北地区的发展,政府鼓励百姓自愿到外东北去定居,并且承诺只要是愿意到外东北去的民众,政府将会提供住处、过冬的被褥、以及足够所有人吃一年的口粮。

    除此之外,政府还承诺6岁至60岁的国人,只要自愿到外东北定居皆可获得至少五亩田地,政府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这一政策的公布,顿时轰动了全国。

    对于农民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土地,如今政府居然承诺白送土地,这怎么可能不让国人轰动。何况政府还承诺,6岁至60岁,只要愿意到外东北去定居,都可以得到土地。

    那个60岁暂且不提,6岁什么的…

    寻常夫妻只要有个孩子,这就等于是白送的地啊!

    何况这个年代崇尚早婚早育,10多岁有孩子并不稀奇,3、40岁抱孙子了也不奇怪。这么算下来,全家五六口、七八口是很正常的,一次便有可能获得三四十亩的地…

    三四十亩,这在后世看上去似乎是很平常的,毕竟寻常的承包户,在承包土地的时候都是以公顷来计算的。但是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三四十亩地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在某些地区。三四十亩地或许只能算是个富农(历史上民国时期的江西十二亩地便算富农),但是在某些地区,三四十亩地却已经称得上是地主了。

    当然,仅仅只是个小地主…

    而如果是那种光兄弟姐妹就七八个的那种。能得到的土地恐怕就更多了。不过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虽然这个年代推崇早生早育,但是早夭的几率也一样大,像是后世,生下来的孩子夭折的几率很少。

    如严绍父亲那一辈,是60年代出生的,兄弟姐妹全部加在一起大概有,唔,算算,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大概有兄妹六个人。

    而其母亲那边,则有五个人…

    这主要是因为医学发达了,孩子活下来的几率也比较大了。

    不过现在…

    医疗可比教育更难普及,眼下就连教育都还没普及呢,更何况是医疗了…

    ————————————————————

    就像前面说的。土地才是百姓的命根子,所以新政策公布之后,顿时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即便是在国外也有不少媒体进行了连篇报道,认为中国人是真的不打算回去了…

    和另一个时空不同,这个时空,政府的公信力是很高的。所以百姓并没有怀疑政府的话,很快在地方上便有一些百姓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其他百姓虽然还在观望,却也是蠢蠢欲动。

    这并不奇怪,虽然自【七五工程】和【欧战】后,国内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几乎每年都能得到极大的增长,国内工人的总数也因为这个原因而节节攀升。

    但即便是这样,中国的底子终究还是太薄了一些。

    就拿钢铁来说,寻常列强三四千万的人口,三四百万的粗钢产量已经足够用了。可是中国的人口却比这些国家足足多了十倍以上。想要在‘人均’方面赶上列强,还需要再增长十多倍才行——————当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你生产这么多钢铁,总要能消耗掉才行,不然只生产而无法消耗掉,很容易就会产能过剩,最终只会带来灾难,当然,这些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一个三四千万人口的国家有三四百万的粗钢产量,可以称得上是工业国家。可是一个四五亿人口的国家,三四百万的产量,你觉得距离工业国家这个称号大概能有多远?

    眼下的中国便是如此,虽然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想想人口啊什么的,其实中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家。

    虽然大量创办的工厂已经消耗了许多的劳动力,但是占据劳动力数量最多的依旧是农业。偏偏中国的领土虽大,可适合做耕地的地方却很少,好的耕地就更少了…

    再配合上庞大的人口…

    灾难…

    考虑到全国过半以上的耕地都在地主的手里,这又是一个灾难。

    虽然早在安徽的时候,严绍就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劝说那些地主把租子减少到三成五的程度。但是自愿减租的地主固然有,可也有些地主无论怎么劝说也不减租,还有一些地方的地租,为了防止佃户跑掉,甚至还和同村乃至同镇的地主达成了攻守同盟,一同咬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