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杂货-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初和许家那三个兄弟一起过来的,后来又三三两两赶过来几个,也在其中。

    后来又有一些学了盘炕的手艺人想要认到罗三郎门下,结果先前那些弟子却放话出去,说师傅不欲广收门徒,你们既然从他那里学得了手艺,在心里敬重他也是一样的,不必个个都与他行师徒之礼。

    这便是罗用的意思了,他身边确实也是需要一些帮手,但却并不想弄出太大动静,这毕竟是封建王朝啊,你一个人整那几百上千个弟子,那是弟子呢,还是兵士呢,该不会是想造/反吧?

    再说这人一多起来,麻烦事也多,像现在这样有那么二十几个人来来去去的,便很足够了,将来若想再扩张一下,那就等将来再说。

    转眼,时间已是五月下旬。

    廿五这一日,罗家院子人进人出,那些都是来买糕的乡人,也有从县里赶着牛车马车过来买的,一块糕一文钱,以现下这铜钱的购买力,在他们当地倒也不算十分便宜,但吃得起的人还是很多,尤其每月只有逢五这三天有做,一个月只那三回,舍得吃的人家那还是比较多的。

    后院那边,罗用的几个弟子在院子里排排坐,一人抱着一个木桶,手里拿着罗用新制的打蛋器,哐哐哐打着蛋液,待打发到了他们师傅要求的程度,便在桶上盖一块干净的麻布,送去灶房那边。

    灶房里,罗大娘和罗二娘负责将那些打好的蛋液拌上红枣红糖面粉枣泥豆沙等物,林兴乐负责烧火,有那蒸好的枣糕,也是他负责搬到小卖部那边。

    小卖部这边着实是热闹,前来买糕的人络绎不绝。人声,牛马声,不绝于耳。

    屋檐下那一只正在孵蛋的燕子,不时从泥巢之中探出一个黑黑的脑袋往下看,另一只出去觅食的,每次回来,也都要在院子里转上几圈再走。

    罗用切糕收钱的就没个闲下来的时候,四娘和五郎两个倒也很能帮上一些忙。

    至于最小那两个,被关到后院去了,给枣糕吃,叫他们和麦青豆粒儿一起玩,还有那些正在打鸡蛋的弟子帮忙看着,罗用他们也都是比较放心。

    话说廿五这日清晨,有两人一路骑马进了离石县城,找城中百姓询问,他二人欲往西坡村,该走那条路。

    城中百姓便指着城门口的方向说道:“你二人出城去,看哪一条路上行人车马最多,便往哪处走,等走到了这附近最热闹的那一个村子,便是西坡村了。”

    此二人按那指路人所说,很顺利便找到了西坡村,看到村口那个小院人进人出很是热闹的样子,一问之下,果然便是那罗三郎家宅。

    于是这二人便分工,一人在这边看守马匹,让这两匹马在附近吃吃草,看那罗家院子那人进人出的模样,这会儿应是挤不进去这两匹大马了。

    另一人则拿了信物去寻那罗三郎,找他说明他们这一次的来意,向他买些羊绒袜子。他二人打算在买了袜子以后就回离石县城,今晚在那里住一夜,明日一早便启程回长安。

    两人约定,于是负责看马的那人便在村外找了块草地,让马儿吃草,顺便自己也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歇歇,看着村口人进人出的热闹景象,也是有些新奇。

    他二人从长安城一路骑马过来,虽也有经过一些城镇,却没想到,在这个小小的西坡村,竟然能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热闹喧哗的场景。

    这时候地广人稀,整个大唐朝约莫也就那么两三千万的人口,哪能不荒凉,这时候的人见惯了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换了罗用这种从二十一世纪穿来的,看在眼里便感觉十分地荒凉。

    长安城确实是热闹,但是这天底下,又能有几个长安城。

    “怎的还不来?莫不是那罗三郎不认得信物?”等来等去,都没等到同伴从那罗家院子出来,那个负责看马的汉子也是有些着急了,奈何有这两匹马在,他也不好跑去看究竟。

    又等了好一会儿,才等到那家伙怀里抱着一堆东西匆匆忙忙向他这边跑过来,边跑还边冲他这边大声高喊:

    “哈哈哈!你定是想不到,这山野小村竟还有这般好的吃食!这糕当真是比长安蜜芳斋的点心还要好吃!一个只需一文钱,你说便宜不便宜……”

第32章 臭味相投() 
西坡村中,有一对殷姓姊妹,前几年她们父亲去边疆打战,之后再没回来,去年夏天,她们的母亲也在那一场山体滑坡中没了性命,从此便留下这姊妹二人孤苦无依。

    好在殷家翁婆都还尚在,这姊妹二人的父母和上面的伯父以及下面的叔叔并未分家,没了父母之后,姊妹二人也依旧在家中吃饭,只是免不得要看一些脸色,她们婶婶还说这两个丫头命硬,叫自己家里的小孩离她们远着点。

    上面的翁婆虽然并未说什么,那个当阿姊的却很害怕,整日里战战兢兢,生怕翁婆哪一日突然就发话说要把她俩拉去卖了。

    姐姐殷兰认为,她那翁婆心里必定也是想要把她们卖掉的,只是碍于颜面,怕村里人说话,所以才一直没有开这个口。

    这样的想法越来越深,她便有些魔怔了,每日里吃饭的时候,看着围坐在饭桌边的这一家老老小小,仿佛就像是在看一群吃人的妖怪一般。

    殷兰很少出门,每日里只管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搓麻线,七八岁的小姑娘,搓出来的麻线却是又细又均匀,半点都不比大人做的差。

    平日里把她妹妹也是看得紧,她妹妹殷朵儿才五六岁,还不晓事,常常闹着要去院子里跟其叔伯家的兄弟姊妹一起玩,每当这种时候,殷兰就会打她,打过几次,殷朵儿跟她便有几分离心。

    前些时候,殷兰听院子里一个堂姐说,罗三郎家在做垫子,他自己做完以后,还须得要人拿个小棍细细地戳,直到把那垫子戳得密实齐整了才算完。戳一个那样的垫子,能得他家两块鸡蛋糕。

    于是殷兰就想着,自己也去拿一个那样的垫子回来戳,弄得好了,每月也能挣回来几块糕,哄哄殷朵儿。

    她原本还担心那罗三郎不给,毕竟自己年岁还是太小了些,没想到那罗三郎竟果然如村里许多人说的那般,十分地好说话,先是让四娘五郎跟她细细讲了这个东西要怎么做,然后便从屋里取出一块那样的垫子,叫她拿回去慢慢弄。

    这殷兰干活着实也是个利索地,在殷朵儿那点聊胜于无的帮助下,不到十天功夫,竟然叫她给戳出了三块垫子来,而且半点都不带偷工减料的,她每过来交一块垫子,罗用都会在本子上给她记上一笔,然后再给她拿一块待加工的垫子。

    待到廿五这一日,殷兰再过来,罗用一看到她,也没有多说什么,只问她是一次都领了,还是分几次领?

    殷兰想了想,说都领了,然后她便从罗三郎那儿拿到了六块鸡蛋糕,还尽拣大的给她拿。当时殷兰还听旁边几个正等着卖糕的人在那里喊,大块的都被拿走了,要不我们还是等下一锅吧。

    捧着这一大碗糕回到家里,殷兰心中还有几分不可置信,见到殷朵儿,便先给了她一块,那没心没肺的,得了一块糕就高兴得跟什么似的,殷兰叫她要听话,自己往后还给她挣糕吃。

    剩下那五块糕,殷兰想了想,当天傍晚吃晚饭的时候,便把它们捧到了翁婆面前,也是讨好的意思,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可以干活,并不是吃白饭。

    她阿婆接过陶碗的时候,手指触到孙女儿粗糙的小手,心中顿时五味杂陈起来。

    随手把那一碗鸡蛋糕放在一旁的桌面上,殷家阿婆牵起孙女儿的小手细细抚摸,说道:“那鸡蛋糕少吃几块也是无妨,你也莫要做恁多的活计。”

    殷兰一听这话,眼眶登时便红了。

    “这是怎的了?”殷家阿婆心中也是悲怆,忙将孙女搂到怀中。

    “阿婆……”殷兰这时候已经是泣不成声。

    “阿姊,你怎的哭了?”殷朵儿也在一旁扯着她阿姊的衣袖,一脸的要哭不哭。

    殷家阿婆伸手将两个孙女搂在怀里,面上也是老泪纵横:“哎呦……我苦命的二郎啊……哎呦……我那苦命的媳妇子……”

    这老老小小的一哭起来,家里其他人也都跟着红了眼眶,就连先前说这对姊妹命硬那婶婶,也低下头去抹了两把泪水。

    此事过后,殷兰对家人的提防便不再像从前那般重了,也肯让妹妹与家里那些小孩一起玩了,她那婶婶倒也没再说什么。

    只殷兰依旧从罗三郎那里拿垫子回来戳。后来罗三郎听说她搓麻线搓得好,便让二娘拿了一些羊绒给她搓,给罗三郎家搓羊绒线,可比搓那麻线挣钱多了,也不像戳垫子那般费眼睛,活计做熟了以后,基本上全凭手感。

    殷兰现在干起活来已经不像当初那么拼命,时不常地还能在村子里走动走动,但就算是这样,她现在每个月也能从罗三郎那里拿到二十几文钱了。

    这二十几文钱能买四五斗米,足够养活她们姊妹二人,多了这一个保障,她心中自然就比从前踏实许多,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

    罗用这边,自打五月廿五那一日又被买走了一批羊绒袜之后,家里的存货几乎告罄。

    于是他最近就开始搞起手工外发来了,织袜子的活儿考虑到编织技术暂时还不打算外传,所以不好外发,搓毛线这个活儿却是可以外发的,只不过发出去的也并不是特别多,瞅准了那几个做活儿细致的,稍微发了一些出去,横竖搓那么多线出来,二娘也是织不完。

    五月底的时候罗家收麦子,罗三郎那二十几个弟子一起下地,不到一天时间就把五亩地的麦子都给收了回来,后面又忙了两日,便把这些麦子从秸秆上都给搓了下来。

    这些日子也正是村里其他人家收麦子的时候,村子里那些小娃娃们都给赶到外面去看麦子,手里拿着树枝什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