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奈三国-第4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云看着沙盘,心中推演着黄月英的方略,果然是一丝不差。赵云暗暗佩服,并欣喜地说道:“军师,既然如此,咱们何不多招一些兵马。那对咱们的计划,岂不是更加有力。”

黄月英闻听此言,苦笑道:“赵将军。咱们征兵。那也得需要口粮养活啊。咱们从幽州本土运输兵粮至此。那所消耗的兵粮实在是太大了。而咱们征召兵丁,只是为了宣告这里归属咱们幽州所有,给那高句骊造成庞大的政治压力。一万得兵丁,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正好不影响咱们的军需供应。而且,咱们征召一万兵丁。虽然不多。可是一万经过训练的精兵,又怎么是那些挹娄部落为了应战而仓促集合起来的散兵游勇可以比拟的。足够咱们辅助主力进攻的了。”

赵云点头明白。

而就在赵云、黄月英有条不紊的按着计划,接管把娄,威压高句骊,徐图夫余之时,高顺在抵达辰韩之后,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进攻。

相对于赵云和黄月英他们的任务来说,高顺的任务相对要简单的多。三韩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民族,以及拥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加上它又是一个刚刚大量吸收了汉文化,而又没有形成自己文化的民族。

幽州在有了正当接管辰韩得请求下。高顺只需要进攻!进攻!再进攻!直到把现在三韩所得当权派降伏,解除现在的三韩武装,然后再出榜安民。那就足可以顺利完成此次的任务了。

而高顺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高顺在进入辰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按着刘明嘱咐,宣布三韩从此归为箕州。然后宣读了对辰韩大酋长的委任。表辰韩大酋长为箕州侯,让其立即到蓟州城,随刘明的表章到朝廷那里朝贺天子谢恩。随即接管了辰韩得兵马指挥权。

整个过程,那叫一个干净利落。

而高顺在把辰韩大酋长打发走之后,一边收编着辰韩得兵马,把其打散了编制,重新安插。一边就开始了对辰韩,也就是如今三分之一的箕州重新开始了人事安排。

这三分之一的箕州当中,本来就已先秦遗民居多,面对同一祖先,同一血统的军队,本就没有任何的排外之心。再加上高顺所公布的幽州法度,那比前秦可要好得太多了。更比那原先受马韩人的压迫也要强的太多了。于是纷纷响应高顺得号召,推举德高望重之人出来治理如今的箕州。

而就在高顺在这三分之一的箕州坐镇改组之时,那马韩大君长,停止了部队的进攻,正式派出使者,向高顺提出了抗议。

 第四百二十一回 箕州自古就是我们的领土

“夫乃天朝上国。/余乃番邦下属。余仰慕上国风采,年贡税礼,盖不曾少。余也曾得过上国的封号,庇护。而今,余并不曾有犯上国。上国却何故兴兵犯我领土?有失上国的体统!”马韩使者高喜善大声地质问着高顺。

高顺看着这个一幅大义凛然,操着一口流利汉话的高喜善,还真是有点头疼。

如今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了,大军都已近全线展开了。这种鸟事还有什么好抗议的?可这个高喜善这么大张旗鼓的来到这里抗议,为了合情合理的收服三韩,高顺对这件事还不能置之不理。但是,高顺又是正规的军伍出身,服从命令,行军作战,那都是拿手的本领。可这辩论是非,评断功过,高顺哪有那个口条?

不过,高顺久在军校,那也不是白呆的。高顺平常的时候,每天毙,是听那些学员喊口号,那就不知道要听多少万遍了。此时高顺情急之下,一句口号脱口而出。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正确的命令是锻炼,错误的命令是磨练。汝等既是我幽州下属,服从我幽州之军令。那就不应该任何的疑问。况且,本将军此次率兵来此,乃是应箕州侯所请,平定叛乱。拯救我族百姓免招杀身之祸。这又何来兴兵进犯一说?汝等若是服王化,知晓下属的本分,自应当解散兵马,听从朝廷的差派。汝等若是不服王化,违逆圣令。汝等既是叛逆之贼。我自挥军剿之。汝等不可自误。”高顺这番话说得是干净利落,嘎嘣脆。

可这番话却把这个自认为汉朝通的高喜善,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光剩下哆嗦了。

“高将军说的极是。本来这普天之下,就是莫非王土。而此地也是我商之遗臣箕子所建。汝等百余年前,窃以为立。逼我族百姓改换门宗。如今我族百姓不甘受尔压迫。请我等拨乱反正,剿灭叛匪。汝等焉何有脸面来此颠倒是非黑白?”高顺得随军司马黄旭也在一旁引经据典的帮腔道。

本来高顺的话虽然气得高喜善说不出话来,可高喜善对此却还是心有不服。不以为然地。可是黄旭的这番话。那可真的刺中了高喜善的要害。让高喜善从内心深处阵阵的发寒。

高喜善在他们所谓地辰国,那也算是一个通儒了。对自己民族的起源。那自然是知之甚详。

高喜善深深地之道:他们这个所谓的辰国,最早可并不叫辰国。而是叫做:“箕氏侯国”。乃是中原商朝末代国君纣王的叔叔箕子因与纣王政见不合,率其封国臣民5000余人出走,而后来到这个地方与当地的土族建立的诸侯国。当武王伐纣成功之后,才将其正式封为诸侯国,被称为:“箕氏侯国”。从此,箕氏侯国作为中原的下属侯国,在这里统治并发展了近一千年。而如今本族之内的鲜于氏,那都是源自箕子地后人。

这种状况一直到了先秦统一天下之时,燕国人卫满率移民来到这里,(公元前194年)并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的政权。

但是,卫氏立国之后,并有与随后取得天下的大汉建立良好的臣属关系,于是被汉武帝出兵摧毁了这个伪政权。并在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而自那以后,残留的卫氏遗民及其他部族这才在半岛南部建立了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

如今黄旭的说法,正中问题的要害。他们乃是兴堂堂正正之兵前来平乱来的。这如何让高喜善不从内心之中发出寒意。毕竟事实真相这个东西。真的假不了。假地也真不了。那怕谎话再多,那也只能蒙蔽一时,不可能永久地把人家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

看着垂头丧气,默而无语地高喜善。高顺心里面痛快。这能用道理说服人,这可是高顺得头一回。这可比高顺指挥兵马打一场大胜仗,更令高顺感到兴奋。

高顺按捺着高兴,严肃的问道:“汝今明白否?”

“下臣明白。”高喜善垂头丧气的答道。

“既以明白。汝可回去,晓以余等知之。令其早日迷途知返。不可自误。下去吧。”高顺威严的说道。

高喜善无可奈何的回去了。

这可真是:来,是理直气壮得来。走,是灰溜溜的走。

不过,自欺欺人的谎话被揭穿了,赖以自信的信心被抹灭了。这个下场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然而。高喜善虽然明悟了,可那马韩得大君长可不这么认为。当然了,也不排除是这个大君长虽然明悟了,可是为了自己的权势,以及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基业,愣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个马韩得大君长,在外交途径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疯狂的调集了全部的人手,包括了马韩、弁韩得全部青壮。举国上下四十来万得人口,愣是召集了十五万得大兵。马韩大君长更是以此称之为玉碎。宣告给了自己所有族人,以激励族人的士气。同时也把这一行动,转告给了高顺,以此表明自己的决心。

对于马韩大君长得做法,高顺那是不屑一顾的。十五万仓促征集的兵马,哪里有可能是自己十万精锐地对手?

可高顺得行军司马黄旭却皱着眉头向高顺建言道:“高将军。那马韩大君长搞这一手,明显是在威胁咱们。十五万得兵马,那几乎就是马韩,弁韩得每家每户都有人参与了其中。这要是那十五万得兵马尽皆灭亡,那也就是说马韩、弁韩得每一家、每一户,那都要有亲人命丧咱们之手,那都是要对咱们产生怨恨的。正所谓:一家丧子,十户闻。十家哭泣,百里知。到那时,即使咱们拿下了这里,那些百姓也不会认同咱们,更不会真心的服咱们管教。况且,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里与咱们的幽州以及扬州,都有海上的商船往来。若是因此有什么歪曲事实的闲言碎语传了出去。那对咱们主公的名声,那可是极大的破坏。昔日,楚霸王屠兵二十万,尽失天下之心。可谓前车之鉴。高将军不可不防。决不能因此而为咱们主公惹出什么是非来。”

高顺心中一惊。不由得对黄旭又是感谢,又是佩服。高顺心中暗自称赞:这搞思想教育的,想问题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样。就是想得多,想的透彻。这要不是他想到这些,依着自己的主张把那些敌对的兵马全部消灭掉,这问题还真就大了。

高顺恭敬的向黄旭请教道:“多谢黄大人提醒。不然本将军险些坏了大事。只是事以至此。那些家伙顽固不化。咱们如之奈何?”

黄旭低头沉思半晌,苦笑着向高顺说道:“高将军。下官也没什么好办法。只是下官觉得,咱们也应该把此事的利害关系,以及咱们的仁政之道,尽量晓以哪些箕州的百姓知晓。同时若是能够快速出兵,直接擒获马韩大君长,然后再让马韩大君长下令解散这些兵马。此事应有可为。可是下官才疏学浅,却不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实在是惭愧。”

高顺闻听此言,立马笑了:“黄大人。您这哪是才疏学浅。您这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剩下的如何去做,自有本将军来操心了。”

高顺这样说,那可不是虚言。高顺身为军校的教官。不仅仅是训练新兵以及基层将领。高顺耳听目染,那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攻心战,宣传攻势。突击战,尖刀策略。那都是在教案上有案例可查得。高顺哪能不知之甚详。

高顺随即命令部队在汉江沿河摆开营寨。除了高顺大营的两万步兵不动之外,剩下的那八万鲜卑族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