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沧海-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有一个钱粮官提醒道:“城中钱粮丰足,也不过支撑半年有余。若是到了来年开春,周遭州县粮草无法聚集上来的话,只怕便不好持久了。”
    这番言语,立刻遭到了驳斥:“尔等舞文弄墨之徒,懂得甚的兵法战策?蜀道艰危,这凤州城背靠岐山斜谷,周军要想围城,必须封住斜谷谷口。一到寒冬腊月,大雪封山,如果周军还不能破城,如何有可能继续围城?只要这斜谷出口被周军撤围了,那便是和去年冬天一样、粮道复通,那样周军便是又一年劳而无功、师老兵疲。”
    “黄虞侯说得是!不过,若是今年再有如此机会,休说熬到周军安然自退——真到了那一天,赵都讨还不亲率大军追杀,把向训小儿杀得片甲不留!周军到时候士气颓丧、军粮将尽、长期受挫,还不是手到擒来。”
    “刘安抚说得不错,倒是某保守了。”
    一群人相互吹捧,好不恶心,偏偏赵季札坐在节堂主座上还听得津津有味,仿佛周军已经被他打退了,甚至他已经逆袭关中,直取长安城了一般。
    意淫,被一个突如其来的耳光打醒了。
    “报!兴元府急报!赵都讨,不好了,阳平关失守了!阳平关守将韩继勋猝遇偷袭,兵败被杀!余众在督军使王栾率领下退守兴元府,并沿谷下寨。”
    节堂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刚才连滚带爬冲入节堂报告的信使说了什么。或者说有些人虽然听见了,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
    兴元府,就是汉中。三国时候诸葛武侯六出祁山,都是以汉中作为出兵的根据地、屯粮地的。汉中以北,祁山谷口的地方,便是古阳平关,也就是当年黄忠斩杀夏侯渊、赵子龙一身是胆的地方。如今的后蜀国,镇守兴元府的,乃是兴元节度使李廷珪。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赵季札疯了一样冲下去,拎住信使的铠甲嘶吼道。
    “回禀都讨,阳平关失守,韩继勋战死。王院使退守兴元府投奔李节帅,并沿谷下寨阻挡周军。”
    “把这个动摇军心的家伙推下去斩了!”
    “都讨大人,冤枉啊,小的当真是兴元府而来的信使,九死一生翻山越岭才到得这里,入城时还伪作周军衣甲,这才蒙混通过围城的。不信可看小人贴身收藏的密函,上面乃是兴元府李节帅亲笔、印信。”
    “胡说!那周军是肋生双翅、飞越群山的么?阳平关位于斜谷尽头,我凤州大军堵住斜谷谷口,如若有大股周军深入斜谷进兵,我焉能不知?若是真有此事,我军早已出城突围,破周军后路,断其后路,周军怎么可能直接杀到阳平关下!”
    “回禀赵都讨,周军不是从斜谷进兵的呀!周军一支偏师,在一个名叫赵匡胤的都指挥使率领下,从子午谷进兵,一路翻山越岭,直插阳平关下……”
    “混账!子午谷怎么可能进兵?当年诸葛武侯六出祁山,魏延匹夫便献过从阳平关走子午谷直趋长安城下的昏招,被诸葛武侯痛斥弄险,随便一旅偏师于山险要隘之处设伏,便能让子午谷内进兵的人马尸骨无存……”
    赵季札用一种狂热崇拜的语气,复述着当初诸葛亮痛斥魏延、不能从子午谷弄险进兵的理论,但是越说声音越轻。要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呢?
    ……
    子午谷,是秦岭六条连接西南汉中地区的大道中最险峻的一条,历史上多次有兵家企图偷渡,但却从来没有人成功。
    在古代,穿越秦岭去往汉中、上庸以及其他最终可以入川的道路。主要有六条,从西到东依次为:陈仓道(斜谷)、褒谷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秦岭地区山高谷深,尽管这六条大道全都占据险要。但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它们当中的另外五条仍然许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
    这其中,仅有子午谷里的子午道,却是这六条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谋划偷渡、但却从来没有成功过的险峻要塞。所以,后世史学家才才发出了”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感叹。子午谷道开辟于先秦时候,汉王刘邦入川时走的就是子午谷——只不过那时候楚汉停战,所以刘邦是在和平年代通过子午谷的。
    刘邦入川时,烧毁栈道,所烧的,就是这子午谷中的栈道。后来重新出川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世人只记住了被暗渡成功的陈仓道、也就是斜谷道;却忘记了扮演掩护作用,被“明修”的子午谷道。
    因为刘邦麾下第一名将韩信,以及后来的诸葛武侯,都宣判过子午谷是兵家绝地、绝不可能有人从这里进兵成功。
    当然,诸葛亮的威名,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响亮的。魏延被诸葛亮否定了的那条兵出子午谷的计谋,也不是没有被后世的“诸葛黑”试过。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大将桓温便是一个著名的诸葛黑,他一生以为诸葛亮的用兵之道不足为鉴,力挺魏延当年献策的进兵法门。可惜桓温复制了魏延的进攻路线之后,东晋军还没通过子午谷,就被长安出发的前秦军埋伏了,全军覆没。
    如果钱惟昱没有出现,任由历史自由发展的话,那么再过六百年,明末时候的“闯贼”高迎祥,也会在通过子午谷、偷袭西安城的时候,被明军将领孙传庭伏击,兵败身死。
    赵季札当然不可能知道如今还未发生的高迎祥孙传庭战例,不过这不妨碍照本宣科读兵法的赵季札直接相信诸葛亮的铁口直断。殊不知,韩信和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是绝地,那是建立在充分地侦察和准备前提之下的。哪怕是历史上的司马懿,也并不是如《三国演义》小说家言当中那般“知诸葛一生唯谨慎,必不敢出子午谷、不必设防”的。
    于是,赵季札就悲剧了。
    更要命的是,唐末的子午古道,和隋朝以前的子午古道还是略有不同的,和明末的子午谷也不同,唐朝的子午谷,可谓是中国上下三千年中,路况最好的时代。
    隋朝以前,宋朝以后,子午谷不但道路崎岖、天气变幻恶劣,而且部分最为险要之处,只能仅容步卒攀援而过,绝对不可能通过大车,甚至连骑兵策马而过都做不到。但是唐朝的子午谷,是仅有的、可以全程策马通过的。
    这一切,全拜杨贵妃爱吃荔枝所赐。荔枝这种作物,离开枝头不过三五日,就会变色、逐渐失去色香味。后人对于运荔枝的办法,往往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来浪漫的概括,却不想想,从岭南直接策马奔驰到关中,又岂是那么几天就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唐玄宗给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岭南韶关一带的地方官,每年把百姓种植的荔枝树整颗连同根系泥土一起掘出来。然后装上大船,利用潇湘诸河水运进洞庭湖、再转入长江、汉水。沿着汉水溯流而上直到汉水尽头的秦岭边缘,然后才摘取荔枝上岸,用快马鞭策直奔长安。因为在汉水上游之前荔枝都没有离开枝头,是连树整颗挖过来的,只有最后从秦岭地区实在没有水路可走了,采用奔马完成把荔枝摘下来后送到长安的最后一程。
    杨贵妃吃的荔枝,就要通过子午谷,所以玄宗一朝,花了上万徭役民夫的性命,翻修过一次子午谷的官道,让这条路拓宽修缮到可以放心奔驰骏马的程度。
    赵匡胤,好歹做了一件好事,他让原本只是用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子午谷道,扮演了一次奇兵突击的载体。
    
    第294章 魏延附体
    
    时间线再次回溯五天。长安城中,看上去丝毫没有大战临近的表象——虽然关南地区的大周军队,与蜀军已经多番攻战,但是长安毕竟是一个远离战场的所在,无论是王景还是向训的主力,都至少已经在长安以西偏南四百里外,蜀军根本就摸不到长安的边儿。
    唐亡五十载,古都长安也从煌煌国都沦为一个被战争屡次摧残,仅余残躯的病汉。那斑驳的城墙,最后一次得到修葺还是岐国军阀李茂贞抵抗朱温时候略微修过一次,其他的便全部是唐时的遗物了。暮气沉沉的城墙,围起的是一片正在复苏,却略显后劲不足的黄土。
    正是在这五十年里,关中因为反复杀伐、焚烧、荒芜,从沃野千里,逐步退化成了“黄土高原”,在中原的地缘政治当中,其地位也逐渐被汴洛之地彻底取代。(历史上再过十年,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已经不得不下令“禁运关陇大木”的政令来保护关中的水土植被,丞相赵普也曾因利用私权让家人违法贸易关陇大木而受到责罚)
    长安城内,静静地驻扎着一支约摸四千人左右的骑军,六七千匹战马。统军将领,便是如今还背着“殿前司马军左厢第三军都指挥使”的赵匡胤了。大约十天前,他向西南行营招讨使向训奏请、在周、蜀两军连续相持的情况下,出奇兵偷渡子午谷直捣兴元府门户阳平关,但是被向训否决了。
    幸好,这一两年来,赵匡胤在殿前司禁军中没有少和上级拉好关系,向训这里走不通,赵匡胤就找李继勋直接奏报给柴荣。李继勋也算是赵匡胤的拜把子兄弟了,高平之战中两人也是殿前司里升的最快的有共同的派系利益,帮着奏请一下还是可以的。
    赵匡胤在密奏里说的很明白:这就是赌一把冒险,如果蜀军镇守凤州的赵季札和镇守兴元府的李廷珪这两个人里,有一个不是白痴的话,那么赵匡胤和他的四千嫡系骑军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赌赢了,恰好这两人都是军事白痴,那么,秦凤四州,以及整个汉中以北的蜀地,就会一鼓而定。
    继高平之战后,柴荣决定再赌一把。反正柴荣如今也算是针芒在背,如履薄冰——别以为显德三年的柴荣,就已经是彻底收服了国内所有军头。高平之战洗了一堆老爹郭威乃至刘知远时代留下来的老人,换上少壮派的嫡系,不过那还远远不够,和蜀国的战争已经迁延了一年了,必须尽快分出胜负。
    然后,就有了赵匡胤的这次赌命。
    从长安到阳平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