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许大人官场实录-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的要了赵家的半条命了。

    前面说过,夏家发力的点是西北军的粮饷问题。自古以来,只要涉及军队,涉及粮食,无一不是重中之重,更不用说夏家现在找的这个点,更是把两者都包含了起来。自从夏家家族上书,就瞬间成了朝政的中心。

    夏家的意思也很简单。自开国起,夏家就从户部开始上手,一路坐到户部尚书的位置,不说鞠躬尽瘁,至少也是勤勤恳恳,半点不敢松懈。因着夏家本身而言,并不缺金少银,因此夏家子弟进入户部,不说廉洁奉公,至少在大头上向来是不敢多拿一分的。

    但是这几十年下来,朝廷上上下下却无一不流露着夏家吝啬,贪财,不知足的称号,夏家冤啊

    经过夏家众人一路上下几十年的研究,发现最先喊出夏家吝啬称号的源于下面百姓,尤其是军队中人,证据便是这些年众人的粮饷军衣,向来没有足额发放过,不是这么短缺,就是那边少量。时间久了,大家自然觉得,是主管户部的夏家做的‘好事’。

    定是夏家昧下了大家伙的银钱,才导致大家都饿的惨兮兮的!

    可是天地良心,夏家子弟即便在每年的冰碳孝敬上敢动些手脚,但是对于军队,夏家向来保持着极高的尊重和崇拜感(以后省略五千马屁),如何敢在这上面动手脚。只是因为户部向来事务繁多,夏家自然要先顾大家再顾小家,因此直到现在,夏家才算是掌握了证据。

    军队一直以来的却衣少钱,不是夏家做的好事。而是兵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无耻的昧下了大家伙的东西。最直接的证据,便是最近一次西北军下发的粮饷。

    因为有心,夏家对于这次西北军的粮饷,无一不是证据确凿的登记在册,不说一分一厘都清清楚楚,但是至少大笔开支都是有帐可循的。但是即便这样,等到粮饷发放结束,夏家喊了忠心的仆役前往西北,却看见不少军士身上穿着的依旧是去年下发的夹袄,经过整整一年西北寒冷天气的侵袭,很多军士身上的夹袄甚至没有寻常人家的布袄厚实,可以想见,这些粮饷必然是经历了某些人的侵吞。

    夏家家主一边说着,一边把怀疑的眼神投向兵部尚书。要知道每年户部下发的粮饷衣裳,可是都要经历兵部的过渡,才能一件件,一两两的下发到军士手上的。自己这边没有丝毫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那就显而易见了。

    这件事情,关系到自己以后在军士心中的信誉和威信,必须不能认啊。兵部尚书战争出身,一身的硬气功练得如火纯情,甩嘴皮子当然不是夏家家主的对手,辩解了几句,反而被挤兑的越来越慌。情绪激动之下,嗯,双手也就不听使唤了。

    一时间朝会上瞬间由菜市场变成了战场,夏家虽说文官出身,但是但凡家族,向来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夏家习武的,武力值高的子弟也不是没有。眼见着自家的家主都挨揍了,没说的,就是上啊

    而对于兵部尚书来说,甩嘴皮子自己的确不是对手,但是论起拳头,自己要是输给一个文官出身的尚书,那才是真的丢了脸面。一时间干脆敞开了手脚,在殿上就开始‘啊啊呀呀’起来。他一声的硬气功,等闲人近不得身,一掌上去愣是半点没反应。反而被他拿住了,不是一拳头上去就是往外旋出去。

    因此虽说这夏家家主做足了准备,等待众人被门外的禁卫分开,夏家一群人依旧看起来是惨不忍睹

    。夏家家主那个老泪纵横啊,满脸的褶子都被哭花了。只嚷着自家受了委屈,受了无妄之灾,自家亏大发了,就差撒泼打滚的要求圣上给个说法了。

    许哲虽说没有亲临现场,但是在李明显的笔墨下,几乎都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乱局。看着李明显笔下打断的情景描述,许哲又是好笑又是感慨。果然不愧是大明朝地位最高的六人之一,真要舍起脸来,一般人还真是拍马难及。

    在夏家家族一顿的撒泼打滚下,圣上终于受不了的开了口子。责任刑部尚书为首,礼部,吏部尚书为辅,三人牵头,彻查西北军粮饷一事。当然,相关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为了避嫌不得参与案件的进展过问,并且案件所有细节在结案钱均要对两位隐瞒。

    这结局看着没什么说法,但是要知道夏家家主做为户部尚书,避嫌不参与案件过问,大不了就是绕着刑部走,不去瞎打听。但是兵部尚书是有本职工作的,这一避嫌,几乎就等于闭门谢客,暂时回家了。

    而且看着圣上的意思,这结案前不得参与,那这结案时间在哪里。若是一天不结案,是不是就一天不得入职,若是一月不结案,一年不结案呢?兵部的事情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若是一年到头都没有尚书镇守,岂不是乱了套。

    可以说夏家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拉了一位兵部尚书下马。若是以后赵家运营不当,说不得这兵部尚书的位置,也就保不住了。

    如果说后宫的女人们只是让赵家头疼,那夏家的这套组合拳就真的要了赵家的老命了。做为一个最后才投献的家族,赵家本身在大明朝的政坛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唯一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也是自家耗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折腾上去的。

    就这样,自家和现任兵部尚书的关系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密。如今因着自家,直接把与自家有关系的兵部尚书给拉下了马。若是自家没个满意的交代,说不得自家和兵部尚书以及其背后势力的合作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

    这对于已经有没落趋势的赵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当然,夏家这么豁出去的做事,对于自家自然也不是没有损失。在朝廷上,夏家这么一做,算是彻底和赵家撕破了脸。以后有赵无夏,夏上赵下,即便是为了家族颜面,也必然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的。

    而且夏家这么疯狗似的胡咬一通,直接把已经成了乱局的朝政变成了一锅粥。之前因着一个阁老的位置,儒家和心学就已经在互相撕破脸,你来我往的斗得热闹了。赵家和夏家同属世家出身,本身应该同舟共济,共同御敌。现在可好,自家人先干上了。

    论着常理,兵部尚书的位置应该算是法家的。而法家一干人等,大多是征战沙场的莽汉。偶尔几个熟读兵书的,必然是出身兵法世家,承继了韩非子,孙子之类的兵法大家,拥有渊源家族传承的。而兵部尚书,自然也是承继这一大家的兵法世家。

    本来朝廷中的阁老之争,法家并不愿意参与过多。毕竟对于大部分军士而言,偏好的梦想还是征战沙场的多。因此虽说儒学和心学打的热闹,法学一众人大多还是保持着隔岸观火的心态。当然,也不保证是想着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现在夏家这么一搅和,直接把法学也拉入了这个泥沼中。涉及兵部尚书已经整个兵部官员的清誉,即便法学再怎么不愿意,也必然要出面给个说法的。若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法学依旧当做缩头乌龟,不说兵部尚书的位置不保,便是以后在朝廷中,法学也将再无立足之地。

第145章() 
许哲对于夏家的这手棋,秉持了怀疑的态度。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县令,身份低微,即便有所怀疑,也不过只能背后嘀咕几句,影响不了大局。但是对于能够影响大局的某人来说,就是有些挠头了。

    譬如李泽源。

    按着他原先的想法,把许哲的条陈内容透露给跃跃欲试的夏家,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一方面是为了让一直心中不安的夏家冲做先锋,试探试探许哲以及其背后的虚实;另一方面,也是借着夏家的力量,制约赵家在天湖书院的发展,顺便分解心学在朝廷中的凝聚力,缓解最近一段时间儒学的压力。

    毕竟即便李泽源再有三头六臂,心学传承至今,手里的明牌暗牌不知道有多少,儒学百年的发展光阴,想要一举绊倒他在朝中的地位,还是很吃力的。甚至目前而言,因为心学在朝廷中的全面发力,儒学只能被迫收敛,转为下风。

    在这个背景下,有了一个光明正大可以打压心学的机会,即便明知是坑,李泽源也得踩下去。按着他的想法,即便赵夏两家的争端最终在心学内部的调解下化解,也好歹能为儒学争取了一段时间。

    而对于现在的儒学而言,最缺的,便是时间。

    只是没有想到,夏家的胃口这么大,直接把法家也拖入了战场,甚至拉下了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要知道自从四年前的柯正元案后,心学就一直处于一个全面收缩的状态,即便和儒学的不停争斗,本质上也是为了护卫住自己一直以来的位置,并没有对外扩张的趋势。

    而夏家现在的这一手,却是捅了一个天大的篓子。军饷事件后,不管心学众人如何想的,至少目前上,他们是无法舍弃掉眼前的这个大蛋糕的

    。而做为儒学来说,因为发展时间短暂,大部分的成员都是文官出身,些许武将现在也大多在底层奋斗,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可以顶替位置的人,却是难上加难。

    因此夏家现在这一手,却是捅出了一个心学和法学争斗的点来。而对于大部分都是文官的儒学而言,区区一个兵部尚书,并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没有吸引力就代表没有竞争力,这场关于兵部尚书的位置之争,却是把儒学排除在了概念之外。

    而因为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心学众人不管心中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必须得站在夏家一边,帮着争夺现有的机会。可以说凭借着一个兵部尚书的位置,夏家就把心学众人绑在了自己的战场上,让赵家有苦难言。

    好一个老谋深算的夏家家主,好一个老谋深算的夏家。

    李泽源看着一直在上蹿下跳的夏家,再看看一直按兵不动,稳坐钓鱼台的冷面御史,似乎隐隐之中感觉自己犯了一个大错。

    仔细想了想,又摇了摇头。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