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许大人官场实录-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许哲知道许氏的心里话,估计眼泪得流个半缸。

    完全get不到许氏心里话的许哲还在傻乎乎小心翼翼的哄着媳妇,丝毫不知道自家媳妇的心里已经转了几百上千道弯。

    等到许浩元走进内院的时候,就只能看着许哲傻乎乎的扮演大灰狼cosplay,颇有些彩衣娱亲的样子。对此许浩元见怪不怪,只是轻轻咳嗽了两声。

    许氏在许浩元进门就见着人了,轻轻推了推许哲:“今天就暂且算了,你先去做事吧”这腔调拿捏的,简直就像是大台子上面撑场面的台柱子。

    许哲心里松口气,偷偷擦了擦额头不存在的汗迹:“好,咱们明天继续聊。”说完对着许氏平平的肚子挥挥手:“宝贝爹爹走了,咱们晚上见哟”胎教很重要,教育要从精子抓起,人生就应该赢在起跑线上,耶

    许浩元看着许哲毫无脸面的卖萌求爱,再看看一脸淡定异常端住的许氏,心里缓缓叹口气:这也不知道是谁在哄谁。

    “你今天不是去雍州么,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一不留神,许哲已经走到面前了。

    许浩元转过身子跟着许哲出去:“本来准备跟着车子回来的,但是等他们的时候看见孙大人家里的牛车,就顺便搭了个顺风车。”孙大人就是邕城民典孙茂中,因为村中作物丰盛,因此经常会牵引牛车去雍州,许浩元应该就是碰见的他家办事回来的车辆。

    “哦,今天喊你们过去是有什么事情吗?”许浩元接任主簿以来,这是第一次的召集会议,每个县城由主簿和教化二人一起参加,因此许哲还是颇为注重的。

    “是关于学子赶考的,明年恩科之事已经广而告之,不出意外学子们就应该开始陆续往京城赶去了。雍州水运发达,向来是赶考学子求学路过必经之地,外加上咱们邕城这边应该水运已经疏通,估摸着以后也会有学子陆续赶来由邕城上船,赵主簿希望我们做好接待工作。”

    “接待工作,怎么接待?”前面的话许哲理解,最后一句可就有玄机了。

    “还能怎么接待,无非就是送钱给住送粮食罢了。”孙德远站在内院小门口那边等着,看着许哲和许浩元二人出来顺口接了一句。待在邕城好歹几年了,条条规矩懂得比许哲还多。

    “家里有钱的都自己包船,实在不行的也有仆从照顾。只要有钱,一路上驿站民宿的都能住。我们接待的就是那些没银子的,好点的还带着几个铜板,差一点的就是光棍条子一个;一路上就靠着沿途混吃混喝,或者代写书信什么的挣点小钱,混到目的地去了。”

    虽说大明现在重文轻武,但是但凡读书人,除非考中举人,没钱的还是一大把。穷秀才,穷秀才,却没有听说过穷举人的。考取秀才,只能保证衣食无忧,好点的在乡里混个教书先生当当,比如之前许哲认识的‘虞美人’,差一点的就只能靠朝廷减免的那几层赋税混个肚饱,想要存钱却是困难的。

    自古穷家富路,在家里吃喝都是自给自足,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都能省下来。但是出了门,睁眼就得花钱,吃饭睡觉赶路洗漱,都是一笔笔银子撑起来的。科举三年一次,考试地点大多在各自省会的贡院,或是大明朝的首都:京城。古人交通不便,离得远的甚至提前一年出发的都有。因此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取士,都堪比一场古代版的‘春运’。

    有些穷秀才实在没钱的,干脆背着一副书囊就出发。书囊书囊,自然只有书本,没有阿堵物了,了不起多塞一把破伞,两件换洗衣服,其中还必有一件体面点的,留着到了目的地交流文会的时候穿。

    这些穷秀才们凭借着自身功名在省内畅通无阻,因为没钱一个个的经历也是颇为传奇。有好事者整理自己一路见闻,才子佳人,荒村破庙,加上自己有意识的夸大,倒是惹得不少无知群众惊叹连连。

    这些事情看着光鲜,其中辛酸却是只有自己知道。大明朝副本开发不够,野外荒地一片片的连着。穿越野外的时候,有间破庙栖身已经是非常好了,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野外随意找个地方席地而睡,真正的以天为铺地为席。有些运气差的睡梦中被蛇虫鼠蚁什么的咬上一口,糊里糊涂送了命的大有人在。

    因为都是有功名在身的学子,大明朝又对读书人颇为重视,因此对于这种事情,各地官员向来颇为头疼。这次加开恩科,估计有部分读书人连钱都没存好,估计又是急匆匆的就出来了。想到之后要在荒野之地发现一具具读书人的尸首,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顾不上的地方没有办法,顾得上的地方就只能尽量帮忙了。张主簿这次喊大家的意思,就是这个了。希望各地在有读书人过境的时候能够尽可能的给予帮助,至于给予什么,由各地自己做主,当然,这个肯定是列入各地县令的年度考评的。

    花钱买好评,度还要自己掌握,张太守这招胡萝卜是掉的好啊,完全是无本的买卖。想必参加的各个县令现在都很头疼了。治下富裕点的还好,就当是同为读书人互相帮助了,说不定还能在士林搏个大度的美名。但是治下贫困如之前的邕城这样的,那就是道大难题了。

    “我们邕城最近有读书人过来吗?”之前邕城不仅贫困,还交通不便,基本也没什么读书人过境。但是最近三岔河刚刚通清,由邕城入河运便利许多。

    “也不知道这些读书人都是哪里得到的消息,咱们船运还没开始呢,就已经有人聚集在上延那边等着了,看着打扮应该都是泗水那边的。”

    泗水在邕城北部,和邕城接壤,境内没有水源,自然没有水运船只。往年泗水的读书人都是向东往安平出发,在安平靠近雍州的地方登船,行程对比邕城较远。这次邕城通流,自然向着近点的地方出发了。

    许哲头疼了。

第40章() 
孙德远说的没错,现在上延热闹的很。

    各处前来的读书人把上延聚了个满满当当,本来一辈子见不到几次的读书人现在一群群扎堆出现。因为没有专门运人的船只,上延镇长只能把之前的采砂船临时拆卸一番,当做运人的船只。那些读书人也不矫情,一个铜板一个人的也陆续上船,着实让上延镇长摸着胡子乐了一把。

    只是没几天,就有去了雍州的读书人回来了。原因是雍州的船运虽然发达,但是每日登岸的船只总是有限的,有些暂且无法上船的人就只能滞留原处。但是雍州本来繁华,居住不易,想到邕城坐船只要几个时辰,居住却比较雍州便宜许多,很多人就准备暂且住在邕城,等待有船只路过或者自己有机会上船再走,反正已经和当地的船老大打过招呼,每隔几日前去探探消息便好。

    一来二去,上延包括东柳就开始陆陆续续有读书人聚集。这些读书人虽然各个有文化,却架不住人穷啊。读书人多了这代写书信的行当一日日的往下掉价,没看着镇上本来摆摊子的老头子这几天干脆就不出来了么。身上没力气又不可能进山,找不到活计,这一日两餐的,能有钱买个馒头的还算不错,大部分人只是喝着水瞪着绿油油的眼睛看着镇上的人,有受不了的就邀请他们上门吃一顿。

    这一顿两顿的还可以,时间久了就都受不了了,一个个的避着秀才们走。外加上人多地方不够睡,有些就在路边角落铺个铺子就躺了,弄得两个镇的大姑娘平日里都不大敢出门。上延和东柳的两个镇长急的头发都白了,却是没招了。

    正想着上县城诉苦,许哲来了。

    许哲其实也是被逼来的。

    秀才们没钱,一个个拜访起老父母却是积极踊跃,许哲在县城蹲了几天,光顾着接待学子了。一个客套下来,再考校考校功夫,基本也就半天没了,而且学子贫穷,在许哲的地头上,走的时候总得给点路费吧。当然,这估计也是那些秀才拜访的真实目的。

    如果许哲家中有个白来亩田地,或是为官多年,出点血也就出点血吧。关键许哲之前就是一贫如洗,也是苦哈哈的穷秀才考上来的,唯一比这些读书人好一点的大概是许哲统共考了三四次,家里没破产而已。这年头,家里没点银子,真的不适合读书。

    要说来了邕城,许哲忙着和郝少雄斗法,这才稍稍淡定。而且邕城本身贫瘠,为官一任,总不能把地皮都刮了吧,还是要悠着点的。也就这几个月,石头山的花红分下来,才开始有些积蓄,家中稍稍缓和而已。

    就这样,这几天的秀才拜访拜访,家里估计又要开始咕咕叫了。没看着许氏又开始偷着模的数小金库了么。没办法,既然无法躲避,那就迎面而上吧。许哲想着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也就往上延这边来了。只是看着上延和东柳这两个老镇长看救星一样的眼神,许哲简直是亚历山大:

    他也没银子啊

    可是上延和东柳两个镇的镇长不管啊,你是县令,现在有事情当然是责无旁贷的,必须上,不上也得上啊。于是许哲就被强夹着来到了码头边上。

    说是码头,其实也就是之前开挖时候踩出来的一片空地,因为本身这块地方是之前采菱船停靠的地方,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几块木板垫着,这次开挖河底淤泥干脆就从这里开始,逐渐挖大了。

    本来许哲的预计,是准备以后把这边逐渐铸造平整,再在河边上建几所船只的停靠点,慢慢的打开架势。因为本身邕城也没有什么着急运送出去的东西,大可以自给自足,靠着赋税慢慢搭建。

    这可倒好,秀才们一来,直接把自己准备的码头点变成了菜市场。因为源源不断的来人,上延好多村户都喜欢挑点东西来这边转转,卖不卖的出去另说,光是见着的热闹就可以回去好好嚼一嚼了,要是真的卖出去了,也给家里添个进项。

    因此许哲见着的,就是各色人等逐一出现,不少人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