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臣夫人重生后-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你跟前而已。旁人哪里有那个心思。”

    “真是越发不要脸了!”俞菱心忍不住笑着啐他,“什么话都说的出口,还还”还了两回,这“爱妻如命”四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满心里的欢喜与甜蜜仿佛潮水一样,她唇边的灿烂笑意更是压都压不住。

    “还如何?还没有行动是不是?那为夫这就补上。”荀澈笑着去亲她的唇,随即又沿着脖颈向下流连,动作熟稔而温柔,只是也不得不带了几分隐忍。

    俞菱心回手亦去抱他,甚至还轻轻咬了咬荀澈的耳垂:“你若是实在”

    荀澈的眼睛不由一亮:“真的?”

    俞菱心咬了咬自己丰润而娇美的下唇,轻轻应声的喉音几乎低不可闻。

    很快,晴雨轩外侍立的丫鬟与护卫们便尴尬而默契地又向外移开了两步。而脸上微红的甘露抬眼之间刚好看到陈乔拿着书信快步而来,便伸手一拦:“若不是太着急,就等等罢。”

青宫() 
陈乔犹豫了一下;看了看甘露微微泛红的双颊;又看了看众人站立的位置;不由挠头。

    但踌躇再三;他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前;在房门外甚至又停了停;才尴尬地禀报了一声:“二爷;青江的信到了。”

    一时间,万籁俱寂。

    主要是陈乔背后发寒,舌底发苦;整个人都很有些僵硬,甚至不敢去看甘露等人——作为荀澈身边最亲近的随身护卫,他当然知道自家世子爷对少夫人的迷恋;以及这些日子少夫人的身孕;让荀澈到底有几分欢喜,又有几分煎熬。

    可以说很是漫长的几息之后;里头终于还是传来了荀澈的干咳;以及似乎仍旧清朗而沉稳的声音:“是霍爷的手书?”

    说着;便开门而出;一袭家常的月白袍子仍旧十分整齐;俊秀面孔上也平静无波;好像就是刚从书房读书而出一样。

    甘露等人并不敢抬头去看荀澈,陈乔则是深深躬身的同时连忙双手将书信奉上,背脊越发僵硬——世子爷的不爽;他还是听得出来的。

    然而下一刻;当荀澈拆开了书信一目十行地扫了一遍,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的神情还是让身边的陈乔,以及披衣跟出来的俞菱心都察觉到了不同。

    “你先休息罢,我去书房回信。”荀澈折身又亲了亲俞菱心的额头,随即便带着陈乔快步离去。

    俞菱心看着他脚下的步伐居然比平时要快上不少,面上虽然含笑应了,心里却微微提了起来。

    今生的一切都变化了那么多,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宣帝朝的夺嫡纷争,风起云涌、格局变化之间,接下来的斗争只会更加激烈。

    事实上也正如她心中所虑,当晚荀澈便是直到深夜才重新回房,而转日一早又匆匆出门,随后的数日都是早出晚归。

    俞菱心没有问太多,她大概知道荀澈的盘算,至于一应细节,既然没有什么能够帮助的,就还不如安心养胎,闲时除了与婆婆明华月和小姑荀滢说话,也会看一看邸报,以及问一问白果如今外头明面上的流言。

    随着三月份天气的回暖,有关祁烽叛国通敌案子的审理也渐渐落定。跟荀澈所说一样,祁老将军果然是存壮士断腕之心,亲自拖着年迈病体赴京请罪,几乎就是要自刎殿前,只求宣帝给祁家留一条残存血脉,让完全不知此事的幼子幼孙一脉不至全然断绝。

    宣帝到底仁厚,而为祁老将军求情者亦不少。不管是因着当年老将军的赤胆忠心确实对祁家有些情面,又或者只是单纯不想让程家就这样全身而退的心怀鬼胎,总之各样的保奏本章还是陆陆续续的递上,最终到得三月中,宣帝在与大理寺、刑部、兵部重臣并阁臣商议之后,定下了对祁家的发落。

    祁烽本人自然是立斩无赦,其父革职,其母有刻意中伤程雁翎、动摇军心之罪,赐自尽。余下兄弟族亲等,与祁烽亲近勾连者皆斩,查明无关且不知者革职,祁家阖府抄没,但念在祁老将军早年功勋,另赐白银千两,回乡养老。

    而镇北将军程千里身为郴州军主帅,亦有失察之罪,不过清查之事,亦有功补过,因而只是罚俸斥责,小惩大诫。至于程雁翎与祁家的姻缘之份,至此亦彻底终结。

    但此事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再次在京中引发什么议论了,因为在三月十四,宣帝对祁烽案定论之前,阁臣之中已经有人再度提出了有关议立太子之事。

    莫说从正月十六,程雁翎回京之时就基本算是给祁烽案敲定了的一个大局,就算是该案仍有争议,其紧要之处,也万万比拟不了青宫储君之位的议立,大盛万里江山的传承。

    而且,这次宣帝虽然仍旧没有在储君人选这个问题上表示出明确的偏向,但口风却带来了更加暧昧而含糊的信息,当廷回应阁臣的意思,几乎就是让群臣百官畅所欲言,尽可提出对未来太子人选的看法与奏本。

    其实有关立太子之时,在天旭九年,也就是四皇子赵王六岁的时候就曾经有臣子含糊地提过一次,明面上的意思虽然说是有嫡立嫡,保举赵王,然而实际上赵王的自幼体弱,以及昭阳殿远不如长春宫圣恩深厚,人所共知。因而那一次与其说是议立,倒不如说是试探,试探宣帝对待后妃并膝下诸子的态度。

    那个时候的宣帝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理由是诸子皆幼,容后再议。而后天旭十年便是北戎进犯郴州,有关储君人选之事顺理成章地就被延后了。其后数年,每年也都会有人或明或暗地再提一提,而宣帝的答案总是一致的,再议,再议,再议。

    对此,荀澈甚至私下跟俞菱心暗暗评论过:“皇上性情仁厚随和,大盛历代帝君,空前绝后,无人可处其右。”

    当时俞菱心就白了他一眼——你想说皇帝老儿太优柔寡断了是吧!

    不过这话到底还是不能直说的,夫妻二人心照不宣,这话题也就带过了。

    再回到眼前,宣帝这次虽然看似仍旧说了“再议”,却并非是一味拖延,而是当真叫群臣百官,议论保奏,大约也是从当初仁舜太子朱伞之事开始,终于意识到此事已不能再拖。

    但群臣议论归议论,从三月十四开始,一直到三月底,魏王大婚终于举办之间,廷议之中都还是一片热热闹闹的太极景象,人人都好像对确立储君之事很有些看法和想法,然而却也没有几个位高权重之臣正面提出人选之议。再说白了,就是群臣几乎都是在一边议论一边观望,并不愿意轻易明确表示出自己到底站在哪一边。

    即便是因着姻亲关系,或者多年来都立场鲜明之臣,在这个局势之下也不愿意先开口保奏,同样随着廷议之中一波又一波的话题,在继续试探宣帝以及同僚的态度。

    这样的局势一直持续到了四月初二,也就是魏王终于大婚迎娶了文若琼,以及另外四位良媛之后的第三天,宫中忽然传出消息,四皇子赵王突发急病,全身长满疹子,情势甚危。

    宣帝为此大为焦急,虽然文皇后没有得到宣帝多少爱重,长期以来体弱的四皇子也不如二皇子三皇子这两位异母兄长在父亲跟前讨喜,但再如何,赵王也是宣帝的亲生儿子,父子亲情,到底连心。

    于是随后几日的廷议中,关于储君之事的讨论就少了很多,毕竟“立嫡”之说原本就是争议的主题之一,但是赵王这样突发急病,又自幼体弱,说难听点就是都不知能否活到成年,非要立嫡,其实对大盛江山的传承并无保障。可是这话也不能直说,否则就是咒诅皇子,这样的罪名谁也担不起。

    刚好今年的春闱定于四月下旬,便有见风使舵的文臣,看着宣帝的脸色,提了一本有关科举取士、书院子弟之类的事情,勉强也算个缓冲,宣帝随口应声之间,上行下效,群臣半是默契半是回避地,又议了两日有关春闱。

    而这个对于京城中的大多数中等官员家庭而言,其实是比储君之位更关心的话题。比如俞家,便是一例。

    虽然前世俞家的陨落是跟夺嫡有关,但是对于行事素来还算本分的俞伯晟而言,从心里其实是没有想过要如何搭上未来的储君从而飞黄腾达的。

    即便今生女儿嫁到文安侯府,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秦王一脉的支持者,俞伯晟也仍旧没有在夺嫡之事上太过关注,反倒是更多在留意俞正杉和俞正桦的功课。

    俞正桦如今还不到十岁,正是专心读书打基础的时候,倒是更不受什么时局影响。可俞正杉就不太一样,他如今刚到十五岁,秋闱已得了少年举人的功名,现在的春闱正是在可下场亦可不下的两者之间,俞伯晟为了侄子的前程,便很有些犹豫。

    俞菱心自然也是关心的,加上四月初正是春夏之交,风和日丽,小郗太医也说虽然如今月份大了已经显怀,但还是可以适当走动,舒活筋骨气血,索性便叫白果等人仔细伺候着回了一趟娘家,探望祖母和父亲,也是看一看听说最近有些焦躁的俞正杉。

    见到怀孕的俞菱心回来,俞老太太自然是欢喜非常的,只是祖孙说话之间提到俞正杉,老太太还是有些眉头微锁:“他近来是不太稳当,不过应该没什么大事,你现在身子六个多月了,还是保重自己要紧,家里的事情也不用太挂怀了。”

    俞菱心看了身边的丫鬟一眼,白果和霜枝立刻都会意出门,她才压低了些声音:“是为了晏家的婚事?”

    俞老太太有些无奈,但想想俞菱心这样懂事又稳重,便叹了口气:“过年的时候,你太太去跟晏家太太吃了个茶,探了探口风。晏家那边虽然没说太绝,但是却有点推脱的意思。一则是说杉哥儿比人家姑娘小了几个月,再者也是外头有些风言风语的,大约是姑爷的堂兄,可能对晏家姑娘还有些想头,晏家虽然不想重提旧婚约,但也忌惮着咱们家跟文安侯府的这一层亲戚。”

    俞菱心沉吟了一下:“那晏姑娘自己怎么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