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狙击南宋-第3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方面,目前对天诛军有潜在威胁的只有两支金军:在太原以南,堵住天诛军南下关中之路的河中府,有着虎视眈眈的完颜娄室三万大军;太原以北,有曾与天诛军在天门关对峙的金国西京万余兵马。

金国驻守西京的三名重臣:西京留守韩企先、主将耶律余睹,副将耶律奴哥,全是不折不扣的的故辽旧臣,手下万余军兵,也多为契丹人、奚人,战斗力什么的只算二流。面对天门关这样的险要关隘,攻取无力。两个月前,耶律奴哥率领的数千大军,就曾被傅选的白马旅堵得严严实实,折损数百军兵,始终无可奈何。最终听闻太原城破,仓皇退兵,还被王忠植率军追杀了一阵,又折数百人,辎重丢了大半。因此,太原以北的这支金军,只是疥癣之疾,无法真正对天诛军形成威胁。

真正有威胁的,是河中府的完颜娄室。手握西路军精锐兵马,其本人又是金西路军的第一战将,身负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的重托,誓将天诛军堵死在太原盆地之内。现在是六月酷暑天,历来是金军的休战时节,所以完颜娄室按兵不动,只是加紧对天枢城与天诛军的信息收集。而一旦过了九月。金西路军极有可能就要磨刀霍霍,挥兵相向了。

因此,天诛军目前的防御重点,以及下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完颜娄室的西路军。

天枢城地盘急剧扩大。军力捉襟见肘的弊端开始出现,扩军、训练,已刻不容缓。狄烈准备先期扩军一万人,然后再根据衙门统计报备的本势力丁口总数,最终确定扩军总量。基本方针是三户抽一丁,军民比例控制在八比一。

训练方面。因为太原战役而中断的全军整合训练,即日起正式恢复,各旅轮流派部队回太原接受整训。同时将太原战役一、二阶段,以银州之战的攻坚、破城、车战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编制成册,下发至都一级军伍中,学习讨论。并且做为整训的一个重要实例训练内容。

行政方面,光是一个迁徙平定二十万人口,将之迁至太原、石州、寿阳、榆次、盂县、文水、介休、太谷……等等诸多州县,就足够陈规等人忙活的了,其他诸如统计丁口、迁移安置、分发田亩、修葺城池……陈规的工作日程,已经排到明年了。

狄烈还是老规矩,只干自己拿手的。对不太熟悉的民生及行政方面,交给会干、能干的人去干。狄烈在一年前,还只有一个普通军人,一年来的不间断的战争生涯,磨砺出了他的战将及统帅潜质,但在政治经济方面,他未必比得上这个时代的文臣精英。其实一个真正睿智的上位者,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必躬亲,只管抓大放小。统相御将就可以了。

军政会议一直开到下午,当完成最后一项各州县的官员考核推荐名单时,与会者的肚皮都发出咕咕之声。狄烈笑着宣布散会,将官员核荐名单交与陈规,让他上呈天枢城杏园内的皇后过目。最后联合用印生效——这倒不是朱皇后要抓人事任免这一项大权,而是很多官员觉得,没有皇室的正规印鉴,他们当官做事,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严格说起来,朱皇后的印鉴都还不够正式,大宋真正有公认的有效玺印只有两个:传国玉玺与宋自制“受命宝”。

前者已失踪,后者在建炎朝的赵九手中。狄烈手里只有一个自制的城主大印,玉质很好,刻得也很精美,可惜只在军队中有绝对效力。在最重传承与天命的文官眼中,这城主大印与石头差不多,虽有效却缺威信。

狄烈目前所能做的,也只有慢慢积累起自身的威信,从而使手中的印章逐渐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当这种自身的威信爆表时,哪怕是用一颗普通石头当印鉴,在臣民眼里,也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威严。

当所有文武退出正堂之后,却有一人站着不动。狄烈定睛看去,却是多日不见的侯方镜。

侯方镜这位财税都监,算得上是天枢城的元老了,更是狄烈的第一个追随者,相当合格的大管家。

狄烈大笑道:“怎么?老侯你还想让我请你吃一顿?也行,反正咱们也很久没一起喝点小酒唠磕了。”

侯方镜心头一暖,微笑道:“难得城主还惦记臣下……说起来,城主还真应该请臣下一顿才行。”

狄烈一愕,失笑道:“是吗?除非你有好礼送给我。哈哈哈……”

狄烈当然只是玩笑,没想到侯方镜却一本正经,合袖施礼道:“臣下正有好礼,献与城主。”

很快,有侍卫带上四名老儒生,为首捧着一方锦盒。能被侍卫带进来的,都是经过重重检查,确认无危险之物。狄烈瞟了那几名儒生一眼,有点眼熟,好象是平定官学的博士、教喻一类,据说是什么儒学大家,在士子中很有名望的那种。此时从这几人脸上看到的是一种惊喜与难以名状的激动。

为首老儒恭恭敬敬将锦盒放在案前,肃手退在一旁。

狄烈盯住那几名老儒,不动声色地缓缓打开盒盖,一方古朴精美的玉印,呈现在眼前。但见此玉印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色泽如碧。玉不错啊!用来做印章有点可惜了,这是狄烈第一眼看到此物时的想法。

狄烈看了侯方镜一眼。对方正点头微笑。狄烈伸手抓过螭纽,翻转过来,上面所刻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别说是反字,就算是正字,以狄烈的水平。也认不出来。于是狄烈将玉印在印泥上沾了沾,啪地盖在面前桌案一张白纸上,八个鲜红的虫鸟鱼龙之状的篆字印入眼帘。

狄烈皱眉道:“这是什么文字?搞得像鬼画符一样,而且我也没让玉匠制造新的印章啊!”

那四名老儒齐声激动说道:“此八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也!”

狄烈一脸迷惑,抬头讶然道:“什么意思?”

侯方镜与四名老儒齐齐跪下:“恭禧城主!贺禧城主!传国玉玺得遇明主!”

狄烈猛然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手中这巴掌大小的玉印——这是传国玉玺?那传说中的和氏璧?

传国玉玺,据说是秦始皇灭赵之后,获和氏璧,将之刻成国玺。之后历代相传,一直作为受命于天的皇命正统标志,哪个登上皇位者没有这东西在手。其地位合法性都要遭人质疑,自己都不好意思见人。比如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一直到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隐于突厥的前朝皇后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李家的皇统才算名正言顺起来。

遗憾的是,此玺在五代末年,天下大乱时失踪。所以宋朝从建国始,就没有这方宝玺在手,只好自制受命宝一方,作为国玺,上刻“承休延福,亿永无极”八字,是为宋玺。

赵宋皇家的遗憾,也是臣子们的遗憾。亦是天下百姓的遗憾,这诸多的遗憾,造就了一桩异事: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

于是大宋官家与臣子们,弹冠相庆,认为天命所归。之后制诰官旨,均以两印同用。后世史家多认为此事件与玉玺,多半有问题。只是在当时,谁去管这个?要的就是个效果,至于是真是假,谁会在意?

“传国玉玺”再现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其中宋玺交给了金国扶植的伪楚,但随后张邦昌就连玺带册加一条小命,全交给了赵九。

而传国玉玺却在运送途中,遭遇了狄烈这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强人。也正是因为狄烈抢掠了太多的物资,作为财务总管的侯方镜,一直没能完全清理那些暂时不能变现的珠宝玉器及书画等物。直到打下太原后,政权中心西移,需要将大部分珍宝从天枢城运往太原,作为犒赏也好、军费也好,与夏国的交易也好,都是可以用到的。

而就在这一次清点中,侯方镜意外发现混在无数珍宝中的这方奇特玺印,出于对皇室玺印的一种本能警觉,侯方镜将这方印玺盖出的印鉴,拿去给几位博学的老儒鉴定。于是,传国玉玺的真面目浮出水面。

侯方镜当时整个人就呆住了,原来手中一直有宝却不自知!震惊过后,随即欣喜若狂——太原入手,宝玺自现,这岂非苍天冥冥中的暗示?

苍天冥冥的暗示么?狄烈看着手中温润精美的玉玺,轻轻触摸着黄金镶补的一角——传说这是被东汉孝元太后怒斥篡位的王莽,愤而摔折的缺角。良久之后,狄烈灿然一笑,无论这传国玉玺是真是假,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正是自己目前所需要借重的。所以,这个玉玺,必须是真的!

狄烈倏地抬手,啪地将玉玺盖在一张写满文字的留白处,笑道:“就让这份议案,成为我天枢城第一道玉玺用印的命令吧!”

侯方镜悄悄抬头看了一眼,但见议案书抬头处写着十二个朱砂楷书大字:太原陆军军事学校成立纲要。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太原军校

(这几天家有远客,多少会影响状态,又不想断更,所以每章字数会写少一些,但再怎么少,也要保底三k。所以嫌字数少的书友,原谅则个。)

~~~~~~~~~~~~~~~~~~~~~~~~~~~~~~~~~~~~

成立太原军校,是狄烈继扩军与完备训练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军事举措。

早在组建教导营之初,狄烈就已经意识到,教导营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类军事培训基地。在教导营里,学员们更多学习到的只是军事技能,理论少而实践多,更倾向于速成。这是在当时天诛军严重缺乏基层士官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暂行的权宜之计。

除了狄烈任总教官时的首批学员,是修满训练课时结业之外,之后的三、四批学员,都因战事频仍,屡屡提前结业。并且因为战事的需要,而降低了选拔标准,紧急量产了一批虽然勉强合格,却不及首批学员精锐的士官,这其中就包括了猎兵。

如今拥有太原及河东广袤之地,人口多、粮食足、兵甲精、钱物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