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之帝国再起-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起来赵云一向都是担任刘宏身边的亲卫,如今一下子被赋以重任,做事之时不免有些急进,不过好在他本身一向都是以身作则,在加上羽林军团和军饷和伙食都极为优厚,才让那招募的七千新兵熬过了三个月的训练,适应了下来。

正当赵云加紧训练自己的军团时,黄祖这个北方舰队的指挥官也开始借着和高丽人进行海贸,带着北方舰队开始沿着朝鲜半岛航行,摸清沿途的航道,同时也是麻痹三韩人。

帝国的整个北方,可以说自从鲜卑人覆灭以后,再加上袁术和吕布在长城边境的数年征讨,基本上彻底平静了下来,原本侥幸逃走的檀石槐也再没有能带着鲜卑人东山再起。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一旦原有的霸主被彻底打倒,那么其附属地部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更何况鲜卑人得罪的是如日中天的帝国,在那些和鲜卑人有关系的部落被帝**狠狠地敲打一遍以后,几乎再也没有一个部落敢称自己是鲜卑人了。而檀石槐也在昭武五年的寒冬里凄楚地病死了,他死后,部族被附近的部落攻破。而鲜卑人彻底成了过去。

连年地草原部落争霸,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所谓的霸主之位,更多的其实是为了争夺生活物资,自从昭武四年开始,草原上地冬天便越发地严寒,而帝国在长城一线建立更多的混凝钢筋土堡垒后,几乎完全断绝了和草原游牧民族的经济往来,此时帝国在并州,幽州和凉州有大批编户齐民的原匈奴籍,乌丸籍和羌籍汉民为帝国蓄养牛羊马匹。而且在帝国的农业技术支持下,全都是定居式的放牧,效率大为提高,帝国根本不需要从草原得到那些畜牧产品。

而帝国的重新强大,再加上一支以近代军队制度建立的帝**,则让帝**的军力膨胀到了这个时代最强的地步,或许帝**进入广袤地草原。剿灭所有的游牧民族并不现实,但是守住长城,不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南下一步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在过去的岁月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旦遇到难以度过的天灾,唯一的活路便是南下劫掠。但是现在这一条道路却被彻底封锁了,先不说帝**强大地军事力量,光是在鲜卑人覆灭以后,从匈奴人统一以后的草原第一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状态里,就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难以成为一股真正的合力,只能陷入内耗中。

更何况,知道历史上从昭武四年开始,整个蒙古高原将陷入长达十余年寒冷期地刘宏专门为这些游牧民族设下了一个阴毒的计策,如果一下子堵死这些游牧民族的活路,虽然他们不可能突破帝国的长城防线。但是也会让戍守长城的帝**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刘宏准许那些游牧民族用奴隶来换取帝国的物资,当然这种交换比例非常大。

可是对于被逼到绝境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这是唯一的活路,从昭武五年开始,整个草原就陷入了更大规模地战乱中,各个部落都是发了疯地互相攻打,为的就是从别地部落掠夺奴隶,去长城和帝**交换各种生活物资。

烈酒,茶砖,棉衣,铁器,琉璃器皿,各种工商业的奢侈品,只要有奴隶,草原上的那些部落首领甚至可以过上比过去更好的生活,于是整个草原上,两级分化变得越发严重,贵族们可以穿着绫罗绸缎,用五光十色的琉璃杯喝着让每个草原男人都渴望无比的高度烈酒,过着前所未有的舒适生活,而底层的牧民则过着比过去更苦的日子。

草原上,已经没有了英雄,在帝国的烈酒买卖中,在越来越寒冷的冬天中,那些部落的贵族用一切来换取这种能让他们忘记一切忧愁的东西,没有奴隶,他们甚至可以用自己部落的牧民充作奴隶去交易。

在这种近乎无休止的压迫中,昭武六年,草原上的血腥动乱变得更加频繁,那些穷困不堪的牧民和奴隶中不堪贵族压榨的人奋起反抗,砍下了那些原本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贵族脑袋,把他们的家人妻女当成奴隶送到了长城,然后过上了这些他们原本痛恨的贵族一样的日子,直到他们再被起来反抗的人杀死。

这样的轮回似乎毫无止尽,从昭武四年到昭武六年,在这种部落间的战争,贵族和牧民的仇杀中,整个草原丧失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到了昭武六年,更是出现了不少部落全族迁徙到长城防线,向帝**表示愿意做帝国的奴隶,这一年里,帝国接受的奴隶总共达到了二十万人,其中年轻女子悉数发往辽东为迁徙的汉人男子为妻,青壮男子则被重新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千人队伍,发往并州,幽州,凉州,西域等地修筑道路,或是苦役。

大批的游牧民族的奴隶使得帝国内部的建设不需要动用太多的民力,而是让帝国的子民可以专注于农业生产或是转向工商业,使得帝国的经济依旧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对于有着七千万人口的帝国来说,遍布整个北方的近三十万奴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尚未开工的黄河改道工程则需要更多的奴隶。

到了昭武七年夏季,训练了近一年的赵云所属军团乘上了黄祖所指挥的帝国北方舰队,直接绕行到辰韩本土,登陆作战。

慌乱的滩涂上,帝**的士兵们从船上跳了下来,抢占了整个滩头,然后开始装卸各种物资,为了这次战争,整个辽东储备的物资有大半都到了他们手上,而其中军械占了绝大多数,至于粮食则只够全军三月之用,不过对于帝**来说,三个月时间攻下辰韩已经足够。

站在滩涂的高地上,赵云注视着手下的士兵,一脸的满意,一年时间,虽然还不能和雒阳的军团比较,但是在各地新建的军团里,自己的军团也算是数得上号的。对于投入自己大部分精力的军团,赵云多少有点自得。

“子龙,咱们什么时候开始进攻。”赵云身边,典韦和许褚杀气腾腾地问道,他们跟着赵云在乐浪待了一年,为的就是充当全军的先锋,此刻上了岸,两人自然满脑子剩下的就是厮杀,对两人来说,动脑子的事情不归他们管,他们只需要动手就够了。

“明天我们就直接进攻辰韩王都,不必管沿途的村庄。”赵云想也不想地就回答道,事实上攻打辰韩的计划他在乐浪郡的时候就不知道和手下的参谋还有军官推演过多少次了,总之这一次全军只求一个快字,擒贼先擒王,只要攻破辰韩王都,大事便可定了。

第二日,只是修整了一夜的帝**将士,立刻兵分两路,直接朝辰韩王都而去,赵云亲自带领全军仅有的三千骑兵,绕过沿途的村庄直击辰韩王都正面,而许褚和典韦则带领挑选的两千步兵走山路直插辰韩王都背后,而剩下的大军则运送和保护物资。

赵云率领的轻骑不分日夜的兼程赶路,仅仅是用了五天的时间,便绕过了数十的村庄,杀到了辰韩王都城下,而这时辰韩王都尚且不知道赵云的到来,直到城墙上的守城士兵看到帝**那如血般鲜艳的军旗,辰韩王才知道大汉已经派军兵临城下了。赵云并没有立刻发动进攻,他远道而来,正是人困马乏,而且辰韩王都虽然不如帝国的城池坚固,可也好歹修建了城墙,他这两千人强攻的话,损失必大。

对于驻扎下来的汉军,辰韩人慌了手脚,王宫内主战的,主降的吵成了一片,到最后两派拿谁也没辙,只能选择死守不出,像乌龟一样死死缩在了乌龟壳中,然后派人去各地调兵,毕竟城里只有八千不到的士兵,面对战无不胜的汉军,没人有胜利的信心,而赵云始终是第一次上战场,换了曹操,看到辰韩人这种近乎怯懦的举动,恐怕早就派人进城劝降,然后让高句丽人来当坏人,自己在一边坐收渔利。

 一百九十八。将军无敌

辰韩人的王都规模并不大,只是相当于帝国的一个普通县城,人口在三万左右,在整个三韩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城,不过对赵云来说,如果有弩炮床弩这些重装备的话,打下这座所谓的王都并不费力。 '但是现在,赵云身边只有三千轻骑而已,随身携带的武器只有佩配三十枚箭矢的复合弓,和帝国的制式军刀。

修整一夜以后,赵云依然没有急于进攻,他的出现不过是给辰韩人一种心理上的震慑,等许褚和典韦率领的两千步卒插到辰韩人王都背后的时候,他才会发动进攻。

于是让辰韩人赶到迷惑不解的情况出现了,那些远道而来的汉军就像是来打猎的一般,驻扎在城外的树林里,倒是不见他们来攻城。

这样的情形让城里的辰韩王难以理解,不过他还是拒绝了那些请求出城一探究竟的将军的请求,城中的军队不多,骑兵更少,他也怕汉军是故意要诱使他们出城,然后趁机歼灭,自从鲜卑人最负盛名的慕容家骑兵和十万大军在敦煌城外被三万帝**全歼以后,没有人认为自己能在野战中战胜帝**。

放下手里的望远镜,赵云笑了起来,从城墙上那些辰韩士兵的神情看,城里的士气恐怕不怎么高,那些守城的士兵犹自一脸惊恐,可想而知其他人的慌乱。策动战马。赵云带着身边地亲卫队到了辰韩王都的城墙前,距离正在辰韩人的弓箭射程之外,看到突然出现的赵云他们,城墙上地辰韩士兵早就吹响了警号。结果当赵云他们驻马停下时。城墙上已经布满了辰韩士兵。

看着辰韩人如临大敌地样子,赵云掣出了自己的大弓,帝国善射的将军了,他的射术可以排进前五,虽然不如黄忠。可是和吕布,太史慈却是相差无几,而他手中名为刺日的大弓则是皇家御用工匠所制地强弓,威力仅次于黄忠所用的震天弓。

看着城墙下远处的汉将张弓搭箭,那些辰韩士兵都是露出了嘲笑的神情,虽然他们自知作战不如汉军,可是说到射箭,恐怕是他们和高句丽人这些在朝鲜半岛的民族唯一可以值得自夸的技巧。他们当然知道汉军弓强弩劲,可是这么远的距离想要射中,便是他们中的神射手也未必做得到,需知道这箭射得越远,准头便越差。

城墙上地辰韩士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