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李世民-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受现在的意见;有时虽觉得他的意见不对,也不敢说话,更不敢争辩,这正是隋朝只有两世就灭亡的原因啊!” 
李世民看到群臣对他肃然起敬,心想该入正题了,便一转话题,道: 
“朕则不然,精选天下贤才放手任用,使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责任,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领。朕经常把各级官员和姓名写在屏风上,随时观看,怕听到他们的功劳和过错,也都及时写在他们名下,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如此各级官员随时警惕,处处小心,人人竭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只有各级官员负起责任,大唐才能够强盛;国家强盛了,百姓才能吃够安居乐业。如此,还怕天下治理不好吗?” 
无忌立即表态:“陛下如此信任臣等,臣等敢不竭力用心。” 
李世民又想起刻石封禅之事,朝廷上下只有魏征一人敢直言进谏,一种不快浮了上来。他对臣下道:“自今以后,朕的言行有不妥之处,你们要立即提出,不得阿谀顺从,不尽自己的职责。如果一味顺从,毫无主见,还要你们这些人干什么?!” 
群臣一时沉默无言。恰好这时李青来报:“启禀陛下,汉王李元昌已到。” 
李世民吩咐无忌等人:“诸位爱卿先请回吧!”无忌等人施礼告退。 
李元昌进来施礼道:“臣元昌参见陛下。” 
李世民脸一沉,责备道:“身为皇弟,无论言行,你应更加检点。” 
元昌显然企图狡辩:“臣并无什么不妥之事,况且……” 
“身为梁州都督,你大部分时间逗留京城,难道这又妥当么?” 
“此事臣特别禀报过太皇,只因亲娘最近身体欠佳,才不得已返京照顾,再说……” 
世民不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千万不要以为身为皇弟,就可以为所欲为。倘若再得知你有不检点的行为,朕决不再纵容你了,明白么?” 
元昌不敢再说什么,低垂着头道:“臣明白。” 
李世民挥挥手,“你下去吧!”元昌告退。李世民望着他的背影,不由担心起自己的几个儿子来。  
 
 
 第四十四章 
 李元昌是李渊与尹德妃的儿子,二十出头、素无战功就被封为汉王,任梁州都督。仅靠父荫便得到高官厚禄,按理应该心满意足,但他时时觊觎皇位,虽在梁州,并不死心,总是寻找借日溜回京城。 
刚刚无故挨了李世民一顿骂,他心里十分别扭,还得装出十分顺从的样子。回到大安宫尹德妃寝宫后才开始骂了起来:“哼!什么身为梁州都督,大部分时间逗留京城?我偏要呆在这儿,总有一天,要让你知道我李元昌决不是李建成!” 
尹德妃心疼自己的儿子,劝慰元昌道:“他不能欺人太甚,否则我就跟他拼了。” 
“拼?”元昌冷笑起来,“亲娘又拿什么跟皇上拼呢?” 
尹德妃脱口而出:“太上皇呀!有太皇保护,皇上敢对我们母子怎样?” 
“亲娘,你怎么还在一厢情愿地依靠太皇?太皇早已自顾不暇了。”李元昌不屑地说。 
“但是……” 
“还但是什么?太皇在位的时候就对他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建成和元吉被杀;现在退位多年,就更无可奈何了。” 
德妃听了,感到一阵莫名的委屈:“那倒也是,自从太皇退位之后,就窝在这个大安宫里,整日无精打采,我和张妃更觉百般无聊。想当年,车水马龙,欢宴连连,现在都成了过眠云烟。元昌,你一定要想想办法啊!”说着说着,尹德妃流下了眼泪。 
元昌最讨厌女人哭哭啼啼的,他不耐烦地说:“亲娘,你就别哭了。我们只要能够投靠一个人,并且取得他的信任,以后不愁没有我们的好日子过。” 
德妃听了,忙拭掉眼泪,急切地问:“这个人正是谁?又有谁能有力量与皇上作对呢?” 
元昌望着东宫方向,冷冷地笑道:“承乾。” 
李承乾已有十六岁了,但满脸稚气未脱。一大早起来,就拖着右腿一跛一跛地向皇后请安去了。此刻,东宫里只有奶娘遂安夫人在。李元昌笑咪咪地进来,把一包包礼物放在桌上。 
遂安夫人既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道:“七王爷每回来东宫,都送贵重的礼物,实在是不敢当。” 
元昌笑得近乎谄媚:“如此说来,妈妈就见外了。你养育太子,劳苦功高,这就算我代表太子表示的一点敬意。” 
遂安夫人真有些感动了,忙说:“多谢七王爷,有您这么关心太子和我,真是太好了!” 
元昌又问:“太子什么时候才回东宫?” 
“他刚去立政殿探望皇后,恐怕还要过一会儿。” 
元昌在杌子上坐下说:“那也我就等会儿吧!” 
长孙无忌最善欢妹妹的小儿子李治,他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无事时,常陪李治玩耍,给他讲解《四书》、《五经》和前朝典故。李治也最喜欢他这个舅舅。 
这一天,朝里无事,无忌又来到后宫,与李治对弈。长孙皇后在一旁做着女红,不时抬头望望舅甥二人大。 
一会儿,两人便分出胜负。无忌弃子中盘认输。李治不愿道:“是舅父有意让我!舅父让我,赢了也不光彩。” 
“好,有志气!”无忌伸出拇指赞道:“既然输了,就不能言而无信。”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盒,递给李治。 
李治谢过舅父,打开小盒一看,只见里边放有一颗夜明珠,流光溢彩,煞是可爱,不禁赞叹着。长孙皇后探头看见,笑着对无忌说:“大哥,瞧你,别宠坏了治儿。” 
无忌疼爱地抚着李治的头说:“谁叫他从小就既乖又巧,我想不疼爱也不行啊!” 
正在这时,承乾刚好走了进来,听到这句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恭恭敬敬向母亲、舅父请安施礼。然后递上一叠奏折,道:“这是母后要孩儿练习披阅的奏折,还请母后过目。” 
长孙皇后放下手中针线,接过奏拆,打开浏览起来。半响,长孙皇后点头道:“看得出来你很用心。不妥之处是在所难免,一会儿我再跟你详细讨论,好吗?” 
一直紧张的承乾这才放下心来,高兴地回答:“多谢母后指点。” 
这时,李泰气宇轩昂地走了进来。他虽才仅有十四岁,但比承乾更显得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承乾自小与他在一起时,总有种被压抑的感觉。 
李泰看见无忌,先忙向他施礼:“舅父好,孩儿来向母后请安来了。” 
“泰儿,一大早你去哪儿了?”长孙皇后问。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20   回复此发言
 

 
272 回复 :【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李泰故意朝承乾扫了一眼,再向皇后禀告:“孩儿的确来晚,请母后见谅。孩儿之所以来晚,是陪同父皇去国子监了……。” 
承乾听了,心里很不舒坦。长孙皇后没注意到,仍继续问:“原来是这样。你父皇还好吧?” 
李泰又故意看了一眼承乾说:“父皇很好。在国子监,孩儿曾向父皇提出了几项建议,父皇认为孩儿的建议颇有见地,立即下令付诸实施了呢!” 
长孙皇后很高兴,连声赞道:“好!好!” 
李泰满脸得意之色,望着有些懊丧的承乾,开心极了。 
李承乾回到东宫,见到一直在等候的叔父李元昌,便忍不住气愤地述说起来。李元昌一听,故意火上浇油道:“魏王分明是故意炫耀给殿下看的,殿下不必生气,否则,岂不正中了他的下怀吗?” 
承乾更是气愤,激动地拍着桌子:“李泰凭什么要当着母后的面强调父皇对他的器重?他到底安的什么心?他总是与我比高低,这不是存心要取我而代之吗?” 
元昌干笑着说:“殿下,谅李泰不致于有这种妄想……” 
“叔父,你不知道,”承乾激动地站了起来,“从小到大,只要有机会,李泰是绝不会放过我的。他不是硬要把我给比下去,就是要争着讨父皇或母后的欢心。他处心积虑这样做的目的,不就是想取我而代之么?”由于过于激动,承乾因腿脚不便差点儿摔一跤,元昌急忙上去扶住,并乘机执着他的手说: 
“殿下,我李元昌绝不同意任何人抢走你的太子之位。你是长子,继承皇位是当然的事,其他人不应有非份之想。” 
承乾对元昌的一番表白大为感动:“多谢叔父,侄儿的事,叔父要多襄助才好。” 
“我只比你大几岁,你以后就叫我元昌就行了,别再叫叔父。”元昌装做很诚恳的样子。  
承乾十分高兴,也说:“好,元昌,那你也别再叫我束手,就叫承乾好了。” 
“好,承乾,我们去轻松一下。”元昌建议道。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庭院。 
他们将东宫侍卫分为两队,元昌率领执竹枪的一队,承乾率领执竹刀的一队,在庭院玩起“对阵厮杀”的游戏。枪刺刀砍,双方嘶喊着,好像真的在战场一般。承乾和元昌看得哈哈大笑,还不停地对自己的“人马”嚷着:“快冲!快冲!” 
一名内侍被竹枪刺到脸上,血流满面,躲到房檐下。承乾大怒,一跛一跛地走到他跟前,斥道:“临阵脱逃,该当何罪?” 
受伤的内待惊恐万分,跪到地下求饶:“殿下恕罪,小的……” 
承乾两根一瞪,打断他的话道,“我的规矩是什么,你也知道,快去!”内侍极为恐惧地走到一棵大树前,紧紧抱住了大树。承乾跟了过去,随手拿过一把竹刀狠狠地抽打起来。内侍双手死抓住大树,咬紧牙关,不敢叫出声来。 
其他的人都中止了厮杀,恐惧地望着太子。承乾手的每一起落,都加重了他们的恐惧感。 
承乾挥舞着竹刀,疯狂地渲泄着内心的积愤。这一切被远处的太子妃丽儿看在眼里。 
元昌陪承乾玩得兴尽才告辞。承乾回到书房,拿起一本书读着,脑海里远不时翻腾着李泰得意的笑脸。他有些恨恨的,不明白为何身为太子,却事事让李泰占先。论武,自己显然不行;论文,虽也勤奋苦读,再李泰却偏会在父皇面前炫耀显能。想着在母后宫中的事情,他越发感到不快,唯有元昌的话能让他感到高兴些。如果这位年轻的叔父能够鼎力相助,也不用害怕李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