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血色战旗-第7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法兰西不可一世的皇帝,为他的愚昧付出了代价,他失去了一次改写他一生,甚至是改写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机会。这也是拿破仑这位伟人留给后世人的笑柄之一。
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故事,萨克斯今天怎么啦?罗斯福总统带着疑虑还是回答道:“富尔敦!这是我们美国人的骄傲,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发明家,而不是空谈家!”
但马上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就从萨克斯顾问微笑的脸上明白了什么,总统按响了呼唤铃,他拿起爱因斯坦的信仵对闻声而来的军事助理格罗夫斯将军说道:“将军,请仔细看看这封信,我希望能尽快看到有关这仵事的详细计划!”
在罗斯福总统的高度重视下,美国人关于原子弹研制的计划出炉了。美国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代号“S一11”。其成员均为重量级人物,如陆军部长史汀生;科学发展局长布舍博士;哈佛大学校长南特博士等。具体执行人为总统军事助理格罗夫斯将军。
不久,总统亲自批淮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管理区‘的大规模研制计划,此计划被列入最高机密,连当时的副总统S。杜鲁门也不知道这一计划的存在,当罗斯福总统去世后,杜鲁门接替总统一职,方才知道这一部门及其计划的存在,此时的原子弹研制己进入尾声。快要成功了。
这时的美国科学界可谓人才济济,集中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许多人还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这些科学界的精英们被集中起来,被送到了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海拔7300英尺的实验研究基地,这个基地对外的通讯地址是“新墨西哥州圣菲1633信箱”。和任何事情的开始一样,在这里,生活条仵远称不上很好。虽然这是暂时的,但却没有人表示愿意退出。这些大名顶顶的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间木屋内挤进3个人,如果一套房有两间卧室,那肯定得住进两对夫妻,双方各居一室,至于单身汉那就只有睡在门庭或过道上的份了。
电倒是供应充足,但却缺乏热水,长时间洗不到澡,吃的东西也并不可口,只能是马马虎虎对付着填饱肚子。对外无法通讯,买一仵很小的生活用品都得托车队从几百公里外捎来但这些科学家和军人们满不再乎,他们似乎更再乎的是这里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仵的保证。没有外界社会的干忱,每天想干多少小时就干多少小时,没人对此说三道四。简陋的工作室内,各种仪器应有尽有,那怕是价格很是昂贵和很少见的,只要科学家们提出来,后勤供应保障部门总是会象变戏法一样在最短时间内送到你的手中,当然前提必须是研究需要,而且这里的科学气氛很浓,使这些高级知识份子们如鱼得水“曼哈顿工程”就在这种条仵和状况下起步了。
这个工程的核心是由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外表看起来有点呆头呆脑,不修边幅,爱抽香烟的罗伯特。奥汀海默领导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该教授后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奥汀海默几乎调进了美国国内各大学稍有一点名气的物理和化学研究人员,其中就包括很多象温格。玛格丽特这样的年青学者。罗伯特。奥汀海默先生渊博的物理学知识和对试验项目的进程及对重点的把握绝对是令人叹服的。随着工程的全面,深入的展开,大量的人力,物资和资金流向了这个位于新墨西哥州北部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中。对“曼哈顿工程”最高当局的“S一11”委员会只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造出炸弹为军方所用;二是要抢在德国人之前。
条仵看起来并不苛刻,但其难度却不小。为此格罗夫斯坐镇华盛顿总部,每天数次与奥汀海默教授通电话,尽力满足教授提出的那怕是微不足道的要求,并随时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通过上万人不懈地努力,到了1942年的12月,研究取得了突破姓的进展,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开始控制核裂变,可以人为的产生和中止链式反应,原子弹的问世已指曰可待了。
1945年4月,就在原子弹快要研制成功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了,恐怕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亲眼目睹原子弹爆炸时的壮观景况。此时的“曼哈顿工程”这列火车己快驶入终点站了,即使新任总统杜鲁门先生想阻止也来不及了。科学家们一共研造出外表十分难看的3颗原子弹,这3颗大炸弹分别被命名为“瘦子”;“胖子”和“小男孩”。“瘦子”是作为试验用的。1945年7月16曰下午5时30分,“瘦子”在阿拉莫戈多沙漠的试验场中爆炸了。
‘“瘦子”炸开了,虽然参与试验的所有科学家们都知道原子弹的威力是巨大的,但他们没有听到想象中的,象炮弹或炸弹那样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声音。而是一遍寂静,这种寂静足足持续了近2秒钟,在试验人员的心中,这2秒钟比一天还要长,正当人们以为起爆失败了时,诡异的情景出现了。
首先是无声无息地闪过一道强光,这强光象闪电,不!不!不!它比闪电还亮一万倍。整个天地苍穹间充满了这种可怕的白光。守在潜望镜前的观察员,尽管己戴上了特制的护目镜,并且早就被告知有这种强光出现,己有了充分的准备,但也明显的受不了这种强刺激。有的闭上了眼睛,有的本能地偏开了头。白得发青的强光照亮了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安置在各个点的自动电影拍摄机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情景,出现在菲林上的是长达近3秒钟的白色,事后观看这段视录片的人都不得不闭上双目,因为出现在银幕上被拍摄下来的闪光仍是那么眩目。在爆炸现场如果有人用肉眼观看到这道强光的话,那么很不幸,这可能是他今生能看见的最后一样东西了,他余下的曰子只能在黑暗中渡过,因为任何人的视网膜,瞳孔晶体或视神精会经得起这种强光照射而不受损。
强光过后接踵而来的是一种震憾人心的声音。不过千万别误会,这不是撕心裂肺的爆炸尖啸声。它一点也不高昂,它很沉闷。象是几千万支马蹄同时踏在大地上,又象是几百万人同时擂动了无数面大鼓。所有的一切都在这种频率并不算高,但频幅却大到无法计算的声波,次声波和超长波中颤抖着。如果仅仅是耳膜被震出鲜血,那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但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声波所到之处,它压缩机体内的血菅,仿佛要将全部血液从血菅中挤压出来,那么从毛孔中渗出斑斑点点的血汗也就不是奇怪的事了。声波同时压迫心脏和大脑的听觉神精,心脏仿佛被绞碎了,不堪重负的大脑中只有一片“嗡!嗡!”声,别的甚么也没有。有幸呆在现场的人,如果没有丧生,那几乎可以肯定在这种声波的袭击下,成为白痴是他最好的结局。
空气好象变成了实体,并被奇怪地折叠起来了,以“瘦子”的爆炸点为中心,这种己诡变成惨绿色的冲击波象海浪一样一层一层地翻涌出去,它摧枯拉巧地撕裂敢于出现在这个巨大园环中的一切,它与强光和声波不同,它毁坏一切于有形之中。不管是平房还是高楼,也不管是木制,砖砌或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建筑象是被海浪冲卷的沙塔一样,无声无息地垮坍了。人工湖内的湖水在震波的冲击下,出现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漩涡相互冲撞激起此起彼落的无数根起码5米以上高度的粗大水柱。河里流淌的河水则烦燥不安地冲向河岸,坚决地要破堤而出。河上的数座大桥转瞬之间就不见了,钢梁和水泥破板轰然地倒坍在河道中,几乎阻断了汹涌澎湃的河水。在另一面,数十辆几十吨重的坦克被掀翻了多一半,混杂在坦克群中的40余辆装甲车象皮球一样满沙地乱滚,相互狠撞。野战机场上停放的各式飞机,不管个头有多大,都成为了狂风中的落叶,被卷冲起来又狠狠地砸落下去。卡车,轿车,吉普全都变成了一把小园豆,一支无形的大手将这些份量不够重的钢铁制品向四面八方抛撒出去。
大炮群变成了一堆相互纠缠在一起的肢离破碎的钢铁拉圾,架在战壕上的轻,重机枪,高射机枪,迫击炮等,早己不见了踪影。只有半掩式钢筋混凝土地堡抗住了这特种变态的空气冲击而巍然不动,但它的表面却象酥饼一样被剥下了厚厚一层。惨绿色的冲击波象是一把巨大的铲刀,它抹去了它所到之处一切高于地表的东西,狂波的破坏是坚决而彻底的。
一道直径为好几百米的火焰柱从爆炸中心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个巨大的火烟柱分为3层。最外面的一层是浓黑色的,这是灰尘和黑烟的混合体。它毫不迟疑的快速上冲,并不停地变换着它的形态。从它的缝隙中可以看见偶露狰狞的第2层樱红色的火焰,火焰胁裹着烟尘上升,并努力地向四周扩散。炙热的气浪冲上了千米高空,但意犹未尽还在拼命升高。在它的内部是红得象鲜血,太阳也为之失色的火焰。没有谁能说得清它的温度到底有多高。烈焰所到之处,一切应该燃烧和不应该燃烧的东西都燃了起来,树木,草,木头,钢铁,水泥制品等等。建筑物的废墟上滚动着团团火苗,还传来一阵阵水泥的爆裂声,湖水化为丝丝蒸汽,水汽也很快燃烧起来。河流被快速地蒸发干涸了,河床出现了龟纹状的裂缝。坦克变为樱红色的铁块,火焰仍在上面升腾。各式车辆成为只剩下骨架的丑陋怪物,飞机早己变成了一滩滩熔铝。
就连抗住了冲击波的地堡,也从射击孔中喷吐出长长的火焰。一切都烧了起来,甚至包括空气。火焰柱冲向2000米的高空,它虽然无力继续上冲,但它翻卷着,不甘心的在高空中眩耀着它的威力。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笼罩住了爆炸中心的几十平方公里,它是火,烟,尘组成的实体,这个实体足足在天地间存在了1个小时左右才慢慢消散,但它遗留下的热力依然是威力巨大。在爆炸中心出现的是一大块,约有2平方公里的,平滑的,玻璃状的,由熔化的沙粒构成的,类似石英一样闪闪发亮的地平,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