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10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的是,美国军方采取行动的时间太晚了。

当然,核武器也不能拯救美国。不管怎么说,就算美国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就启动核武器项目,也不可能在战败之前制造出足够摧毁中国的核武器,也就不可能改变战争结局。更重要的是,要到二零五六年,才有可能使用战略弹道导弹投掷核武器,在此之前,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就足以撞毁战略弹道导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投掷手段受到限制,美国军方才没有在二零五五年启动核武器项目。如此一来,就算美国制造出了核弹头,离战败也不会太远了,而几枚核弹头根本无法改变战争结局。换个角度来看,美国没能制造出核弹头对美国民众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设想一下,如果美国的核弹头在中国城市上空引爆,中国肯定会彻底摧毁美国。

当然,核武器项目,绝对不是美国军方在战争末期最疯狂的项目。

正文 第二百六十四章 疯狂的顶点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四章 疯狂的顶点

在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很多军事项目都极为疯狂,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国军方启动了一个代号“Z”的军事项目。因为在英文字母中,Z是最后一个字母,所以代号“Z”,表明是终极计划,而且有两层含义,一是结束战争的军事计划,二是终结人类文明的军事计划。

有趣的是,这不是唯一的“Z计划”。

事实上,“Z计划”本身是一系列军事项目的合成,其中的每一个军事项目,都具有毁灭全世界的能力。

二零五六年初,美军在战场上使用的病毒类基因武器就是“Z计划”的一个项目。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代号“Z13”的病毒类基因武器,绝对是美军这一系列疯狂军事项目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事实上,病毒类基因武器也没有毁灭整个人类。

在病毒类基因武器之前的十二个项目,才真正具有毁灭性。

代号“Z12”的是一项化学战计划,目的是摧毁美国控制区内的所有绿色植物,手段则是落叶剂等化学药品。

提出这个设想的是一个叫海因里希的德裔美国科学家,他也是一个战争狂人。

按照他的设想,只要美国破坏了美洲大陆上的所有绿色植物,全球气候就将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将不得不在全球自然灾害即将到来的情况下,与美国媾和,最终让美国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

客观的讲,海因里希的疯狂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不可否认,美洲大陆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而且陆地面积相当于全球陆地的三分之一。如果美洲大陆上的所有绿色植物全部枯萎,绝对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问题是,该计划能够实现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别说即将战败的美国,就算是鼎盛时期的美国,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毁灭整个美洲大陆上的植被。

要知道,北美洲与南美洲的陆地总面积超过了四千万平方公里,即便除掉南北两端的冰原地区,也有三千多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撒布一公斤的化学药剂,并且反复播撒十次才能除掉所有植被,总共需要三十万吨化学药剂。虽然以美国的工业实力来说,生产三十万吨化学药剂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就是,如何平均的撒布这些药剂?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进行空中撒播,可是美国已经丧失了制空权,也没有那么多飞机来执行任务,更难以把药剂运送到其他地区。

正是因为执行难度太大,这个疯狂的计划被美军放弃了。

事实上,就算能够实施,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原因很简单,在大战爆发前,全球植被面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早在二零四零年,就有科学家提出,随着全球各地的植被陆续恢复,全球气候很有可能降温,从而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要知道,降温所产生的灾难,不比升温低。

就此,科学家提出,应该有计划的砍伐一些树林,减少被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以人为干预的手段来调控全球气温。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这个提议太超前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全球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几乎所有人都把环保放在首位,认识到了加强环保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提出大规模砍伐森林,显然与舆论民意背道而驰,肯定不会得到支持。

当然,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有这个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各国政府最关注的还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持续影响,谁也不会去管森林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只是,仅仅五年之后,气温下降的问题就引起了重视。

最先重视该问题的,就是中国政府。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七年里,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必须考虑与环保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有一项技术有关,即农业工厂化技术。

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中国已有百分之六十的耕地退耕,其中四分之三进行了森林化改造,另外四分之一则被改造为草原。为此,政府每年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加快全国耕地退耕速度。

好处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幅度改善。到大战爆发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全球自然灾害前的百分之十七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草原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二。也就是说,植被在中国国土上的覆盖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虽然这离最终计划还有一段距离,即森林与草原覆盖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很突出,比如东北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已经降低了四摄氏度。

这些现象,让中国政府认识到,植被覆盖太多也不是好事。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政府在二零四七年否决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改造项目,决定维持沙漠原样。

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沙漠是地球自然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正是如此,战争结束之后,欧洲联邦提出的对撒哈拉沙漠进行改造,才遭到了众多科学家反对。

总而言之,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形成共识,即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维持地球正常气温水准的最高限度,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有计划的砍伐森林,或者是直接向大气层中排放二氧化碳。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因素,即聚变核能带来的影响。

在聚变核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能源之前,化石燃料担负则类似的角色,因此人类每年都要向大气层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在聚变和能逐渐取代化石燃料之后,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减少。虽然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实际上之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五十分之一,制造二氧化碳最多的不是人类,而是细菌,其排放量是人类活动的四十倍。但是科研结果同样表明,只要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有百分之一的变化,就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聚变核能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在美国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在欧洲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在其他国家也有相当高的比例,比如在巴基斯坦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在印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在巴西为百分之三十,在墨西哥为百分之二十五。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美国原本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化石能源消费国。

在聚变核能得到推广应用之前,中国与美国就消耗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化石能源。

当中国与美国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急剧减少之后,全球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在大战爆发的前一年比二零三五年降低了百分之六十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人类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至少减少了百分之五十。

结果就是,大气层所含二氧化碳变化率超过了百分之一。

事实上,这也是全球气候在二零四五年之后开始变冷的直接原因,也是科学家提出应该砍伐森林的直接原因。

说得极端一些,在聚变核能全面取代化石能源之后,恐怕每年都要烧掉一些森林,往大气层中排放足够多的二氧化碳。

搞清楚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海因里希的疯狂计划,实际上毫无意义。

要知道,就算美洲大陆上的植被全部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大不了让几个国土面积巨大的国家继续搞绿化。事实上,从技术角度上讲,能源不成问题,人类已经能够对气候进行微调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军方如果采用了海因里希的疯狂计划,吃苦的肯定不是中国。

第一受害者,绝对是美洲大陆上的十多亿平民,以及那些依靠植被为生的野生动物。

说得再简单一些,只要美国军方领导人稍微有点头脑,就不会做如此愚蠢的事情。

在战后,海因里希也接受了审判,只是因为他的行为并没构成直接危害,所以最后在国际战争法庭上被无罪释放。

有趣的是,海因里希在战后,成了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有点极端的“物种平等论者”。后来,他加入了一个极端环保组织,阻止各国政府有计划的砍伐森林,并且参与了很多秘密袭击活动。十多年后,他在新几内亚岛上参与一次破坏活动时,与队友走散后失踪。直到数个月后,搜救人员才找到了他的遗骸。杀死他的不是人,而是他致力保护的野生动物:咸水鳄。

当然,这个代号“Z12”的计划只是个笑话。

从危害性上讲,最为恐怖的是代号“Z1”的项目,而且该项目,在美军中又被称为“末日计划”。

与该项目有关的资料,直到大战结束五十年后,才由中国官方公布。

可以说,就算已经过去了五十年,哪怕是五百年,所有看过这些资料的人都能得出一个结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末期,人类命运命悬一线,离全面毁灭,也就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毁灭,只是运气太好了。

正文 第二百六十五章 末日计划

收费章节(12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