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8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公约,中国海军停止了四艘098型的建造工作,并且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把已经完成的艇体出售给拆船公司。

如果对剩下的八艘战略核潜艇进行改造,效费比不会高到哪里去。

094型已经接近最大服役年限,就算在改造中更换核反应堆堆芯,受艇体的结构寿命限制,也就最多服役十年。因为更换堆芯耗费巨大,而且工程期相当漫长,还将占用船厂的建造能力,所以非常不划算。此外,094型的基本技术相当落后,如果进行全面改造,费用肯定非常惊人。从效费比的角度出发,把094型改造成巡航导弹潜艇,还不如用新技术建造真正的巡航导弹潜艇。

虽然096型的改造效费比稍微好一些,在不更换堆芯的情况下,也能在改造后服役十年到十五年,如果更换堆芯则能服役二十年到二十五年,但是096型的保有量太少,而且在基础设计上仍然存在与094型相似的缺陷。要知道,096型与094型的差别并不大,中国海军规划中真正的主力战略核潜艇是后来的098型,而且计划在二零五零年之前,用098型取代所有战略核潜艇。

由此造成的影响就是,改造096型的效益也不明显。

另外,是否装备巡航导弹潜艇,也与中国海军的战术需求有关。

从很大的程度上讲,中国海军仍然是一支区域性海军,主要在本土附近活动,暂时还没有美国海军那样的全球作战能力,也不具备在远离本土或者海外基地的地方的作战能力,也就对远程打击能力没有多高的要求。

说得直接一些,在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区域内,都能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支持与掩护。

如此一来,海军只是打击力量中的一部分,而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已经有足够多的能力完成打击任务了。

显然,中国海军没有必要装备巡航导弹潜艇。

从使用上看,与其耗费巨资建造巡航导弹潜艇,还不如花同样多的钱采购轰炸机与反潜巡逻机。

要知道,在打击用途上,携带巡航导弹的轰炸机与反潜巡逻机的作战效率不比巡航导弹潜艇低多少。因为与潜艇的通信非常困难,而且潜艇的航行速度远不如空中平台,所以在作战灵活性上,巡航导弹潜艇更加没有优势可言。从战术性能上讲,巡航导弹潜艇唯一的优势就是隐蔽性,可是在巡航导弹的射程普遍超过了一千公里,一些速度较慢的巡航导弹的射程甚至能够打到三千公里以外,导弹运载平台根本不用靠近目标、甚至不用进入战区,隐蔽性也就没有多少价值了。

事实上,巡航导弹潜艇的主要价值在战略上,即对潜在敌国进行突然打击。

问题是,在核武器已经成为历史的情况下,巡航导弹潜艇携带的一百多枚巡航导弹根本不可能毁灭一个国家,战略打击能力还不如一支轰炸机群,或者是一支航母战斗群,因此其存在的价值本身就不高。

当然,美国海军的情况与中国海军并不一样。

在全面销毁核武器公约生效的时候,已经有八艘“艾伦”级服役,另外四艘也完成了船台建造。更重要的是,已经服役的八艘“艾伦”级的平均役龄还不到五年,其艇体与堆芯设计寿命都是五十年。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进行全面改造,只需要把潜射弹道导弹装置改为巡航导弹发射装置,这些潜艇就能服役四十五年。从效费比上来看,“艾伦”级非常有改造的潜力。

在战术使用上,美军对巡航导弹潜艇的依赖性也比较大。

原因很简单,美国海军的打击能力与其使命严重不符。

虽然美军有十五支航母战斗群,仍然是全球头号海军强国,但是美国海军的活动范围是中国海军的四倍,兵力密度比中国低得多,而且美国海军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原理本土的地方作战。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更加需要增强火力投送能力,也就是打击能力。

与扩大舰队规模相比,把十二艘崭新的战略核潜艇改造成巡航导弹潜艇,显然更加具有效费比。

要知道,十二艘巡航导弹潜艇在一次突击中的投送能力相当于一支航母战斗群,可是其改造费用只是打造一支航母战斗群的十分之一,即便把采购导弹的费用算上,也只相当于航母战斗群的百分之十五。

此外,在战术使用上,美军一直奉行前沿部署战略,因此巡航导弹潜艇的隐蔽性有了用武之地。说得直接一些,美军可以提前向热点地区部署巡航导弹潜艇,弥补其他打击力量欠缺导致的问题。如果把十二艘巡航导弹潜艇集中使用,意味着在战争中,美国能在必要时获得相当于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能力。

正是如此,美国不但完成了后四艘“艾伦”级的建造工作,还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完成了十二艘巡航导弹潜艇的改造工作。

事实上,在这方面,美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早在三十多年前,美国海军就把四艘“俄亥俄”级改装成了巡航导弹潜艇。

与“俄亥俄”级相比,“艾伦”级在改造的时候没有要求具备投送特种部队的能力,因此二十四具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装置全部改造成了巡航导弹发射装置,每套装置配备七枚巡航导弹,整艇携带一百六十八枚。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鱼雷舱里携带二十八枚,只是一般很少这么做。

从性能上讲,即便到了二零五二年,“艾伦”级也不落后。

因为是战略核潜艇,所以“艾伦”级最突出的就是静音性能。在潜航速度为十二节的时候,“艾伦”级的噪声强度还不到九十二分贝,比同期、甚至晚十年服役的很多攻击核潜艇都要安静。此外,“艾伦”级的自持能力也相当出色,标准巡逻周期为九十天,美军曾经创造过持续巡逻一百五十天的纪录。当然,在其他方面,“艾伦”级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比如最大潜航速度只有二十八节,最大下潜深度只有四百四十米,自卫武器只有四具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发射管,备雷量只有二十八条。

从打击能力来看,“艾伦”级绝对是美军手里的一把利器。

第十二章 开战

第十二章 开战

第二轮导弹打击,主要攻击了横滨港的基础设施。

在这轮打击中,美军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体现了出来,即弹药智能化。

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军就着手研究弹药智能化,以提高弹药的打击效率,取得了一些成就。只是到了一零年代,随着无人机兴起,美军转变了研究方向,把提高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当做重点。可惜的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随着中国军队大规模使用电磁武器,无人机迅速边缘化。在此之后,再也没人提出用无人战斗机取代有人战斗机,因此美国在军事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也暂时终止。

直到中日战争之后,智能化才再次引起美国海军重视。

当时,美国海军认识到,在高强度的海空作战中,只有提高弹药的打击效率,才能有效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而以往所坚持的发展模式,即提高弹药的投送能力已经无法有效突破现有的防御手段了。

要想提高弹药的打击效率,就得解决智能化问题,即让弹药具备一定智能,能够主动识别与攻击重要目标、选择最合适的突防路线、在弹药间进行信息交换、应对防御系统构成的威胁等等。

当然,这绝对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

要知道,到二零五零年,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的智能水准还达不到蟑螂神经系统的万分之一。按照一些科学家预测,就算量子计算机能够研制成功,其智能化程度也只相当于昆虫的水准。

说得简单一些,智能化水平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没有直接关系。

从原理上讲,电子计算机的运算过程是二维的,而生物的神经系统是三维的,而这种维度上的差别根本无法由数量与运行速度解决,只有开发全新的计算机系统,才有可能在智能化程度上取得突破。

早在二零四零年,就有计算机专家提出了这个问题。

当时,中国与美国的计算机专家都提到,只有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才有希望让计算机在智能化上取得重大突破。以二零四零年的技术水平,最有可能实现、难度最小的肯定不是量子计算机,而是光传感神经网络计算机。说得简单一些,这种计算机就是一种三维模式下的数据处理系统,因此能够模仿生物神经网络。从理论上讲,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能用其模拟人类大脑。当然,这个“足够多”几乎不可能达到,因为人类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也就需要一千亿台光传感神经网络计算机并联组成模拟系统,其体积是人类大脑的数万倍,受光速限制,其反应速度比人类大脑慢了数万倍,也就不可能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最多只能帮助人类更深入的了解大脑的运行方式。

当然,美军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前沿科技上。

美军采用的办法很简单: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提前输入必要的对比参数,然后为计算机设置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程序。说得简单一些,这些所谓的“智能化”设备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其海量数据库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而这些解决办法都是提前设置好的,或者说是过往的经验。如此一来,“智能化”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所幸的是,在从事相对简单的工作时,这种“智能化”已经足够了。

比如,在引导导弹攻击目标的时候,这种“智能化”就足以大幅度提高导弹的突防效率与攻击命中率。

在第一轮导弹攻击中,美军的智能化巡航导弹的作战效能已经得到证明。

第二批导弹到达的时候,横滨的防空系统已经崩溃,三套战区防空系统均耗光了拦截导弹。

至于赶回来的防空战斗机,根本无法及时拦截那些速度在八马赫以上的巡航导弹。

也就是说,美军的巡航导弹是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发动攻击的。

更重要的是,这批巡航导弹打击的是固定的基础设施。

打击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