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8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港,而且很有可能在短暂停留之后出港。

事实上,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并非如此。

首先是特遣舰队在傍晚六点左右进入浩洋港,随后牧浩洋通过港口司令部,让庞跃龙的登陆舰队立即出发,并且调派南海区舰队为登陆舰队护航,还安排驻守浩洋港的几艘战舰前往马六甲海峡西端迎接。然后,牧浩洋才给母祁铁下达命令,让他安排一次针对关岛的大规模轰炸行动。

这个安排,只是为了给美军造成错觉。

至于目的,显然是希望美军增强在西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而不是再次从西太平洋抽调作战力量。

当然,中国空军轰炸关岛,确实给美军制造了一些麻烦。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军高层存在明显分歧。乔丹认为中国舰队将在当天晚上离开浩洋港,以最快的速度返回西太平洋,预计在二十二日夜间、或者二十三日凌晨进入菲律宾海,而中国部署在冲绳岛上的陆战队也将在此进行动员,等到舰队夺取制海权之后攻打关岛。空军参谋长阿诺德上将与陆战队司令里梅尔上将则认为,中国海军是在虚张声势,中国军队的首要目的是攻打迪戈加西亚,轰炸关岛只是为了在西太平洋上向美军施压,使美军不敢向印度洋增兵。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阿诺德与里梅尔的判断明显更接近现实。

当然,在战局不明、情报有限的情况下,也不能说乔丹的判断就错了。

到了夜间十点左右,美军获得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即部署在冲绳岛上的中国陆战队已经开赴港口,兵力在两个陆战师以上,其中一个是长期驻守冲绳的第二陆战师。仅仅一个小时之后,美军又获得了一份关键情报,停留在舟山群岛的登陆舰队已经离港,目的地很有可能是那霸。

这两份情报,让乔丹坚定了之前的判断,即中国军队将进攻关岛。

虽然阿诺德与里梅尔依然不大相信,中国海军会放弃攻打迪戈加西亚的大好机会,让舰队急驰数千公里,在西太平洋上打一场没有绝对把握的进攻战役,但是没有情报支持,两人无法反对乔丹。

正是如此,乔丹在当天晚上没有从西太平洋舰队抽调航空兵去补充第三舰队,而是安排部署在国内的舰载战斗机飞往夏威夷,然后经关岛转场飞往澳大利亚,预计在二十二日凌晨到达第三舰队。

在乔丹做出这一部署之后,美军收到了当晚的第四份关键情报。

这是一份迟到了数个小时的情报:中国舰队已经在十九日夜间十点离港,去向不明。

美军收到这份电报的时间是二十日凌晨…。

也就是说,这份情报足足迟到了五个小时

在这五个小时里,中国舰队足以航行两百多海里,如果直接前往马六甲海峡的话,已经到了安达曼海南部海域,离马六甲海峡西端不到五百公里,因此在二十日上午就能进入马六甲海峡。

更重要的是,运载陆战队的登陆舰队也将在这个时候到达海峡西端。

这个时候,阿诺德与里梅尔再次提出异议,认为中国舰队没有前往马六甲海峡,而是从安达曼海直接南下,或者已经从十度海峡进入了孟加拉湾,正在赶往迪戈加西亚,因为从时间上看,中国舰队直接转为向西,能比登陆舰队提前四天到达迪戈加西亚,也就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登陆前的火力准备。

只是,乔丹依然认为,中国舰队将重返西太平洋战场。

到了二十日上午,乔丹的这个推断再次得到加强,因为一艘在东海活动的美军攻击核潜艇遇到了正在驶往那霸的登陆舰队。虽然这艘攻击核潜艇的伏击行动很不成功,但是在逃逸之前发出了电报。

更重要的是,这份电报中明确提到,登陆舰队的规模非常庞大,足以运载两个陆战师。

显然,这与之前的情报完全吻合,即中国陆战队打算动用两个陆战师攻打关岛。

事实上,当时登陆舰队里有半数是运载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的快速运输船,而且登陆舰上运载的也是作战物资。要知道,在过去几天里,中国空军的战略运输机一直在向中东战场运送部队与物资,因此向冲绳岛运送物资的任务落到了海军身上,而牧浩洋也正好安排了这次诱敌任务,周渝生将计就计,让登陆战舰临时客串运输船,会合运输船队,搞了一次大规模运输。

显然,这个安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十九章 场外因素

第四十九章 场外因素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乔丹上将的错误判断,使美军错过了在“巽他海峡海战”之后重创中国舰队的机会,也因此错过了阻止中国陆战队登陆迪戈加西亚的绝佳机会,应该为此负主要责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大的责任人不是乔丹上将,而是美军的情报系统。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军的情报系统没有能够准确分辨出在前往那霸的登陆舰队里有大量快速运输船。

如果没有这个疏漏,乔丹上将就能判断出,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的动作都是假象。

可惜的是,美军情报机构出了这个疏漏。

当然,这也不全是情报机构的责任。

在全球自然灾害之后,近地轨道彻底瘫痪。虽然到了二零五零年,人类掌握的技术已经能够清理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了,但是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成立的全球气候事务委员会已经形同虚设,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独自承担清理太空垃圾的重任,中国与美国都担忧恢复近地轨道会被对方所用。结果就是,最有能力的两个国家无动于衷,而其他国家又没有这个能力。

对战争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以卫星网络为基础的战略侦察系统全面瘫痪。

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中美双方的主要侦察手段是侦察机、潜艇、侦察兵与谍报人员。战争初期,因为双方都没有绝对优势,所以在战略情报上,谍报人员是最主要的侦察力量。

显然,双方都缺乏可靠的战略情报系统。

事实上,这也是交战双方为什么经常会遇到关键情报延迟的现象,因为谍报人员的效率本来就不高。

从这个角度看,乔丹上将确实没有什么错。

当时,他掌握的所有情报都表明,中国军队即将在西太平洋上发动一次规模宏大的战略进攻,而且目标就是关岛。作为参联会主席与海军参谋长,乔丹上将不可能不知道关岛的重要性。

从战略价值上讲,关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迪戈加西亚。

别忘了,太平洋才是主战场,印度洋只是中国的主战场,不是美国的主战场,即便美军丢掉了印度洋的制海权,自身受到的威胁也非常有限,无非是让中国打通了连接所有战场的海上航线。

当然,如果乔丹上将看穿了牧浩洋的策略,情况肯定会截然不同。

别的不说,只要从西太平洋抽调舰载航空兵,第三舰队能在二十日夜间恢复战斗力,美军在印度洋上的舰队最快能在二十三日抵达迪戈加西亚东南海域,而特遣舰队最快也只能在二十二日夜间到达。也就是说,特遣舰队最多只有一天时间来轰炸迪戈加西亚,然后就得与美军舰队作战。从战术上讲,如果特遣舰队轰炸了迪戈加西亚,等于暴露行踪,而美军舰队却没有暴露行踪,也就有了偷袭特遣舰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军舰队没有直接赶往迪戈加西亚,而首先北上,封锁从马六甲海峡前往迪戈加西亚的航线,也就有能力在二十一日夜间、或者二十二日凌晨截击正在前往迪戈加西亚的登陆舰队,使中国海军丧失攻打迪戈加西亚的能力。随后,美军舰队可以主动撤退到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等着特遣舰队主动找上门来。

由此可见,只要从西太平洋抽调舰载航空兵,美军就能在印度洋上掌握主动权。

事实上,这也正是阿诺德与里梅尔提出的建议。

两人都认为,美军应该首先截击登陆舰队,然后把舰队撤退到澳大利亚西部。如果中国舰队没有开赴迪戈加西亚,而是奔赴西太平洋,还可以把抽调给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的航空兵派回去。

问题是,这个建议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别的不说,转移六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绝对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办到。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从西南太平洋战场把六支舰载航空兵联队转移到西太平洋,最快也只能在二十五日完成。如果中国舰队杀奔西太平洋,此时已经夺取了制海权,说不定中国陆战队已经登上了关岛。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舰队的威胁下,美军舰队肯定会继续后撤,因此转移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难度将大大提高,甚至无法完成。结果就是,美军舰队要么退到夏威夷群岛,要么冒险南下。这两种选择都意味着,关岛上的美军必须在没有舰队掩护的情况下独自作战。

毫无疑问,乔丹上将绝对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也正是如此,乔丹才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下,决定首先巩固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再决定是否出兵印度洋。

只是,到了二十日,战局出现了转变。

当天,中东战场上,“德拉会战”结束,以色列与叙利亚当局先后宣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德拉会战”,可以说是中东战场上自“西奈半岛战役”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在这场会战中,以军先后投入三十二个旅、总计二十七万地面部队,叙利亚、约旦与中国陆军则投入了一个集团军、四个装甲师、六个步兵师、十二个预备师与六个独立旅,总计三十八万地面部队。会战的结果是,以军经过苦战攻克了德拉,并且在会战结束前包围了安曼,中叙联军则在苏韦达省西南地区的战斗中,围歼了以军十二个旅,阻止了以军继续向北突击。

从结果来看,以军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以大约九万人伤亡的代价,围歼了德拉地区的近二十万叙利亚军队。可是在战略上,以军则大败亏输,因为损失过于惨重,不得不放弃进军大马士革的计划。

会战打响后,以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