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9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伪装手段高明,而且第一一三集团军确实在强攻马什哈德,所以蒋博文的目的达到了。到了九月十三日上午,美俄联军都认为主战场在马什哈德,并且把德黑兰以东地区的部队全都派了过去。

接下来的两天里,蒋博文没有大打出手。

主要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当时只能用陆航的战术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因为空运效率不高,所以需要时间来囤积作战物资。

到了九月十五日,等到脱下伊朗军装、拔掉地面战平台上的伪装道具的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杀入德黑兰时,美俄联军才大梦方醒,意识到中伊军团的目的是夺取德黑兰,可是已经太迟了。

在美俄联军回防德黑兰之前,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占了这座被伊朗军队抛弃了的城市。

要知道,伊朗军队在撤离德黑兰的时候,几乎彻底炸毁了这座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博文进军德黑兰不是为了达到军事目的,而是为了政治目的,即让戚凯威相信,他在伊朗战场上发动大规模反击,不是要取得多大的胜利,而是要提振伊朗的士气。

当然,这么做更重要的理由就是,伊朗战场上的反击,不会对大陆战场产生影响。

要知道,当时戚凯威对在大陆战场上发动战略进攻,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即反对所有有负面影响的作战行动。

如果蒋博文把握不好,肯定会受到戚凯威的责难。

不管怎么说,他是陆军将领,就算庞跃龙暗中拉了他两把,他今后也得在戚凯威领导的陆军里混饭吃。

当然,蒋博文管得了陆军,却管不了陆战队。

或者说,陆战队怎么打,与他这个代司令没有直接关系,就算戚凯威要发火,也得把愤怒喷向庞跃龙。

结果就是,在美俄联军杀回德黑兰的时候,两个陆战师在东线战场上发起全线反击。

两个师的兵力不算多,而且东线长度差不多有一千公里,可是这条从伊土边境一直延伸到赫鲁德山脉的战线,几乎都在一马平川的沙漠或者戈壁上。虽然战线上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极为简陋,但是两个陆战师也是全套地面战平台,而且有专门的陆战队航空兵提供空运支持。

得益于此,两个陆战师打得像两个集团军。

这下,美俄联军的麻烦来了。

要知道,当时美俄联军的主力在面向胡齐斯坦省的地方,不管是去德黑兰、还是去东部防线,都有数百公里之远,而且糟糕的交通基础设施,限制了美俄联军主力装甲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更要命的是,如果去德黑兰,侧翼肯定会被中国军队突破,如果去东部战线,后路则有可能被切断。

只是,蒋博文的处境也不大理想。

别忘了,他手里总共也就只有两个集团军与两个陆战师。

东线打起来后,他就没有预备队了。

至于伊朗军队,蒋博文暂时还没有想到除了在敌后游击战场上,两百多万伊朗军人能够做出多大贡献。

战后,就有人指出,蒋博文太嫩了,缺乏足够的经验,不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问题是,蒋博文遇到的问题,根本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不肯增兵的不是他,而是戚凯威。

更重要的是,蒋博文发起这次进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围歼美俄联军。

真要说什么的话,只能怪戚凯威过于重视大陆战场,忽略了其他战场,从而使蒋博文错过了全歼美俄联军,在伊朗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绝佳机会。当然,如果考虑到随后在大陆战场上发生的时期,也不能指责戚凯威,因为要是增兵伊朗战场的话,大陆战场上的局面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键日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键日

从战果来说,除了没有全歼美俄联军,蒋博文一个不少的实现了战前计划,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

只是,伊朗战场的长远影响,正是在于蒋博文没能做到的事情。

面对中国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美俄联军选择了向德黑兰撤退,或者说是撤除伊朗西部的突出部,避免侧翼被击溃。

事实上,此时美俄联军的侧翼已经被击溃了。

九月十八日,美军第十四步兵师首先到达德黑兰南面、纳马克湖西面的库姆,随即与第十三集团军遭遇。在激战数个小时、付出了一千多人伤亡、损失了数十辆坦克之后,美军放弃了向德黑兰挺进的想法,暂时退回库姆,等待正在赶来的第十六步兵师,以及四个同步撤退的俄军师。

这一天,克尔曼的两个俄军师向中国陆战队第七陆战师投降。

虽然俄军师的编制规模比美军师小一点,但是两个步兵师也有两万余名官兵,与一个中国陆战师旗鼓相当。在被围困了两天,饱尝炮火之苦后,绝望的俄军选择了投降,大约一万七千名俄军官兵做了战俘。

事实上,当时围攻克尔曼的只有一个陆战旅,只是得到了一个炮兵旅的直接支援。

当时,陆战队还没有像陆军那样,在师级部队成立突击集群,依然是以往的编制,即在师下建立具有完善独立作战能力的旅级部队,然后是营级部队。从规模上讲,陆战队的旅非常大,一个战斗旅有大约六千人,所以一般一个陆战师只有两个战斗旅,另外还辅以一个炮兵旅。

正是有了炮兵旅支持,第七陆战师才能用一个旅攻占克尔曼。

要知道,在过去两天里,这个炮兵旅用掉了一万五千吨炮弹,所有弹药都是通过铁路从巴基斯坦运送过来的。

因为有铁路运输做保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从南面的港口获得补给,所以陆战队在作战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往往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战场上消耗大量弹药,而不是让装甲部队去冲锋。

在占领克尔曼的时候,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亚兹德附近。

也就是说,陆战队的突击部队在后勤保障不太可靠的情况下,突击了三百公里。

后来,美军就多次指责俄军,认为俄军在克尔曼投降,使美俄联军错过了瓦解陆战队攻势的大好机会。

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因为到达亚兹德的陆战队已经遇到了后勤保障问题。

当时,这支兵力在一万左右的突击部队,只剩下了不到半个基数的弹药,也就没有攻打只有五千美俄联军守卫的亚兹德。

设想一下,如果克尔曼还在俄军手里,突击的陆战队会是个什么结果?

问题是,俄军不但不承认丢掉克尔曼是俄军的责任,还反过来指责美军,认为美军没有及时向德黑兰进军,才是真正的问题。

事实上,俄军的指责也有道理,因为美俄联军的主要目的是突围,避免主力部队在伊朗西部地区被围歼,因此早就订下了向德黑兰撤退的作战方案,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控制德黑兰周边地区。至于在克尔曼的防御部署,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即便守不住克尔曼,对战略撤退也没有多大影响。

此外,美俄联军没有在亚兹德发动反击,也是个大问题。

有趣的是,当时守卫亚兹德的主力就是一个美军步兵旅,俄军只有不到一千人,因此俄军认为美军没有反击,才是克尔曼失守的主要原因。俄军的理由是,如果亚兹德的美军主动反击,中国陆战队就不可能集中兵力攻打克尔曼。

战斗打成这样,只能说美俄联军问题多多。

可以说,九月十八日,正是德黑兰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如果美军第十四步兵师继续北上,俄军守住了克尔曼,美俄联军在亚兹德发起反击,这场战役的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可惜的是,在三个主要战场上,美俄联军都没能取得成果。

看上去,美俄联军要倒大霉了。

要知道,美俄联军要想进行战略撤退,不但要稳住东部战线,还得打到德黑兰。原因很简单,即便德黑兰已成废墟,这里也是伊朗北部的交通枢纽中心,所有通往高加索方向的铁路都得从德黑兰附近经过。

这也正是蒋博文首先出兵德黑兰的目的,也是这场战役被称为“德黑兰战役”的原因。

问题是,蒋博文的处境同样不那么乐观。

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很强,可是后勤补给很成问题,大部分作战部队只有不到一个基数的弹药。

当时,第十三集团军面临后勤问题有多严重?

除了弹药不足之外,很多作战部队的口粮都不够。打到十八日的时候,一些部队三个人才能分到两份口粮。

在东线,北面的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主要是背靠伊朗军队作战,后勤保障由人数众多的伊朗军队负责。为了支持第一一三集团军,伊朗军队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沙漠运输部队,即骆驼运输队,用数万头骆驼取代了车辆,向在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运送弹药等物资。

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战场上,仍然能够看到以牲畜代替脚力的部队,绝对是个奇迹。

当极为现代化的地面战平台与骆驼运输队走在一起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电影里的场景。

当然,绝不能否认这些骆驼做出的贡献。

要知道,骆驼的负重能力超过了最好的马匹,而且非常适合在沙漠里活动,十头骆驼的运输能力,相当于一辆十吨级载重卡车,而第一一三集团军的主要补给物资,比如弹药与食物,都能用骆驼运送。

没有这些骆驼,第一一三集团军肯定寸步难行。

问题是,第一一三集团军是从马什哈德开始进攻的,到德黑兰大约有八百公里,沿途还有大量由美俄联军控制的城镇与据点。虽然从马什哈德有直通德黑兰的铁路,但是并不意味着进攻很容易得手。

事实上,蒋博文在这里动用了一个集团军,就是希望尽快打通一条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蒋博文把这场战斗看得太简单了。

后来,很多人认为蒋博文过于稚嫩,主要原因就与使用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方式有关,即在这些人看来,根本没有必要把一支拥有四万多人的集团军放在遥远的马什哈德,而是应该派一部分兵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