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1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实用一些,最起码它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感觉踏实,远比满天星斗和凌空皓月要实在得多。

    普通老百姓喜欢看星星、看月亮。因为她像珍珠、像银盘,亮晶晶的闪闪发光。而这些都是百姓们所没有的,无法拥有的东西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而且,她们不仅好看,还预示着明天是个好天气,这对普通百姓而言才是最实用的。庄稼人看不懂天文,也不明白地理,但是满天星辰意味着什么,他们却是都知道:“星星这么多、这么亮,明天是个好天气啊!”

    如此美景却不懂得欣赏。实在是暴殄天物。奈何再漂亮的事物对于普通人来说完全没有用处,远不如一串铜钱或一斗粮食来得实在,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没有益处的。

    夜已深沉,姗姗来迟的皓月已经转移至北方,这就意味着此时已是亥时,再过大半个时辰就是子夜。

    南城驿馆。十几幢院落里都还亮着灯,这是半个月以来的惯例,走廊里的风灯彻夜长明,便于住在这里的十几个使团夜晚出行。别看这座驿馆并不豪华。眼下却是住满了各国使节和应邀而来的贵宾,林林总总两千余人,人数之多不亚于北城的大将军府。

    在驿馆西北角上的厢房后面,挨着马厩的亭子里。此刻正有两人相对而坐。在他们周围布满了扈从,明处和暗处的扈从加起来,足有一百多人;并且。这些人均是全副武装,清一色的黑衣软甲。手里都拿着短兵器,便于近身搏斗。

    一百多人守护在马厩旁边。若不是有着特殊癖好,就一定有重大图谋。否则,谁会三更半夜不睡觉,跑到马厩旁边吹风,而且吹得还是西北风。看看那些个扈从冻得鼻涕横流、全身哆嗦,就知道他们不是半夜出来吹风散心的,而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显然,他们的目的就是保护坐在亭中低声交谈的两人。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不是西凉人。准确地说,他们不是李利麾下的军士,并且不是番邦胡人,从他们的着装和兵器上就能断定他们是汉人。如此以来,他们的身份呼之欲出,因为整个驿馆之中除了驿馆工作人员之外,就只有北魏使团和南汉使团是汉人,余下的全是番外胡人。

    值得提的是,李利早有明令,对此次前来参加登基大典的各国使团有着明确的人数规定,最多不得超过两百人(含两百)。为此,这些使团在进城时都要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使团名册,而后由城门守将拿着名册逐一点名核对之后才得以进城,并且还检查过他们随行的马车,对他们携带的兵器采用集中保管的办法,等到离开时再还给他们。入城之后,直接由专人带到驿馆,统一安置在驿馆中歇息,每个使团的食宿都有专人负责。

    北魏使团被安置在驿馆东北角上的院落里,而南汉使团则被安置在西北角上的院子里,中间相隔两栋庭院,直线距离一千米以上。很明显,这是驿馆主事有意将他们两个使团分开,令其无法私下接触,甚至在登基大典之前彼此间连碰面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再严密的防范总有疏漏的时候。明天就是登基大典之日,因此驿馆工作人员不免有些放松警惕,再加上他们本身就十分繁忙,由此就出现了纰漏,让有心人钻了空子,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大典之前的前夜聚在一起。

    亭中没有点灯。所幸皓月凌空,半个亭子都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而亭中两人则坐在黑暗处,但并不影响视线,甚至比风灯还要明亮得多。

    石桌上放着两个黑斗篷,两个身着黑衣软甲的年轻人相对而坐,稍事寒暄之后便低声交谈起来。

    坐在西边的年轻人身高近八尺,正襟而坐,腰杆儿挺得笔直,说话时目不斜视,显得很有涵养,家教甚严。他很年轻,黑发垂肩,应该尚未及冠,顶多十七八岁的样子,却姿容魁伟,相貌堂堂,即使不说话也是一脸憨笑之态,给人一种谦逊且憨厚的感觉,似乎很好相处,很容易博得别人的信任。

    相比之下,坐在东边的年轻人则与之相差甚远,完全没有可比性。但见他相貌清奇(丑),浓眉大嘴,塌鼻子,脸颊微胖,脖子很粗,有着极其显眼的双下巴。但凡见到这副尊容,自然而然就能想到他身材不高,事实亦是如此。

    他的身高勉强七尺,体型臃肿,显示出他的物质生活不错,并且一点没浪费,全都消化吸收了。虽然貌不惊人,但是他那双小眼睛却很漂亮,明亮而灵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之中带着光亮,目光极其犀利,似乎能够看透人心。这是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也是上天对他的补偿,一副随意的相貌配上这双眼睛之后犹如画龙点睛一般,整个人的气质陡然一变,显得内敛而睿智,让人不禁猜想他是个被埋没的极有才能的智者。

    低声交谈一番过后,矮胖之人轻笑道:“子恒尚未及冠就能得到令尊赐字,由此可见,令尊对你报以厚望啊!可以预见,将来执掌魏国权柄的非你莫属,在下痴长你几岁,提前向你道贺了。”

    憨厚男子谦逊道:“先生过奖了。想必先生也知道,家兄早年跟随父皇征战司隶,于函谷关外的飞云渡遭遇李贼大军伏击,全军六万余将士几乎全军覆没,家兄也在厮杀之中不幸遇难。因此我就是父皇膝下的长子,理应给弟弟们做表率,此次跟随使团前来长安与先生密谈,父亲特意赐字,并嘱咐我机会难得,一定要多向凤雏先生请教,务必完成使命。

    是以先生不必客气,无论汉王有何要求,先生皆可直言相告。来此之前父皇早已交待,为了促成你我两家结盟,共同抵御李贼,先生提出的所有要求,只要我魏国能够办到的,一定不让汉王失望,一切均由我全权做主。”话如其人,他不仅长相憨厚,就连说话也极其厚道。在对方还没有正式提出结盟条件的情况下,他就率先表明态度,几乎是满口答应,并且以晚辈自居,这在两国邦交之中并不多见,无异于给了对方漫天要价的机会。此举真正是极为草率,俨然没有一点谈判经验,说是幼稚亦不为过。

    但是,坐在他对面的“凤雏先生”却并不这么认为,非但没有轻视他的意思,反而露出欣赏之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但眼底却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忌惮之色。很明显,他没有被憨厚男子谦卑的神态和取巧的话语所迷惑,反倒看出这位魏国世子很不简单,堪称大智若愚之人。换做其他人或许很难察觉这番话中透漏的话外之意,但他“凤雏”是何许人也,焉能不知听话听音的道理?

    魏国世子称其父曹操为“父皇”,却把南汉皇帝刘表称之为“汉王”,这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曹氏父子骨子里不承认南汉政权,根本没把汉帝刘表放在眼里,仍然将荆州政权看做割据一方的诸侯,俨然与他魏国不在同一个级别上。正因如此,曹操的儿子才会以俯视的目光、高姿态看待此次结盟,满口答应与南汉的结盟条件。

    诸君都看出来了,诚如您所想:凤雏先生就是最近升任为南汉王朝军师将军的庞统庞士元,而坐在他对面的憨厚男子则是魏国世子曹丕曹子恒。

 第213章 午夜魅影2/2

    一念至此,庞统不免心中不快,颇为恼怒,然而看着曹丕憨厚的笑容和那稚气未脱的脸庞,他生生忍住了,没有当场发难。

    毕竟,对方还是个尚未及冠的年轻人,严格说起来还是个孩子;而他庞统现年已二十有五,早已成人,大人岂能和孩子一般见识?

    更何况,他此行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与魏国结盟,并且通力合作,联手出兵。在这一点上,彼此都有结盟的意愿,目标是一致的。

    这就是庞士元的心胸和气度。

    他虽然智谋过人,心思缜密且能言善辩,却待人宽厚,看人通常都是看别人的长处,从不揭短。他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

    他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好吗?”这是庞统的忧国忧民之心,也是他的价值观。用当下的话说。他所做的就是传递正能量。

    由此可见,庞统是真正的胸襟宽广之人。不拘小节,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反之,若是没有容人之量,又怎会看到别人的长处,并愿意成就别人的名气呢?夸奖别人是一种美德,庞统无疑就是这种美德的先驱,或许还是鼻祖亦未可知。夸奖自家孩子不在其中。

    在这个以貌取人社会里,他站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存在,连普通人都不如。但是他靠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塑造了一个纯净而强大的内心世界。他的心灵远比外貌光鲜,睿智而强大,胜过普天之下绝大多数相貌堂堂之人。

    但是庞统绝不是烂好人,他有着自己的处世标准,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乱世当中,他的才能全都集中在军事斗争之上,沉着冷静,目光长远,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捕捉机会,杀伐果断,一旦抓住战机就会像毫不犹豫地迅速出击。

    兵者,诡道也。军事斗争是生与死的较量。容不得半分仁慈和怜悯,将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发挥到极致,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才是兵家所要做的事情。庞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次出使长安。在南汉使团名册之中没有他的名字,可他却用化名藏匿在扈从之中。混进长安城。不仅庞统是这样,坐在他对面的曹丕亦是如此。他们千方百计赶来长安。不单单是为了暗中结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