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靖点头答应,心里暗暗想,莫非皇上动了西域的心思?

房玄龄说道:“皇上所虑极是。那吐谷浑王伏允一直对大唐持强硬态度,这几年见来硬的不行,遂主动要求和亲与互市,可内心里却不是那么回事。听唐俭说,吐谷浑来朝贡之时固然带来些贡物,可其索去的东西倍之。且来人态度蛮横,甚至对索去之物还挑挑拣拣,嘴里胡说八道。更有甚者,他们徒仗地利,往往中途截走从西域来的朝贡之物。”

李世民神色平静,并不恼怒,淡淡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朕对吐谷浑仁至义尽,其若狂妄,则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吐谷浑之流,若再向我国挑衅,我必征之。此为正义之战,想天下百姓定会拍手称快。”

魏征说道:“陛下心存百姓,若征战时仍留意百姓的态度,即为仁主。今后若有这些为维持国内安静的征伐之事,臣不会一味反对。”

“对呀,魏卿。你莫非没有发现?朕这些年每定一事,都要事先想一想你们大臣的态度,拿不准的时候还要向你们问讯一遍。朕所以这样做,是想朕所定之事,应该与你们的心意暗合。你若不反对,也就不足为怪了。”

群臣眼望李世民,觉得他所言确是实话。李世民多次说过要君臣一体,看来不是空泛之言,他也是踏踏实实这样做的。





第二十回 君臣感时论封禅 万民闹春庆丰年


临近春节,过年的喜气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此年,李世民宣布恢复原来的春节假期。消息从京中传出,有官身之人顿时欢喜。庶民百姓家中有粮不愁吃穿,到了冬季为农闲之时,从腊月开始即忙碌年货,一些人聚在一起烤火斗牌,这股悠闲更衬托了春节的喜气。

人们若囊中鼓胀,心情也会愉悦。一般人心想可以过个肥年,趁着年关之时争取再添些器物。那些略识诗书的官员心里所想所思就复杂一些,他们瞧着丰厚的俸禄固然欣喜,但追怀国家这几年的作为,也颇有感悟。一些官员默默思索,觉得年后应该劝皇上举行封禅仪式。

李世民安定江山,又大治天下,出现了太平盛世。一些官员心想,皇上有此功绩,若不封禅报功,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上疏请求皇上明年举行封禅大典。

李世民初看了这些上疏,不以为然,将之丢在一边。不料此话题一经提起,渐成燎原之势,连远在安州的高士廉也接连上疏,力劝举行封禅仪式。这日,李世民将高士廉的上疏交给长孙无忌,说道:“汝舅不知何故接连上疏,坚持要搞封禅典礼。”

长孙无忌展开高士廉的上疏凝神观看,然后答道:“眼下天下兴旺,百姓富庶,到处都是一片欢欣景象。舅舅因此上疏,算是随大势而动。且其为皇亲,又佐陛下登基,眼见天下繁荣,若陛下能行封禅之礼,势必响震宇宙。他因此想沾上一些荣耀,这种心情也是有的。”

“你以为呢?”是时,阁内仅有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两人。他们作为至亲,说话比正式场合随便一些。

“国内休养生息这么多年,终于取得了天下大治。这期间,君臣倾力抚民以静,像陛下克制己欲,如修缮宫室、举办大型典礼等基本绝迹。人非为享乐而来,然府库充盈时,依旧过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亦为太过。观目前胜景,适当地举办一些庆典,既顺乎了民意,又通过庆典激励天下人的精神,其实应该。”

“依你所说,封禅典礼可以举行?”

“不错。时下百姓富庶,人们安居乐业,且新破东突厥不久,四夷威服,正是举行封禅大礼的时候。”

李世民立起身来,在阁内慢慢踱步,既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些天,群臣纷纷颂扬天下大治,似乎外面是一派莺歌燕舞的局面,我听后心里着实高兴,因为事实确实是这样。可是,魏征等人让我居安思危,想想也有些道理。这使我想起了取得洛阳大捷班师回京的情景。古语有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长孙无忌不赞成李世民的观点,说道:“世事变迁,今日之情景与洛阳班师时大为不同,岂可同日而语?”

“魏征他们说得对,为君主者须常怀畏惧之心,不能见喜辄狂。无忌,看来这件事还要放一放最好。”

李世民私下里对长孙无忌如此说,但他到了朝堂之上,对群臣则是另外一番言语:“近来群臣上疏者不少,多让朕行封禅大典。朕想啊,封禅确实为帝王盛事。然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有余,就是不举行封禅大典,又有何关系呢?以前秦始皇曾经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难道会认为汉文帝之贤不及秦始皇吗?且祭祀天地,非要在泰山之巅上才能显示诚敬吗?”

李世民既然表示了不举行封禅大典的意思,群臣按理不应该再继续这个话题。可是,一些朝臣及外官好像受了什么人的指使,仍旧频频上疏要求举行封禅大典,其热情丝毫不减。

温彦博属于赞成封禅之人。这日,他趁着李世民召见他和萧瑀的间隙,说道:“皇上那日说不欲举行封禅大典,可这些日子,臣见许多大臣以及一些刺史接连上疏,请求皇上举行大典。臣以为这些人言词切切,并非因为他们好大喜功,实因国家富饶,人心思庆,代表了部分民意。”

“民意?须知举办封禅大典,要耗费多少钱粮!朕以前就说过,官家要去奢省费,岂可违之?”

“陛下,礼乐自古有之,其作用以教化为重。封禅为大礼,典礼过程中固然需要花费,然与大礼相比,实为小费。通过行此大礼,使国家的强盛以及既定国策散入人心,能起到多大的教化作用啊!且举行大礼为民意所在,若顺势而成,其功大焉。”

李世民笑道:“温卿为劝朕行封禅大礼,竟然将理由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朕若违之,就是不顺民意了。”

萧瑀也赞成举行封禅大礼,他插话道:“陛下,人言有声,盖由心意。这一段时间朝堂内外要求行封禅大礼的呼声不绝,其实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实想法。自隋炀帝大业末年开始,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渴望安定。太上皇与皇上一起太原首义,成就大唐基业,又东扑西灭,终于一统天下。陛下这些年来抚民以静,实现了天下大治,国家富庶,百姓衣食有余。老臣经历了这些过程,看到眼前的景象,心里着实高兴得很!想国内之官民,有老臣这样好心情之人定然不少。愉而有悦,喜极而狂,人性也。当此之时,举行封禅大典以鼓舞士气,确实有必要,且顺合了众人的心愿。”

萧瑀的这番话把李世民说得有些活泛起来,其嘴内依然说道:“萧公也想来劝说朕了,看来朕若不行封禅大礼,就是违了众人之意。”然心里却在想,自己前些日子回武功县老宅走了一趟,颇有些衣锦还乡之感,为此兴奋了数日。若举行封禅大典,其实与还乡类同,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儿。

大凡人之信念并非坚如磐石,尤其在合乎自己心意及对自己声名有好处的时候,极易改变初衷。李世民一开始不赞成行封禅大典,那是他以国家为重,且这些年魏征等人屡屡谏净所致。及至群臣纷纷上疏,李世民心里渐渐起了变化,心想既然是群臣的意思,举行了封禅大典,可以教化天下,震耀寰宇,宣扬了自己的功德,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李世民此时对萧瑀和温彦博没表示什么,而是转向其他的话题。两人退出后,恰巧长孙无忌入宫求见,李世民就与他谈了这个话题。

“无忌,你以为举办封禅大典还算妥当吗?”

“当然妥当,凡人有喜乐之事,还要庆贺一番,何况国家呢!陛下,人生一辈子,又有多少可乐之时呢?我们自从攻下长安,此后东征西战,忙碌不已,眼下四夷宾服,国内安定,是难见的好日子啊!若不顺势庆贺一番,无异于锦衣夜行矣!”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我一开始不愿意行此大典,是想居安思危,使人们常怀畏惧之心。这些日子以来,群臣要求行礼之声不绝于耳,所谓群情激切是也。我就又想,若我一人坚持不行礼,就会拂了众人的美意,一场典礼能花多少钱,何不顺势而成呢?”

“是啊,必要的花费还是不能省的。像时下每斗米仅值四钱,各级粮仓盈满为患,若不花费一些,难道让这些粮食都喂了老鼠?陛下,不可再犹豫了。历来到泰山封禅都是春日而成,现在若不开始筹备,时间就有些太仓促了。”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最后下定决心,说道:“好吧,就这么办了。无忌,你呆会儿出宫后,可找到李淳风、袁天纲商量一下具体的日子。此次封禅大典,由你总领其务。”

很快,李世民同意举行封禅大典的消息传了出去。长孙无忌那日找到李淳风和袁天纲,初定封禅的日子放在明年二月二十日。长孙无忌既然总领此次封禅大典,自然要与礼部、太常寺等衙署商量具体细节。百官闻听果真要举行封禅大典,精神不由得一振,其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到了这个时候,魏征那不同一般的性格就要显现出来。他得知李世民欲举行封禅大典,想起李世民原来的态度,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他的态度何以转变得如此快。这日,又当堂向李世民进谏。

“陛下,臣知陛下原来已罢封禅之议。然这些日子以来,臣见礼部、太常寺等衙署,说是奉了陛下的旨意,开始忙碌封禅之事,不知是否确实?”

“不错,确有此事。朕一开始确实不愿意行礼,奈何群臣请求不已,又想行此大典有教化作用,就准了群臣之请。”

“然臣始终未上疏请求啊。”

“魏卿,朝中之官这么多,岂能每项意见皆是一统?朕这次所以准了众人之意,是见其中大半皆持此见。温卿,是这样吗?”

温彦博出班答道:“不错。此次上疏要求封禅者,京官共有三百五十三名,外官计有四百七十六名。魏监,皇上说得对,行封禅大典合乎民意,你就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