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翼回到旅舍,打开随带的包袱,取出其中的朝服,逐一穿戴起来。然后,他背起布袋,疾步向永安驿行去。他进入驿中,大咧咧地坐在椅上,面对惊愕的驿长,说道:“我是朝中监察御史萧翼,现奉旨来此公干。你可持此墨敕,报越州都督齐善行,让他来此见我。”说完,他从怀中取出一幅墨敕,上面由李世民亲自用毛笔书写,浓墨如新,写有“敕令监察御史萧翼前赴越州公干,文武官员受命调遣,钦此”的字样,下面盖有御印。

永安驿驿长就任以来,因越州地处海边,尚未有朝中大官到此驿中安歇。眼前这位萧翼御史身穿鲜亮的官服,又持有皇帝的墨敕,他何曾见过如此阵势?萧翼说完,他忙不迭地接过那道墨敕,躬身施礼,结结巴巴地道:“小人就去,小人就去。”

越州都督齐善行闻听朝中监察御史在驿中,顿时一愣。按说朝中百官来此,须最先见到越州刺史及都督,这名萧御史不知要玩什么花样,却要在小小的永安驿中拿这皇上的墨敕召见自己。想起萧翼为监察御史的身份,别是他拿住了自己或者刺史的什么把柄,要来兴师问罪吗?

齐善行心中七上八下,策马到了永安驿。他与萧翼见过了礼,萧翼劈面说道:“齐都督,本官奉皇上谕旨来越州公干,现事已办妥当,劳你唤戒珠寺老僧辩才来此,本官有话要说。”

齐善行心中的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他面色顿改,大声呼道:“传辩才和尚拜见御史大人。”

“齐都督,那辩才和尚此时不在寺内,须邑汜桥南严家去唤。”萧翼说道。

过了两个时辰,辩才方才在州卒的带领下来到永安驿,今天空中有风,将其人面上蒙上了一层尘土,显得有些憔悴。辩才入驿后,齐善行喝道:“老和尚,速速拜见朝中萧御史。”

辩才此时并未看清对面坐着的是何人,他双手合十,打个问讯道:“老衲辩才,不知官人召见何故?”

萧翼语气平淡,缓缓说道:“辩才师父,你抬起眼来,仔细看看本官是谁?”

辩才这些日子与萧翼一起,对其语气何等熟悉。他听出说话之人似是萧生,心里惊诧万分,遂抬起眼来仔细观看,只见一顶官帽下面,正是那熟悉的脸庞。他瞪大眼睛再看,那不是萧生又是谁?辩才心中觉得这是不可能之事,然周围一群人对萧生的神色中透出恭敬,素日威风凛凛的齐都督也仅是陪坐一侧,再看驿外的天光,那轮太阳正播洒着光芒。辩才摇摇头,颤声说道:“你……你……你不是曾在老衲舍中的萧生吗?我们昨日刚刚分别,你……你缘何就换了装束?”

萧翼神色凛然,俯身从布袋里取出《兰亭序》帖,这是辩才要命的物件。辩才一见卷帖,就知道这是何物。他张开双臂,作势要抢,口中呼道:“你……你为何又窃走老衲的物件?”

后面的州卒见状,急忙上来两人,他们一人架着辩才的一条手臂,使他不好动弹。萧翼扬起《兰亭序》帖,说道:“本官不是卖蚕种的落拓之人,京城监察御史萧翼是也。皇上得知《兰亭序》帖存于你手,三次邀你入京,令你举献。可你将之藏于房梁,秘不示人。本官奉皇上敕命,特来取帖。如今帖已到手,本官欲入京复命。将你召来,是想告诉你,皇上不会白取此帖,事后定发重金以为补偿。”

辩才顿时老泪纵横,口中呼道:“萧生,萧御史,你骗得老衲好苦哇……”一句话未说完,其身子委顿,昏厥于地。

萧翼急令人去掐辩才人中,又令取湿巾,极力抢救辩才。辩才毕竟年老,要救治他颇费工夫,众人手脚忙乱,一时唤不醒辩才。驿长见状,急忙上马去请郎中。

萧翼感觉愧对辩才,实在不敢再面对辩才。他不待辩才苏醒,即让齐善行派数人护送自己返回。临行之前,萧翼谆谆告诫齐善行,让他这些日子派人照顾辩才的起居,防止他想不开而寻短见。

齐善行连连答应。

李世民见萧翼果然将《兰亭序》帖取回,不禁狂喜。当即擢拔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另赐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一处庄园。想起房玄龄、褚遂良举得其人,各赏其锦彩千段。又想房玄龄年龄渐高,出两名貌美宫人以为婢妾。

李世民一开始十分恼怒辩才,只是因为其年老,不忍加刑。萧翼又在其面前多次称赞辩才的德行,使李世民渐渐转回了心意。数日后,李世民赏绸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支给辩才,以为补偿。

辩才此时已清醒过来,知道《兰亭序》帖不可能再回己手,遂在舍中日日长吁短叹,日渐消瘦。越州送来李世民的赏物,辩才不敢使用,就用其钱在戒珠寺内造了三层宝塔,供人观瞻。塔成之日,辩才疾患愈重,不能正常吃饭,只能喝些稀粥,身子渐渐成了皮包骨。到了年底,辩才终究不能挨到来年,在一个风雪呼号的寒夜,气绝而终。

侯君集率领三万兵马,沿积石山向西推进。积石山的南面,即是河水的源头,到了积石山西端,其山麓与河水之源柏海相望,站在山顶上,即可看到柏海那两汪如镜面的水泊。李靖的意思,是让侯君集领兵沿积石山南麓潜行,尽量不让伏允察觉大军的动静,待他们出了积石山,开始向北运动,此时,唐军北路军也向南挤压过来,对伏允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党项人充当了南路军的向导,他们熟悉积石山的地势,可以沿着山势顺利地前行,中间并无阻隔。他们临行之时,携带有充足的粮草,免了缺粮之虞。他们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却是那变化无常的天气。

此时正值四月,中土正是百花盛开、气候宜人的时节,这里却不然。大军行在路上,就见四周荒无人烟,除了午间阳光直射的时候,气候稍微平静以外,其他时候多是大风大雪肆虐。有时候,鸡蛋大的冰雹会突然从天而降。到了夜间,气温陡降,寒冷彻骨,凉意透入骨内,让人感觉好像没有穿衣服。

侯君集临行之时,已经找党项人仔细问了沿途的情况,对抵御恶劣气候预先作了准备。他先让每人皆带上厚厚的棉装,备好塞有绒毛的马靴;又让每三十人为一队,每队带上一顶帐篷,让他们宿营之时打开,三十人紧紧挤在一起休息,可以免去受冻之厄。

侯君集就这样带领人马与恶劣气候相抗,又要加倍小心积雪覆盖的道路。他们小心翼翼前行,终于赶在与李靖约定的日子到达指定位置。从此越过积石山,即可向北攻击伏允现在驻扎的地方。

此时,李靖、李道宗的北路军已在凉州、甘州一带布好防,并逐步南移;李大亮所部兵马已行过阳关,在西面排好了抗击的阵势;唯有东面的李道彦和高甄生二路兵马进兵缓慢,迟迟不能到达指定位置。其所以难行,还是因为得罪了党项部,被绊着了手脚。

李靖此次为帅,知道唐军以前未彻底剿灭吐谷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明地理,遂定下让党项人为向导之策。唐军若要合围吐谷浑,势必经过党项部所辖之境,这使党项酋长拓拔赤辞很犹豫,他当着众将之面对李靖说道:“大都督有令,又赐下如此多的金帛,鄙部定然遵从,当好向导。只是鄙部与中土交往多年,多次吃亏,心有余悸。像隋人无信,动辄欺凌鄙部,族人深以为忧。现在唐军过我境,若无异心,鄙部定当支持;若不然,我将据险阻塞唐军之道,使其难行。”

李靖决然道:“本帅行军打仗,严令当头。此次征战,是剿灭我们的共同敌人吐谷浑,不会占你一寸土地。诸将若有违之,本帅定当严惩。”

拓拔赤辞坚求李靖让与众将一起盟约。李靖依其风俗,歃血为盟,拓拔赤辞方放心而去。

李道彦和高甄生此次任务是领军结于河州及茂州一带,防止伏允带人东窜。他们依次进兵,尚未到达指定位置,看到党项部对他们毫无戒心,两人不约而同想起了以前受的气,遂聚在一起商议,达成共识:趁着党项部毫不戒备,干脆顺手牵羊将其灭掉,正好一扫以前受的鸟气。

两人说干就干,不再按李靖的要求布防,而是带领兵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捣向党项部的纵深。此举一开始收到了效果,像李道彦领兵袭破了阔水,俘虏千余名党项人,获得羊马数千头。

这一下子惹怒了党项部,其部落内原来有数方势力,互不统属,遭此袭击,顿时团结一致,在拓拔赤辞的指挥下奋力抵御唐军。他们先是占据山险,玩些声东击西的把戏,将唐军调遣得疲于奔命。赤辞又暗设诡计,在野狐峡设下伏兵,将唐军大队人马引到这里,继而大举进攻,杀得唐军大败。此役,唐军伤亡者万余人。李道彦和高甄生眼见抵挡不住,只好撤回兵马,退保松州。

李靖闻讯大为震怒,即派段志玄领人前往松州,拿下李道彦和高甄生解往长安。又向李世民上表一道,其中详述李、高两人的劣行,要求按律惩之。再求派史大柰前往松州,接手东路军布防之事,并修补与党项部的关系。

即将打响的战事受此一阻,日期只好向后推了数日。所幸吐谷浑已经与党项部翻脸,伏允无法带人越过党项部的地盘向东逃窜。如此却苦了侯君集的人马,只好在高寒的气候下又多熬了数日。

侯君集按照李靖的号令,将所部人马排成一字长蛇阵,开始向伏允的主帐扑去。伏允其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面,在南面压根就没有布防。如此一来,侯君集的南路军如入无人之境,其进军的速度非常快,三日内就将人马推进到离青海湖仅有五十里的地方。

伏允听说从南面突然冒出唐军队伍,顿时惊慌失措,他一时无力组织起有力的抵抗,只好将自己的主帐逐步北移,渐渐到了库山。

伏允此时已经感觉出大唐此次征战下了大力气,对自己采取了合围的态势。他已经得到准确消息,此战的主帅是李靖,此人能征善战,有奇谋,大唐收复江水以南版图以及扑灭东突厥,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