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接着说道:“中国百姓,实为天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而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马周诧异得张大了嘴巴,心想向来视华夷为一家的皇上,难道从此就要改变心性,将华夷分别开来吗?他急忙趋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多年来教化天下,如今渐收效果,岂能因小事改弦易辙?中国之人及四夷之人,不能因此分别开来,若有分别,恐对陛下的威望有损。”

李世民不愿继续说这个话题,说道:“罢了,想外面的御仗已然准备好,我们该起驾回京了。”

唐俭见李世民的心情很坏,追问道:“陛下回京之后,还接见吐蕃使者吗?”

李世民怫然不悦,斥道:“朕说过不见吗?突厥与吐蕃,一北一南,岂能类比?”

群臣见李世民的火气很大,不敢再接腔,以免讨没趣。

御仗行至中途,常何到李世民面前禀报道:结社率带人刚刚渡过渭水,被尾随而来的孙武开追及。经历一番激战,结社率等人虽作困兽之斗,但难敌众手,被一一斩杀。

李世民神色漠然,说道:“知道了。”就不再言声。

禄东赞得知李世民回京即要接见自己,对何吉罗说:“总算是能见到皇上了,其间千万不要再发生什么变故才好。”

何吉罗摇摇头,说皇上一言九鼎,应该不会再发生什么变故。

过了两日,李世民在九成宫遭到袭击的消息传入京中。禄东赞闻言,忧色上脸,叹道:“许是好事多磨吧,但愿此次遇袭之事,不要影响了皇上的心智才好。”

李世民此次接见禄东赞的地方不在两仪殿,而是定在芙蓉园。

这日是一个晴天,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使深秋的清凉收去许多,大地上浮出一派暖意。阳光照耀下的芙蓉园里,水面显得白亮亮的,数只翠鸟或在花丛中吱吱喳喳,或在水面上戏水,园内显得非常安详。

唐俭让大理丞在园外陪着禄东赞等候,何吉罗因为没有官秩,不能随同禄东赞充作通译。唐俭另从鸿胪寺中选取一名懂吐蕃语的属官跟随。

唐俭带着阿史那思摩在园中等候。

阿史那思摩为东突厥的老臣,按辈分为颉利可汗的从叔。因其生得不像突厥人,而貌似其他异族,处罗可汗及颉利可汗认为他非阿史那族,所以疑心颇重,不加重用。武德八年七月,颉利可汗得梁师都之助,带领大军经朔方长驱直入抵达陇州,李世民与李元吉领兵相抗,李世民采取以武逼迫兼以金帛相诱的策略,促使颉利退兵。阿史那思摩参与此战,亲眼目睹了唐军的雄壮和大唐的国势,顿生羡慕之心。加上李世民对他甚是礼敬,与族人对他的冷漠有了强烈对比。他回到突厥牙帐后不久,终于趁着一个月黑之夜,带领家人轻装逃出突厥之境直奔长安。李渊见他来投大喜,赐爵为和顺王,封食邑一千户。

唐俭和阿史那思摩在园中等候了片刻,忽听夹道出口处有动静,既而见一顶红伞,两张团扇最先露出来,他们知道皇上驾到,遂跪伏在地上迎候。

李世民很快到了二人面前,六名宫女或肩挎、或手扶步辇,李世民端坐其上,在其左右两侧,各有一名宫女手擎朱漆团扇,最后一名宫女手执红伞。

李世民看到二人跪伏在地上,说了声:“平身吧。”二人谢恩后立起,才发现六名宫女之后,阎立本手捧画本紧紧跟随。李世民轻轻说了句话,六名宫女不再行走停在当地。李世民并不下辇,依旧端坐在辇上。他今日会见外使,未穿繁重礼服,仅仅头戴一顶黑色的幞头,身着一袭紫色圆领窄袖袍衫,显得比较随意。想是受到九成宫事件的影响,他端坐在那里显得神情肃穆,目光深邃,没有一丝笑容。

阿史那思摩观看李世民的神色,想起结社率办的事,心里不免惴惴。他想到这里,躬身说道:“陛下,臣听说结社率率领一帮本族子弟,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皇上这么多年来,对本族恩重如山,他们这样做,实在是猪狗不如。本族的一些长者近日商议,要加强对子弟的训导,避免其再行出不轨之事。”

李世民神色漠然,说道:“罢了,此事不用再提。龙生九子,良莠不齐,何必强求。思摩,你归顺我朝已久,从今日起,你的姓儿可以改上一改,朕赐你为李姓如何?”

阿史那思摩大喜,急忙跪下叩首道:“谢皇上隆恩,本家从此为国姓,子子孙孙感恩不尽。”要知李世民即位以来,不像李渊那样轻易赐姓,则今日赐姓给阿史那思摩,实在罕见,难得阿史那思摩不激动。

李世民接着道:“李卿,朕今日赐姓,非是寻常之举。朕有一件难事,却要你去办一办。”

“陛下请下旨,臣万死不辞。”

李世民抬起头,叹道:“这件事说难亦难,说易也易。东突厥当初败亡之后,群臣有说让其还归故地,有说置于长城以内,朕取后者。现在看来,此事有些不妥。朕今日想复立你为可汗,统领部众还归旧地,建牙定襄,你以为如何?”

唐俭在侧,惊讶万分,他想不通皇上变换心意如此之快。

李世民当初听从温彦博的意见,以羁縻之策设立督府安定突厥部众,又留突厥人万余家居住京城,并授有关人为将军中郎将。一时间,突厥人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就有一百余人,与原来的五品以上官员对半。这时,以李大亮为代表的部分官员以为这样做于事无补,虚耗国财,纷纷上疏反对。像李大亮的上疏最为全面,其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为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自陛下君临区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服。今者招致突厥,虽入提封,臣愚稍觉劳累,未悟其有益也。然河西民庶,镇御藩夷,州县萧条,户口鲜少,加因隋乱,减耗尤多,突厥未平之前,尚不安业,匈奴微弱以来,始就农亩,若即劳役,恐致妨损,以臣愚惑,请停招慰。且谓之荒服者,故臣而不纳。是以周室爱民攘狄,竟延八百之龄;秦王轻战事明,故四十载而灭绝。汉文养兵静守,天下安丰;孝武扬威远略,海内虚耗,虽毁轮台,追之不及。至于隋室,早得伊吾,兼统鄯善,且既得之后,劳费日甚,虚内致外,竟损无益。远寻秦、汉,近观隋室,动静安危,昭然备矣。伊吾虽已臣附,远在藩碛,民非夏人,地多沙卤。其自竖立称藩附庸者,请羁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怀德,永为藩臣,盖行虚惠而收实福矣。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久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靡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

李世民当时看到此封上疏,倒是很认真地看了数遍,然毕竟不接纳李大亮的意见。此次在九成宫遇袭后,李大亮的疏中言语一下子浮现在心头,并随口引用了李大亮的原话,可见其对待突厥人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此次欲封李思摩为可汗,让其带领部众还其旧地,建牙定襄,即是此虑的延续。

其实李世民这样做,还有更深的考虑,即是让突厥人还其旧地,充当了北境与大唐的藩篱。薛延陀近些年在北境一枝独秀,隐然以北方各部的首领自居。为了削弱其势力,以免其势大之后对大唐造成威胁,李世民有意分封夷男的儿子及重臣为小可汗,以分其势。李思摩若带领族人在故地建牙,就可以对薛延陀有所牵制,万一薛延陀向大唐启衅,突厥地盘又可以充作藩屏,缓冲薛延陀的进攻速度。

李思摩现在听说让其回故地建牙,他也十分顾忌薛延陀的势力,为难说道:“陛下,臣深感圣恩。然现在漠南之地,久为薛延陀地盘。若臣统部众以往,恐夷男不愿。”

“不妨。朕会派人赐给薛延陀玺书,让其退至漠北,不许他侵扰你们。”

李思摩见事已至此,急忙领旨谢恩,躬身退出芙蓉园。

李思摩走后,李世民对唐俭道:“禄东赞现候在园外吗?”

“他候在园外,已来一个多时辰了。”

“其在京中日久,可有什么怨言吗?”

“臣未听说过。”

“依你所观,突厥人与吐蕃人有何不同吗?”

唐俭想了想,毅然答道:“陛下,臣记得东突厥破灭之后,群臣就如何安置他们,曾有一番辩论。魏征当时认为突厥人与中土人有分别,温彦博以圣贤之语‘有教无类’驳之,得到陛下的首肯。陛下这些年来以德化抚四夷,臣忝为鸿胪卿,感觉如此国策委实英明,时间越久,效果越佳。陛下问吐蕃人与突厥人有何分别,依臣所观,他们并无分别。若对之施以教化,一样能收到好的效果。”

李世民明白唐俭在劝谏自己,反问道:“然则结社率他们居京城日久,缘何冥顽不化,难以以德绥之呢?所以邦交之时,唯以势相逼,若一味用教化施之,别人会笑是妇人之仁了。”

唐俭摇头道:“想不到如此偶然之事,竟然使陛下难以放下。记得陛下曾经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结社率为一小人耳,没必要因为他而扰乱了陛下的心智。”

“朕以德抚之,他们却以怨报德。唐卿,须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唐俭见李世民心意如此,不敢多说,遂沉默不语。

“唐卿,你呆立在那里为何?速传禄东赞入园。”李世民也不想就这个话题说下去。

唐俭扭头令人宣召禄东赞入园觐见。

顷刻之间,身穿大红礼服的大理丞最先入园;其身后即是禄东赞,他头戴毡帽,身穿一袭绯色缺骻袍;再其后,即是那名身穿白袍的通译属官。

大理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